聚热点 juredian

十二经络规律 起始时间 走向 主要穴位及不通症状

十二经络规律 起始时间 走向 主要穴位及不通症状

人体如果经络僵硬劳损堵塞,严重影响了气血的运行和营养的输布。

《黄帝内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百病源于经络堵”!民间也有两句:“经络不通,走路中风”,“经络不通,浑身不舒象鬼上身” 。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叙述。

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的特点是: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的分布是,足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处;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处;足厥阴经循行规律性不强。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阳经行于背部,分别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足少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

十二经脉根据各经所联系的脏腑的阴阳属性以及在肢体循行部位的不同;具体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四组。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分布于上肢的称手经,循行分布于下肢的称足经。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上肢是指屈侧)称为阴经,属脏;分布于四肢外侧(上肢是指伸侧)的称阳经,属腑。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循行 的起点是从胸部始,经脯(上臂内侧肌肉)臂走向手指端;

手三阳经, 从手指端循臂指(经穴名)而上行于头面部;

足三阳经,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和下肢而止于足趾间;

足三阴经脉,从足趾间上行而止于胸腹部;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手三阳经:(手臂外侧) 1)大肠经:从拇指与食指间----------口周 2)小肠经:从小指-----------耳前 3)三焦经:从(手背)小指与无明指间----------太阳(主气,气滞血瘀) 手三阴经:(手臂内侧) 1)肺经:拇指-----------锁骨下 2)心包经:中指-----------经液下到乳上方 3)心经:无明指----------液下 足三阳经:(腿的外侧) 1)胃经:脚中指与无明指间-------眼前(脸部):腿前凸起,胸痛有腹,有胃 2)胆经:小脚指上---------太阳(头侧):大腿外扩,腰部曲线外扩,胸痛,脸侧长痘长斑,眼干,偏头痛,面黄 3)膀胱经:小脚指侧------脚跟------头-------睛明穴:黑眼圈,眼袋,头晕,头痛,腰酸背痛,腿沉腿胀。 足三阴经(腿内侧) 1)肾经:脚心----脚踝----大腿内侧-----腹部-----乳房内侧-----颈部 2)肝经:脚食指-----偏腿前侧------腹部-----腰部-------胸下肋骨 3)脾经:脚拇指------脚踝骨内侧------膝盖内偏前方------大腿中-----腹-----液下 任督二脉 任脉是从阴处至人中处,是阴脉之海,主女性的孕事和生育。 督脉是从尾椎至头部至鼻子,是阳脉之海主脑,肾,骨髓 面部有9条经络,6条是阳经3条是阴经 面部经络口决: 晴明穴上膀胱经,胆经三焦走侧面。 太阳小肠走耳前,大肠经脉绕口周。 肝经重合胃经线,六腑阳经到达面。 任督二脉走中间,面部经络九条线。 面部有经络:手三阳,足三阳,任督二脉,肝经。

总之,十二经的循行:

凡属六脏(五脏加心包)的经脉称为“阴经”,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经,由胸走手;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由足走腹(胸)。

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及头面、躯干。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由手走头;下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由头走足:

阳经行于外侧,阴经行于内侧。

---------------这是对十二经脉走向规律的高度概括。

经络之五行 相生:木-----火-----土----金----水----木 相克:木-----土-----水----火----金----木 五行相对应的脏腑{腑为实心,腹为空心} 肺,大肠:归为“金”开窍于鼻(口干舌燥,扁桃体发炎)肺主呼吸主毛皮(皮肤粗糙,毛孔粗大。)大肠口周颜色发黄,帐气,腹泄,便秘痔疮,口臭,记忆力下降。 心,小肠:归为“火开窍于“舌”脸爱潮红,失眠多梦,烦燥,胸闷,叹气,键忘,手脚冷。 肝,胆:归为“木”开窍于“目”肝,肝火旺的人眼睛干涩有红血丝,情绪不好,急燥易怒,消化不良,胆,眼黄,皮肤黄,口苦。 脾,胃:归于“土”开窍于“唇”脾主肌肉,脾虚的人肌肉松弛,易瘀青,不爱喝水,面色黃,月经不调。胃,胃胀,胃疼,胃酸,口臭,牙痛,便秘。

肾,膀胱:归于“水”开窍于“耳”肾主生长发育,生殖,水液代谢,耳鸣,怕冷,腰酸无力,性欲低下,夜尿多,浮肿,脱发,白发,废劳,易累,肾是先天之本。膀胱主储尿和排尿(尿频,尿急,尿痛,浑浊)

经络阻塞分四期 第一期:水珠或气泡状,没有感觉。 第二期:条索状,偶尔有局部酸麻。 第三期:半球状,长期酸痛麻, 第四期:整片状,整片僵硬严重酸痛麻肢体不顺。 经各阻塞最常见的症状 1、酸痛:经络堵塞,气滞血瘀,不通侧痛。(肩颈酸痛,腰背痛,腰酸腿痛等) 2、脏腑失调:经络堵塞,营养无法运送到脏腑导致脏腑机能稳乱。(头痛,头晕,失眠多梦,消化不良,手脚冰凉,内分泌失调)

3、曲线肿胀:经络堵塞,毒素堆积的部位逐渐肿胀,多余脂肪和水份滞留(手臂粗肿,腰腹肿胀,腿形粗肿等)

4、皮肤问题:经络阻塞,营养无法供给皮肤,毒素滞留影响皮肤,(晦暗,斑,痘,头发干枯等)

经络工作时间证候:

23:00-经络胆经,身体准备休息,继续恢复细胞工作。

24:00-是身体生理的最低潮,胆经流向肝脏的阶段。

01:00-经络走到肝经,不易熬夜,对疼痛较敏感,舌中厚黄。

02:00-除肝脏以外,大部分器官工作缓慢,是肝经走到肺经阶段。

03:00-经络走肺经,生命力弱,全身休息,肌肉全身放松血压低,呼吸脉搏次数低。

04:00-血压更低,胸部供血量最小,全身器官工作节奏慢,听觉敏锐,肺到大肠阶段。

05:00-经络走肠经,此时全身精神饱满。

06:00-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大肠兴奋,走到胃经阶段。

07:00-经络走胃经,吃五谷杂粮,不易吃荤菜,荷尔蒙肾上腺分泌高潮,体温血液循环加快,免疫力加强。

08:00-肝脏内的毒素会排出,不宜饮酒,以免增强肝脏负担,胃到脾经。

09:00-脾经人体活动力提升,痛感最低。

10:00-精力充沛,记忆力注意力处于最佳状态,脾经走到心经。

11:00-经络走心经,心脏易工作,不易疲劳。

12:00-全身总动员的时候,此时不宜立即进食,可延后点,对酒精比较敏感,心经到小肠经。

13:00-经络走小肠经,所以午餐应吃的营养,肝脏休息。

14:00-此刻是人体的最低点,反应迟钝,精神迟钝,小肠到膀胱经。

15:00-精神好转,器官敏锐,嗅觉和味觉工作能力逐渐恢复。

16:00-从膀胱经走到肾经。

17:00-走到肾经工作效率最高。

18:00-体能下降,肾经走到心包经阶段。

19:00-经络走到心包经,血压升高,情绪最不稳定。

20:00-当天的和营养储备充足,反映灵敏,心包经走到三焦经。

21:00-经络走到三焦经,记忆力增强。

22:00-体温下降,体质下降,身体器官处于第二低潮,三焦经到胆经。

十二经脉的运行顺序 走向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之后又回到胸中走行手太阴肺经

从中焦上注肺为始,然后经过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在流注于肺,周流不息。

经络的运行是没有开始的,如环无端,地支歌结合各经的穴位歌就很清楚了。

十二经脉经之走向 功能 穴位 症状

1. 手太阴肺经:寅时( 3点至5点)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

功能:肺主咳嗽、心烦、掌中热。

预防及主治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各种急慢性(气管、支气管炎)、五官病、急慢性扁桃体炎、流鼻血。其它:经络所经过的关节障碍、肌肉酸痛。

走向:由头走手,起始于中府穴,结束于少商穴。

中府穴:胸骨旁开六寸,中在这里就是中气的意思,什么是中气,中气是指脾肺之气。中府是脾肺之气汇聚的地方,可以兼治脾肺的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等。脾的运化不好就会水肿,另外一方面可以治疗水肿。

天府穴:腋横纹下三寸。鼻气通于天,肺开窍于鼻,可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穴:肘横纹外侧。是原穴尺暗指肾,则指雨露、滋润,五行上来讲,肺属金,这个位置属水,金生水,也是指补的意思。尺泽是补肾的穴位,可治疗高血压、哮喘(因为可降逆气)。

孔最穴:腕横纹上七寸。主管所有毛孔、孔洞。是治流鼻血、痔疮的要穴。对感冒不出汗起到发汗的左右。是肺经的一个郗穴。是治疗急性病,急性咳嗽、急性咽喉痛的要穴。

列缺穴:两个合谷相对,食指下边的凹陷处。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落枕等。头项寻列缺。

经渠穴:桡骨径突外侧推。治大便不畅,可以推小臂,还有从大肠经的腕处用力推至商阳穴。

太渊穴:腕横纹处,肺经的原穴,是大补穴,脉之会穴。

鱼际穴:大鱼际外侧。属火穴,治疗咳嗽、喘促、心中烦热、小孩积食症。

少商穴:食指外侧,治疗咽喉的要穴。咽喉痛,用三棱针扎少商穴,挤出一滴血,喉咙就不痛了。

肺经不通的常见症状:怕风易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翳面色皮肤无华。

虚症:皮肤免疫力下降,天寒手足冰冷、麻痹、咽喉干、咳嗽等。

实证:呼吸不畅、咽喉异常、胸闷、气喘、扁桃炎、咳嗽、肩背酸痛易患痔疮等

所属病候 肺经:咳、喘、胸满、缺盆中痛、肩背及臂内侧前缘痛等。

十二.寅时( 3点至5点)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

一、肺经(手太阴肺经)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

主要器官与组织

肺,呼吸道,皮肤,甲状腺

器官与组织(中医)

主一身之气;主呼吸之气,司呼吸;主宣发,外合皮毛;主肃降,通调水道。

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

呼吸、代谢、循环、内分泌(主要指甲状腺)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体热,汗出,气喘,咳嗽痰涎多,胸痛,背肩疼痛,掌部疼痛。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急性呼吸道炎症(含急性鼻炎、上颌窦炎、咽炎、扁桃腺炎、喉炎),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甲亢,急性荨麻疹,过敏性皮炎,过敏性紫癜等。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寒栗,汗出,咽喉干燥,锁骨、胸部疼痛,咳嗽,嘶哑,四肢末端麻木或发冷,皮肤异常,失眠, 面色改变。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慢性呼吸道炎症(含慢性鼻炎、上颌窦炎、咽炎、扁桃腺炎、喉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肺癌,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荨麻疹,各种慢性皮肤病。

2. 手明阳大肠经: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功能:1:打通大肠经,有效防止皮肤病。

2:可以增强人体的阳气,把多余的火气去掉。

3:有很好的通便效果。

走向:由手走头,起始于商阳穴,结束于迎香穴。

商阳穴:食指外侧,调节便秘。

合谷穴:强壮穴,主要作用就是止疼。面部的疼痛(三叉神经痛、面部痉挛)、牙痛(右牙痛掐左合谷、左牙痛掐右合谷,配合掐下耳垂贴面部疼痛点,右牙痛掐右耳,左牙痛掐左耳)。

温流穴:是大肠经的郗穴,是补阳气用的。

曲池穴:肘横纹最外端。降血压的作用、治疗皮肤病、有通便的效果。是大肠经的合穴,合穴治脏腑,所以他可以治疗腹部的疾患、有通大便的功效。

肩髃穴:手伸平后,肩部有个窝。肩髃穴是最容易受风寒的,睡觉的时候最好穿上短袖。

迎香穴:通鼻窍的功效,治鼻炎、出鼻血、闻不到气味。

大肠经不通常见症状: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

手阳明大肠经 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虚症:腹痛,腹鸣腹泻、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皮肤无光泽、肩酸、喉干、喘息、宿便等。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牙疼、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所属病候 大肠经:口干、齿痛、鼻塞流涕、鼻出血、颈肿、咽喉胀痛、肩鼻痛等。

二、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 卯时( 5点至7点 )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主要器官与组织

呼吸道(含鼻,咽喉,口腔),牙齿,皮肤,结肠,直肠

器官与组织(中医)

吸收水分,传导排泄糟粕

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

回吸收水份及排泄功能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便秘,腹胀痛,头痛,肩与前臂疼痛,指痛,体热,口干,在热的情况下加重。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急性鼻炎、咽喉炎),皮肤感染,急性结肠炎,急性过敏性结肠炎,急性溃疡性结肠炎。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腹泻,腹痛,肠功能减弱,晕眩,上肢无力,身体冰冷,皮肤异常(出疹、搔痒、咽喉炎) 轻微咳嗽,在热的情况下好转。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慢性上呼吸道感染,慢性皮肤病,慢性结肠炎,慢性直肠炎,慢性过敏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直肠癌。

3. 足明阳胃经:辰时( 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关于美容的一条经络,胃主消化,胃为后天之本。

辰龙承泣厉兑胃

走向:起始于承泣穴,结束于厉兑穴

主治:胃肠道疾病,小儿腹泻、胃下垂、胃痛、胃胀、头面疾患、白细胞减少、中风偏瘫后遗症。

四白穴:可治疗眼袋、黑眼圈,是眼睛供血的穴位。美容捷径:敲打整个胃经。

天枢穴:肚脐旁开两寸处。治疗大肠功能不好、便秘、腹泻双线调节、肠胃病、慢性结肠炎。

梁丘穴:腹上两寸处,治疗急性胃病、妇科、急性乳腺炎。是胃经的郗穴。

足三里:膝下三寸两筋间。是一个非常好的强壮穴,也是一个长寿穴。治疗慢性胃病、增强人体免疫力、补益人体虚弱,另外也是胃的消气穴,消肠胃之气。

上巨墟:足三里下三横指,大肠疾患: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

下巨墟:上巨墟下三横指,小肠方面,靠近肚脐附近疼痛。

丰隆穴:外踝上八寸,旁开一指。是一个化痰穴,去除高血脂。

太冲穴:从向行间穴推可以去胃火。

行间穴:按揉行间穴去心火.

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喉咙痛胃痛怕热消化不良;倦怠膝关节酸痛便秘;辰干舌燥身体消瘦。

足阳明胃经 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虚症:消化不良、易胃胀气和食欲不振、颜面浮肿、易打嗝、饭后容易胃痛、腹泻或呕吐。

实症:容易饿、胃弱、关节异常、食欲异常、口干、易便秘

所属病候 胃经:鼻出血、口歪、唇生疮、喉头肿胀、腹胀肠鸣、高热、发狂、膝盖痛等。

三,胃经(足阳明胃经) 辰时( 7点至9点 )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主要器官与组织

胃肠道、食道、胰腺、口腔(齿)、鼻、上眼睑、乳腺、膝关节

器官与组织(中医)

受纳、腐熟水谷,胃主和降

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

受纳消化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体热,腹胀,打嗝,便秘,食欲增加,胃痉挛性疼痛,胃酸过多,唇裂,经络走向的腿(或膝关节)感疼痛与痉挛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急性胃炎,急性胃溃疡,反流性食道炎,急性胰腺炎,喷门松驰症,胃瘀积症等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餐后腹痛或腹泻或呕吐,消化力减弱,胃酸不足,忧郁,清涎多,下肢倦怠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慢性胃炎,慢性胃溃疡,胃癌,食道癌,慢性胰腺炎,胰腺癌

4. 足太阴脾经: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功能:1:脾主运化:帮助胃肠吸收,把脏东西排掉,把糟粕排到大肠,把营养精微的

物质吸收到血液。

2:脾主流血:云化功能差,血液就循环不到末梢去(头晕、脚寒、手麻)

走向:由足走头,起始于足大趾内侧的隐白穴,结束于童子髎。

隐白穴:大趾内侧吧,治疗肺气不足、鼻出血、月经不调、痛经、有止血的疗效。

太白穴:通过脾来补肾,其健脾功能等同山药薏米粥。

公孙穴:促进肠子蠕动,对消化不良、肚胀的效果非常明显。沿小腿内侧揉脾经可以治疗痛风。

血海穴:掌心盖住膝盖大拇指所指处,血的海,气血汇集的地方。男主气、女主血。所以血对女人非常重要,经常揉血海就会治疗血症、贫血症、血瘀症等病症有治疗效果。

小结:足太阴脾经预防及主治的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便秘疾病。

妇科疾病:痛经、闭经、附件炎、盆腔炎。

其它:周身不明疼痛,关节炎

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脘腹胀气吸收不良口淡;容易呕吐作闷容易倦怠虚胖;头胀头脑不清湿重脚肿便溏;关节酸胀糖尿病。

足太阴脾经 已时(9点至11点)—脾经旺。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状;“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虚症:内分泌失调或分泌不足、胃弱、膝异常、易失眠、疲劳、食欲不振、大便异常、腹胀等。

实症: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易腹胀气打嗝、头疼、疲倦乏力、膝关节异常、排便异常等。

所属病候 脾经:呕吐、腹胀、身体沉重、暖气、腹泻、黄疸、膝股内肿胀发冷等。

最好的温脾药: 脾肾阳虚和脾肾气虚基本上是一个概念,就是有程度上的差别。调理上,可以服用中成药桂附地黄丸配合参苓白术散,温补脾肾.

四、脾经(足太阴脾经)巳时(9点至11点 )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主要器官与组织

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肌肉系统

器官与组织(中医)

主运化(运化饮食水谷,运化水湿),主统血(统摄血液循行脉中,不致溢出脉外),主肌肉四肢

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

免疫与内分泌调节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食欲不振,胃胀,呕吐,足膝关节疼痛,脚拇趾活动困难,失眠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过敏性皮肤病,过敏性哮喘,急性溃疡病,慢性溃疡病复发,急性胃炎,风湿、类风湿等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消化不好,胃胀气,排泄物积囤,上腹部疼痛,呕吐,肢倦乏力、麻木,腿部静脉曲张,嗜睡,皮肤损伤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慢性过敏性皮肤病,慢性过敏性哮喘,慢性溃疡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癌,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

5. 手少阴心经: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功能:解决情志方面的问题:心理、思虑、神智、睡眠、感情纠结等,是解决心理、安定神智的经络。

走向:从胸走手,开始于极泉穴,结束于少冲穴。

极泉穴:在腋窝的终点处,可调心律,治疗两肋痛,探知心血管方面的问题,预防早期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少海穴:肘横纹边缘处,是心经的合穴(治疗本脏腑),治内腑,调节心脏交通、心肾等。减缓心律、降低血压,少海穴五行属水,心属火,肾属水。所以少海穴是和肾相通的。

灵道穴:腕横纹上1.5寸,防治心脏早搏、慢性心脏病、减缓心律、平静心神。

阴郄穴:腕横纹上0.5寸,治疗五心烦热、小便频数。

神门穴:腕横纹上凹陷处,1、安定心神增强睡眠,泄心火。是原穴(要穴、源头)性属土,五行当中火生土,心脏把血直接给脾供应上了。2、可增强为动力,代替吗丁啉。3、防止老年痴呆。4、治疗晕车。5、增强通便的功能。

少府穴:少指少阴也就是心脏,所以少府就是心脏的府。可以调节心脏,主治:1、先天性心脏的疾病。2、治疗女性阴道瘙痒、男性阴囊湿疹,少府是心经的火穴,所以一切的心经的湿热症、火症都可以通过少府来调节。3、防治暴喑、中风、说不出话。

少冲穴:小指内侧指甲旁,治疗急症发烧癫狂、昏厥等症。是井穴,井穴都治急症热症有开窍通神的功效,通常通过放血的方法,主要的功能是去热。

小结:手少阳心经预防和主治的疾病:

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痛、心律过缓。

神经和精神疾病:失眠健忘、神经衰弱。

其它:经脉所经过的地方肌肉痛。

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心烦 心惊 心悸 心闷 心痛;短气上气有压力感忧郁易怒;口腔溃疡 口干 口臭。

手少阴心经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午时一小憩,安神养精气;“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段,对于养心大有好处,中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

虚症:胸闷、脸发红、四肢沉重、易疲倦、气血不良、胸痛、心悸亢奋、语言障碍等。

实症:呼吸不畅血液循环不良引起的头痛、口干口苦、掌心发热等。

所属病候 心经:口渴、咽干、心痛、上臂内侧痛等。

手少阴心经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主要器官与组织

头,脑,神志,心血管

器官与组织功能(中医)

受纳、腐熟水谷,胃主和降

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

精神神志状态,心脏活动,循环功能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运动过后心悸、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处在压力状态下,有压迫感,忧郁,内侧肩麻木,血液循环不足引起晕眩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植物神经失调,更年期综合症,心血管功能异常,少数为心脏血管器质性病变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胸口疼痛,肩与前臂疼痛,四肢关节重,胸口沉闷,口干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与植物神经失调,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有关

6. 手太阴小肠经: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功能:1、肩背颈椎等关节肌肉疼痛;2、脸部耳朵等五官症。

走向:由手走头,起始于少泽穴,结束于听宫穴。

少泽穴:凡是指端末梢的这些穴位都叫井穴,所谓井穴就是源头的意思。可治疗热症,用刺血的方法最好。

后溪穴:小手指下掌横纹末端的凹陷处。1、治疗后背督脉上的疾病;2、治疗落枕、肩膀痛。

养老穴:眼花、耳聋、耳鸣、高血压。

支正穴:腕横纹上五寸。小肠到心脏的穴位,是个络穴。可治疗人体的赘生物:瘊子、扁平疣、脂肪瘤。可以从心脏吸收血液和能量,从而增强小肠经的功能,化解体内痰湿的产物(赘生物)

小海穴:是合穴可以治疗本身的脏腑,小海穴属土可以去火。1、增加心脏的功能;2、可以去体内燥火。

天宗穴:是一个大穴。可以治疗乳腺问题、肩痛、心血管、肺部疾病。

听宫穴:治疗面部疾患:耳聋、耳鸣、听力下降。

小肠经小结:手太阴小肠经预防和主治的疾病。

五官病:中耳炎、眼痛、偏头痛。

其它:失眠、健忘、落枕、肩痛、腰扭伤。

小肠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小腹绕脐而痛心翳闷头顶痛;容易腹泻手脚寒凉;吸收不良虚肥;肩周炎。

手太阳小肠经 未时(13点到15点)—小肠经旺。未时分清浊,饮水能降火;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上输于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如小肠有热,人会干咳、排屁。此时多喝水、喝茶有利小肠排素降火。小肠经在运行的时间段,小肠大多表现为:腹泻、吸收功能下降、易颈部疼痛、头部头痛、风湿等、如出现下腹部胀气或疼痛、易出汗和便秘、严重风湿病等现象.

所属病候 小肠经:耳聋、颊肿、咽喉痛、肩至前臂外侧、前缘痛等。

六、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主要器官与组织

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肩

器官与组织(中医)

受盛化物,分清别浊

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

消化吸收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颈、后脑、太阳穴、至耳疼痛,肚脐与下腹部疼痛,便秘,后肩胛至臂外后廉疼痛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急性十二指肠炎,急性十二指肠溃疡,肠功能亢进,腹泻,肩周炎等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颔、颈浮肿,耳鸣,听力减退,呕吐,腹泻,手虚弱寒冷,身疲,虚弱症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慢性十二指肠炎,慢性十二指肠溃疡,肠功能减退,消化不良等。

7. 足太阳膀胱经: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功能: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

走向:中间脊柱旁开1.5寸到3寸都是膀胱经所属,有头走脚. 起始于睛明穴,结束于至阴穴。

睛明穴:可以治疗近视和眼部疾病。

背腧穴:肺腧穴、厥阴腧穴、心腧穴、督腧穴、膈腧、肝腧穴、胆腧穴、脾腧穴、胃腧穴、三焦腧穴、肾腧穴、大肠腧穴。

肾腧穴:治疗腰痛的要穴。

委中穴:“要背委中求”,腰酸背痛、腰肌劳损、排毒出口。

承山穴:可治疗腰腿痛,痔疾。

飞扬穴:承山旁开三指向下两指。治疗慢性腰痛。

昆仑穴:外踝后侧。1、治疗腰痛;2、降血压;3、增加大肠的蠕动,治疗便秘。

申脉穴:外踝边缘。治疗胯骨两边的腰痛。

金门穴:是膀胱经的郄穴,治疗急性腰扭伤、急性头痛。

至阴穴:小孩转胎的穴位。

小结:足太阳膀胱经预防及主治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发烧、哮喘、肺炎。

其它:失眠、关节痛、中风后遗症、腰背痛

膀胱经不调的常见症状:恶风怕冷颈项不舒腰背肌肉胀痛;腰膝酸软静脉曲张尿频尿多;尿黄前列腺肥大。

足太阳膀胱经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申时津液足,养阴身体舒;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遗尿。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的人最为突出。此时适当的活动有助于体内津液循环,喝滋阴泻火的茶水对阴虚的人最有效。

虚症: 多表现为:背部异常、腰痛、脚神经异常、腿酸、痔疮尿频等。

实症;后颈部疼痛、坐骨神经痛、腰痛、头疼、流泪、流鼻血等。

所属病候 膀胱经:癫狂、流泪、后顶痛、眼痛像要鼓出、腰脊如:折、股、膝、足跟及小趾关节运动不利等。

七、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主要器官与组织

脊椎系统,骨骼系统,泌尿系统,眼,鼻,脑,体液,粘膜组织

器官与组织(中医)

贮存和排泄尿液器官

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

受纳消化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尿频,后背肌肉强直酸痛,脊椎部酸痛,下肢痉挛疼痛,前头与后头痛(尤其是排泄时)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急性尿路感染,急性前列腺炎,疼痛症候群,急性关节炎,椎间盘突出,女性月经来潮前夕及子宫肌瘤,头痛,泌尿生殖器痉挛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尿液少,后头与背部肌肉胀痛,四肢倦重无力,眩晕,腰痛无力,小脚趾不易运动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慢性尿路感染,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女性慢性附件炎,慢性盆腔炎,月经过后,生殖器肿胀,痔疮

8. 足少阴肾经: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功能:1、肾乃先天之本

2、肾主骨治疗顾各方面的疾病,肾其华在发,头发长的好坏与肾有关。还主牙齿,骨之余为牙,到老年肾气不足牙齿就会掉了。

3、肾开窍于耳、听不见声音或有蝉鸣。肾气不足肾之府为腰。

走向:右脚走头,开始于涌泉穴结束于俞府穴。

涌泉穴:怎样调节:1、按的时候无力、无弹性、体质虚弱型要用艾灸的方法;

2、肾火旺、肾阴不足要揉涌泉穴;(晚上脚心发热)

3、引血下行,金鸡独立。

太溪穴:脚内踝后侧,是肾经的原穴,是补肾的大穴。

大钟穴:太溪穴下边,是肾经的络穴,治疗慢性病,本脏以外循经走向联络到其它经络的问题都可以治疗

复溜穴:太溪穴上边1、治疗淤血症(静脉曲张);2、可以通月经;3、可以帮助腹部伤口愈合;4、属水穴主滋润,可以治疗干咳、哮喘。

阴谷穴:膀胱经委中穴旁内侧,是肾经的合穴。治疗脏腑及肾经的主要疾病,通膀胱,利尿的效果特别好。可以控制肾的生殖功能;可以治疗不孕症、阳痿早泄;有利尿去湿的功效,可以治疗阴道瘙痒、阴囊湿疹。是消除症状的穴位。

俞府穴:中线旁开两寸,可以把肾经的气血调动出来。治疗1、饥不欲食;2、气不够用;呃逆(肾不纳气了)4、梅核气(有虚痰)。

小结:足少阴肾经预防及主治的疾病:

泌尿生殖系统:阳痿、早泄、遗精、痛经;

头面疾病:头痛牙痛。

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手足怕冷口干舌燥腰膝酸痛咽喉炎;月经不调性欲减退;前列腺肥大足跟痛尿频尿少尿黄。

足少阴肾经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酉时肾藏精,纳华元气清;

“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人体经过申时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此时不适宜太强的运动量,也不适宜大量喝水。

虚症:耳鸣、健忘、尿频、腿酸、性欲减退、便秘、元气不足、易疲劳、骨质疏松,天寒手脚冰冷、脚气等。

实症:耳鸣、月经不调、口干舌燥、血压异常、小便量少、色深、浑浊、性欲减退、神经衰弱、足发热发汗、生殖器病变等。

所属病候 肾经:颜黑、眩昏、舌干、咽喉肿痛,喘咳喷血、脊、腹后内缘疼痛、足心热等。

八、肾经(足少阴肾经)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主要器官与组织

肾上腺,泌尿生殖系统,腰,耳,脑

器官与组织(中医)

受纳、腐熟水谷,胃主和降

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

受纳消化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上通于脑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情绪与精神范围,结缔组织,骨髓,头发,遗传,泌尿生殖系统,水电解质平衡,免疫平衡,血压调节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少尿,尿黄,口干,腿热与倦怠,足下热,腰脊大腿内侧疼痛,劳热,性欲增强,月经异常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慢性尿路感染,慢性前列腺炎,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慢性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慢性附件炎,慢性盆腔炎,神经衰弱等

9. 手厥阴心包经: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功能:治疗心血管方面疾病

走向:由胸走手。起始于天池穴,结束于中冲穴。走中线,中指间结束。

天泉穴:腋横纹下两寸。可治疗胸痛、心悸、突然害怕等。

曲泽穴:是要穴,调节心血的供应,可以治疗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可治疗胸闷、高血压、头目眩晕。

郄门穴:腕横纹上五寸。急救穴,可治疗心绞痛。

内关穴:腕横纹上两寸。可调节心律,治疗心理压力过大引起的失眠症。

大陵穴:腕横纹处。可以治疗压力过大引起的头痛,口臭。

劳宫穴:手心,原穴。可以放松心情,缓解紧张,可治疗心慌气短。

中冲穴:中指外侧,井穴。可去热。

天宗穴下四指的地方有一奇穴,是一痛点。按揉可以治疗心血管早期病症。

天河水:腕横纹到肘横纹这段谓天河水。劳宫穴向肘横纹推三百下,可治疗小孩内热(晚上不睡觉、蹬被子、热不出汗、发烧并咳嗽不止)

小结:手厥阴心包经预防及主治疾病:

心血管系统:心慌、心速过快或过缓。

其它:恶心、呕吐、中暑、休克、小儿惊风。

手厥阴心包经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戌时护心脏,减压心舒畅;“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经戌时最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此时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看书听音乐、或做SPA、跳舞、耍太极……放松心情,释放压力。

虚症:大多表现为润滑液分泌不足、心跳异常、气喘、失眠多梦、心悸亢奋、语言障碍、手掌发热等。

实症:心包发炎、胸闷、心痛、上脘异常、喜欢睡、心血管病变、易头昏、头痛等。

所属病候 心包经:心疼、心烦、掌心烧、肘臂拘挛,心中动荡不安、面赤、喜笑不止等。

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主要器官与组织

心脏,血管

器官与组织(中医)

外护于心,代心受邪

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

与心脏泵功能,血液循环功能及植物神经系统关系密切,与情绪精神相关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心悸,发怒,胸痛,头热痛,上肢痛,嗜睡,目赤,便秘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植物神经失调引起的心血管功能异常,部分为器质性心脏血管病变,如风心、冠心、高心、甲亢性心脏病,心肌炎,高血压等应结合年龄、病史等综合分析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心烦,心搏过快,晕眩,呼吸困难,上肢无力,胸痛,目黄,多梦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以及其它心脏病,亦应结合年龄、代谢、病史等综合分析

10.手少阳三焦经: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功能:主内分泌失调、主情志、主气郁。

走向:由手走头。起始于关冲穴,结束于丝竹空穴。

关冲穴:无名指甲外侧。属调节的穴位,调节情志、调节心血。

液门穴:无名指小指间骨缝处。治疗口干舌燥、夜里口渴。

阳池穴:腕横纹处。可激发人体阳气,补身体虚寒怕冷有缓解作用。

支沟穴:腕横纹上三寸。治疗肋间神经痛:两肋胀痛、气郁、不舒畅,通便。

听宫穴:治疗面部疾患:耳聋、耳鸣、听力下降。

丝竹空穴:太阳穴旁眉尾。防止黄褐斑、鱼尾纹的产生。

小结:手少阳心包经预防及主治疾病:

五官病:耳聋耳鸣、偏头痛、面神经炎。

其它:更年期、便秘、中风后遗症、肘关节屈伸不利。

三焦经常见症状: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肤容易过敏;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

手少阳三焦经 亥时(21点到23点)--三焦经旺。亥时百脉通,养身养娇容。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能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得到最好的休养生息,对身体对美容十分有益。百岁老人有个共同特点,即在亥时睡觉。现代人如不想此时睡觉,可听音乐、看书、看电视、练瑜伽,但最好不要超过亥时睡觉。

虚症:免疫力下降、易疲劳、上肢无力、腹部堵胀、体毛变浓、呼吸困难、胃寒等。

实症:淋巴发炎、偏头痛、肩膀酸痛、颈侧酸痛无力、发热、耳鸣、小便异常等。

所属病候 三焦经:耳聋、耳鸣、颜肿、目外眦痛等。

十、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亥时(21-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主要器官与组织

免疫,淋巴,炎症

器官与组织(中医)

气化场所,水液代谢通道。上焦如雾(心与肺),中焦如沤(脾与胃),下焦如渎(肾与膀胱)

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

所有内脏的功能:胸腹腔(肺、脾、胰、肝、胃),骨盆腔(小肠、肾、大肠、膀胱、子宫、卵巢等),尤其与炎症反应关系密切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上肢痛,肩颈无力,耳鸣、耳痛,头剧痛,缺乏食欲,失眠,发怒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统(女性子宫、附件、盆腔)及骨骼肌肉系统出现急性炎症表现。某些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皮炎,过敏性哮喘,以及胶原性疾病亦出现亢进状态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上肢无力麻木,面色白,呼吸表浅,发冷,尿少,精神与身体倦怠,忧郁,肌肉松弛无力,听力障碍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统(女性子宫、附件、盆腔)及骨骼肌肉系统出现慢性炎症表现。慢性过敏性疾病,及慢性胶原性疾病亦出现衰弱状态

11. 足少阳胆经:

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功能:主决断,帮人决断谋志,是心情舒畅。

走向:由头走脚。起始于童子髎,结束于阴窍穴。

童子髎:鱼尾旁,眼睛的外侧。主治眼疾:青光眼、眼压过高、眼睛胀痛。

率骨穴:耳尖上3—5厘米。治疗偏头痛。

风池穴:侧后点。治疗眼睛酸涩、疲劳,头部眩晕。

肩井穴:主治痛症:头痛、眼痛、肩痛、乳腺痛、牙等上半身痛。

京门穴:肾的发源地,是肾经的募穴。肾的精气汇聚在这里,可以调节肾气,缓解肾虚腰痛。

带脉穴:治疗妇女肥胖、预防乳腺增生等妇科病。

风市穴:立正中指之尖的地方。治疗一切风症、痉挛、疔疮、皮肤瘙痒等皮肤证。

阳陵泉:筋之会穴。对中风脑血栓后遗症等筋病有治疗作用。预防强直性脊柱炎、腰间盘突出、小儿多动症。

光明穴:外踝上五寸。治疗眼疾。

丘墟穴:外踝下凹陷处。治疗和预防腿脚抽筋、经常崴脚的症状。治疗肢体和脏腑的各种炎症。

小结:足少阳胆经预防和主治的疾病:

肝胆病:急慢性胆囊炎、各种肝病。

头面五官病:头痛、偏头痛、面神经炎、近视。

其它:感冒、发热、肋下痛。

胆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口干口苦偏头痛容易惊悸;善叹息便溏便秘皮肤萎黄;消化不良关节痛脂肪瘤;痰湿结节积聚。

足少阳胆经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子时睡得足,黑眼圈不露;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明胆,聚而成精。”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汁有多清,脑就有多清。”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没有黑眼圈。反之,常于子时内不能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眼眶昏黑。同时因胆汁排毒代谢不良更容易生成结晶、结石。

虚症:头昏、眼睛发黄、视力下降、皮肤灰暗、无光泽、体力差(休息不好压力大)等。

实症:偏头痛、胸口胀、口苦、易失眠、食欲不振、血压异常、力重是右上腹疼痛等。

所属病候 胆经:颞痛、眼角痛、缺盆肿痛、腋下肿、胸胁、肋、股外侧、膝胫骨外踝前诸节皆痛等。

胆经(足少阳)子时(23点至1点 )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12.足厥阴肝经:

丑时( 1点至3点)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功能:1、肝主疏泄,主情志、抒发宣泄情绪。

2、肝主藏血,储藏多余不用的血液,控制约束血液。

3、肝主宗筋,男性生殖问题。

走向:由头走胸,起始于足大趾外侧大墩穴,结束于乳下1.5寸期门穴。

太冲穴:肝经的原穴,肝经的总开关。给心脏供血的通道,对情绪压抑有疏泄的作用,也叫消气穴。(太冲穴向行间穴按揉可以去肝火,消除肝脏郁结)

蠡沟穴:内踝骨上五寸。治疗阴道瘙痒、月经不调、白带不正常、月经湿疹等。

章门穴:五脏之门,可以调节五脏:舒肝健脾、防治妇科病、有利减肥。

小结:足厥阴肝经预防及主治疾病:

生殖系统疾病:痛经、闭经、月经不调。

肝胆病:各种急慢性肝炎、肝脾肿大、抑郁症。

其它:头痛、头晕眼花、胃痛。

肝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口干口苦情志抑郁胸胁胀痛;眩晕血压不稳易怒冲动;皮肤萎黄易倦乏力前列腺肥大;月经不调乳房疾病小便黄。

足厥阴肝经 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丑时不睡晚,脸上不长斑;中医理论认为:“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丑时不能入睡,肝脏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所以丑时前未能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脸色晦暗长斑。

虚症:易疲劳、视力减退、性功能减退、头晕眼花、皮肤枯黄等。

实证:肝火旺、脾气不好、头晕腰痛、月经失调、失眠、肋间神经痛等。

所属病候 肝经:腰痛、生殖器痛、胁痛、喉咙作干、疝气等。

十二、肝经(足厥阴肝经)丑时( 1点至3点 )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主要器官与组织

生殖器官,胁肋组织,眼,肝,神经

器官与组织(中医)

疏泄(涉及胆汁分泌排泄,消化功能,生殖系统,情志活动等),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

内分泌系统疾病,月经周期异常,物质代谢,屏障解毒,分泌排泄功能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头痛,肤黄,腰痛,小便困难疼痛,经痛,易怒,兴奋冲动感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各类急性肝炎,脂肪肝,植物神经失调,头痛,胁痛,痛经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眩晕,面色白,肠功能异常,性冷淡,大腿与骨盆疼痛,下肢无力,易倦,视力模糊,压迫,惊恐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慢性肝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肝癌,脂肪肝,植物神经失调

12个不同时辰,分别对应着十二经络,分别都有不同的运作。当轮到每一脏腑经脉当值时,其余经脉都会全力支持和修复当值的脏腑经脉,所以每天每个脏腑经脉都会得到一次良好的保养和修复时间。所以按着经脉时间规律行对养生非常重要。这就是所谓经脉子午流注的奥秘。

十二经循行

⑴手太阴肺(胸→手)→⑵手阳明大肠(手→头)→⑶足阳明胃(头→足)→

⑷足太阴脾(足→腹)→⑸手少阴心(腹→手)→⑹手太阳小肠(手→头)→

⑺足太阳膀胱(头→足)→⑻足少阴肾(足→腹)→⑼手厥阴心包(胸→手)→

⑽手少阳三焦(手→头)→⑾足少阳胆(头→足)→⑿足厥阴肝(足→腹)→⑴手太阴肺

古籍《灵枢》: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同纪。中医学的宇宙观着重天、地、人合一。人体的健康,受气节变化、地理环境、以致时间运转的影响。每日的十二时辰(每两小时为一时辰)与人体的十二条经脉息息相关,而经脉又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配。

子午流注的过程与作用

人体在一天24小时中不断的经由血液循环,将人体精华巡回支援人体各脏腑,是人体与生俱来的自然治愈本能的一种表现,不仅增强各脏腑的机能外,如遇各脏腑有了毛病也都将加以处理,将其恢复正常功能,因此当人体正在改善某一脏腑时,仍能会出现不舒服的现象,这也就是好转反应的现象之一,请参阅《不生病之真法》。

时空相配规律

地支与经脉相配的原理

气血在十二经脉流注不休,一个时辰走一经,昼夜不停,如环无端。从发病时间推测相应的病变之经,子午阴阳盛衰的规律: 从子至午,阴减阳长;从午至子,阳减阴长。故大凡病发于子后午前,多为阳气病,非阳气不足即太盛;病发于午后子前,多为阴气病,非阴气不足即太盛。

经络保养

寅时 03:00--05:00 │肺经。呼吸运作最佳的时候,而4时脉搏最弱。

卯时 05:00--07:00 │大肠经。这时起床要喝水,大肠蠕动旺盛,适合吃早餐。

辰时 07:00--09:00 │胃经。胃最活跃,此时一定要吃早餐,每天这时敲胃经最好,启动人体的发电系统。

巳时 09:00--11:00 │脾经。这个时辰要喝至少6杯水,慢慢饮,让脾脏处于最活跃的程度。

午时 11:00--13:00 │心经。此时保持心情舒畅,适当休息或午睡。

未时 13:00--15:00 │小肠经。小肠最活跃的时候,故午餐应在下午1 时前吃。

申时 15:00--17:00 │膀胱经。膀胱最活跃的时候,适合多喝水。

酉时 17:00--19:00 │肾经。适合休息。

戌时 19:00—21:00 │心包经。适宜散步,这时心脑神经系统最活跃,心脏不好的人最好在这时候敲心包经,效果最好。

亥时 21:00--23:00 │三焦经。保持心境平静。

子时 23:00--01:00 │胆经。这时要上床睡觉,利于骨髓造血。

丑时 01:00--03:00 │肝经。此时是肝脏修复的最佳时段。

12经脉之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天人合一

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那是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井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 :「所出为井。」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 肺 -- 少商 大肠 -- 商阳 心包 -- 中冲 三焦 -- 关冲 心 -- 少冲 小肠 -- 少泽 脾 -- 隐白 胃 -- 厉兑 肝 -- 大敦 胆 --(足)窍阴 肾 -- 涌泉 膀胱 -- 至阴 指手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 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 (如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 可泻脏腑之火). 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输穴之一。《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变于色者,取之荥。”《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证。 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 经穴】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 “经”是人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经穴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能治人体各个脏腑的病。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行为经。”意为脉气至此,犹如通渠流水之迅速经过,故名。经穴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及臂、胫部,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变于音者,取之经。”《难经·六十八难》:“经主喘咳寒热。” 所以,我在处理像咳嗽、便秘、腹泻等问题的时候都会把药物敷在上面,让药性通过经穴这个大枢纽进入有毛病的脏腑,有寒祛寒,有热祛热。病根一解除,喘、咳、寒、热之证自然就好。 【合穴】主治六腑疾病 “合穴”在经络上是“入海口”的意思,《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合治内府。”内腑就是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当它们出了问题,通常都要通过合穴来治疗。比如说胃气不足了,一般就是在足三里穴上贴甘草来培补。甘草的艮土之性通过合穴进入同属艮土的胃,同气相求,就能让胃得到补益。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入为合。”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合穴多分布在肘、膝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难经·六十八难》又曰:“合主逆气而泄。”指合穴主要用于六腑病症。 【 原穴】是正经元气出入的总开关 12条正经上各有一个原穴,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是人体元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元气指人的先天之气,所有的脏腑及经络都必须要得到元气的滋养才能发挥各自的功能,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因此,元气充沛,脏腑的功能才会旺盛,人才健康少病。 所以,凡是脏腑有病了,都可以取相应的原穴来治。 比如,颈椎病是肺气亏虚造成的,那么治疗时必须先补足肺气,这时我就用白参片贴肺经两侧原穴太渊的方法来大补肺的元气。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见表)。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原穴的名称在《灵枢》提出了11个,并指出了各原穴的位置,但其中尚缺心经原穴神门,后由《难经》补齐。阴经五脏之原穴: 即是五腧穴中的输穴,就是以输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Yuan-primary point),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之穴,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腧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络穴】是个十字路口

12条正经在四肢部分又各分出络脉,上面各有一个络穴。络穴就好比是两条经络的交会点,它的作用是把人体相表里的经络沟通在一起。所以,一些兼有两经问题的毛病,找络穴来治最好,因为它能同时引导药性进入两条经,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是络脉在本经分出部位的腧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Luo-connecting point),又称“十五络穴”。 “络”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 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六通里治疗

② 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 。因此,不仅能治本经之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之病证。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

③ 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

④ 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络穴: 经穴分类名。指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分出之处的穴位。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病及里、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的见证;任脉督脉及脾之大络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急病找【郄穴】 从古代开始,急病都是通过郄穴来治的,所以,凡是急性发作的小毛病,您尽管去找郄穴,让它帮您打头阵,肯定没错。 将精选的药物贴在上面,这样,药性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气相求”的治病效果也就达到了极致

经脉气血汇聚之处的腧穴。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阴阳跷脉及阴阳维脉亦各有一个郄穴,共有16个郄穴。

郄穴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手太阴肺经的郄穴孔最治咳血,足厥阴肝经的郄穴中都治崩漏。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足少阳胆经郄穴外丘,胃脘疼痛取足阳明胃经郄穴梁丘等。此外,郄穴亦有诊断作用,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front Mu point),又称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募穴 经穴分类名。或称腹募。指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五脏、心包络及六腑各有募穴一个,如肺为中府,心为巨阙,肝为期门,脾为章门,肾为京门,心包为膻中,胃为中脘,胆为日月,大肠为天枢,膀胱为中极,小肠为关元,三焦为石门穴等。募穴多用以诊断和治疗本脏腑病证。《素问·奇病论》:“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又《太平圣惠方》:“募中府隐隐而痛者,肺疸也;上肉微起者,肺痈也。”临床上募穴可与背俞穴配合应用,称“俞募配穴”。

特定穴 十四经穴中,有一部分腧穴被称之为“特定穴”(specific points),它们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外,还有其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特定穴是针灸临床最常用的经穴,掌握特定穴的有关知识,对针灸临床选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特定穴的意义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经穴,称为特定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十类。 (二)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 1. 五输穴 十二经脉中的每一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简称“五输”。古人把十二经脉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比作自然界之水流,认为具有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并将“井、荥、输、经、合”五个名称分别冠之于五个特定穴,即组成了五输穴。五输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意为谷井,喻山谷之泉,是水之源头;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其经气初出。“荥”,意为小水,喻刚出的泉水微流;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输”,有输注之意,喻水流由小到大,由浅渐深;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其经气渐盛。“经”,意为水流宽大通畅;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合”,有汇合之意,喻江河之水汇合入海;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且入合于脏腑。《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是对五输穴经气流注特点的概括。五输穴与五行相配,故又有“五行输”之称。 2. 原穴、络穴 十二脏腑原气 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的部位,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输穴之后,即另置一原。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3. 郄穴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郄”有空隙之意。郄穴共有十六个,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4. 背俞穴、募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又称为“俞穴”。“俞”,有转输、输注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背俞穴,共十二个。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并分别冠以脏腑之名。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十二个。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5. 下合穴 六脏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下合穴共有六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6. 八会穴 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八个腧穴,称为八会穴。八会穴分散在躯干部和四肢部,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7. 八脉交会穴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又称“交经八穴”。八脉交会穴均位于腕踝部的上下。 8. 交会穴

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称为“交会穴” (crossing point)。交会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

募穴治本经的慢性病。

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是指神经末梢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

人体主要穴位功效

穴位疗法对疾病的治疗,的确有极高的效果,这已经得到大 家的认同了,而且,最近也逐渐借科学的方法剖析其效果。   其结论,简单地说,就是:穴道疗法之效能是借刺激穴道而调整自律神经达到健体强身为目的运动。中医认为体内循环系统发生紊乱,就会生病,而这所谓能量紊乱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自律神经平衡失调的状态.   1. 合谷:对感染性炎症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对于白细胞具有双向调整作用,能使血液中血小板明显增加,可使血清中的球蛋白含量上升,对甲状腺机能具有调整作用,对血液循环功能有调整作用,轻手法引起血管收缩,重手法引起血管扩张,能降低高血压病人血中胆固朜的含量。   2. 手三里:针刺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及小肠的运动机能,具有明显增强作用。   3. 曲池:治皮肤的要穴,艾灸该穴可使血糖上升,能使血小板显著增加,具有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对于感染炎症的病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率。   4. 迎香: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效率达70~90%。   5. 颊车:对甲亢病人有治疗效应。   6. 人迎:有显著的降压效果,尤其对收缩压最显著。   7. 足三里: ①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作用,对胃酸和胃蛋白有双向调整作用,②增强胆囊运动和排空能力,使胆汁流量增多增快,③具有调整血压作用,④对病人血糖有影响,⑤能使血液中细胞总数增加,艾灸足三里,大椎,脾俞可使白细胞迅速上升,针刺能使痛阈明显升高,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   8. 丰隆:针刺丰隆穴可引起血管收缩反应,配曲池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有显效,并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9. 解溪: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受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10. 公孙:针刺公孙穴对胃的里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及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对胃酸的分泌有抑制作用,消化道溃疡,幽门痉挛,胃内容物滞留有良好作用。   11. 三阴交:为消化,生殖,泌尿系统,妇科疾患之常用要穴,三阴交配合谷,秩边,针刺后立即加强子宫收缩,且持续时间延长,对妇科疾病手术的镇痛作用十分显著,对于膀胱张力具有调节作用,治疗阵发性房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以及室性早博都有一定的疗效。   12.阴陵泉:下痢里急后重,推之针之,桴鼓相应,所苦顿解。   13. 少海: 可缓解结肠痉挛,对痉挛性结肠炎的治疗有良效。   14. 神门:治心脏病,精神病之要穴,可使心率减慢,对神经垂体高血压的动物,刺后可使血压降低。   15. 少泽:电针少泽可使垂体后叶催产素的分泌增强。   16. 后溪:配申脉治疗癫痫白天发作者为佳。   17. 天宗:对胆囊有收缩作用,针刺天宗,肩井,肾俞,对乳腺增生有很好的疗效,并提高免疫功能。   18. 攒竹:针刺攒竹可使心率减慢。   19. 天柱:可使头痛清醒,记忆力增强,针刺天柱,能解除支气管痉挛。   20. 大杼:针刺大杼,飞扬,足三里等留针7分钟,可使血钙增加1mg%,留针15分钟增加3 mg%,继续留针,血钙不再发生变化。   21. 风门:常患感冒伤风之人,按之灸之,颇见功效。   22. 肺俞:针刺肺俞,能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气道阻力,治疗支气管哮喘有良好的效果,可延缓动脉硬化。   23. 心俞:可使心率减慢,治疗心房颤动有良效。   24. 肝俞:血小板增加,针刺肝俞可使胆道压力降,解除括约肌痉挛,对血糖有调作用,针刺后白胆固醇明显下降。   25. 脾俞:针刺全血血细胞减少病人的脾俞,能使血小板增加,艾炙脾俞对放射治疗后白细胞数过低的癌症病人,可使的细胞迅速上升,针刺脾俞可降低胆道压力,解除括约肌的痉挛。   26. 胃俞:对消化道溃疡,胃幽门痉挛,胃内容物滞留等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针刺可增强胆囊的收缩作用。   27. 三焦俞:对肾与输尿管结故事石用三焦俞,肾俞,京门,天枢,气海为主穴,治疗后约半数患者能排出结石。   28. 肾俞:针刺肾俞,能显著抑制钠潴留,故有利尿作用。   29. 殷门:针刺殷门,肺俞可缓解支管哮喘证,一般在3~45min获得缓解。   30. 秩边:可使孕妇子宫收缩增强,即时效果显著。   31. 至阴:矫正胎位有显著疗效。   32. 涌泉:对失血性休克动物的呼吸与循环机能有兴奋作用,有很好的降血压作用。   33. 照海:能促进肾脏泌尿功能,日排尿量显著增多。   34. 内关:配公孙调理三焦平衡,增强胃肠功能,双向调节心率。   35. 风池:治风之要穴,有双向调整胃酸及胃蛋白酶。   36. 环跳:针刺环跳,具有促进神经再生作用,可促进受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可使胃酸及胃蛋白酶双向调节。   37. 悬钟:此穴与细胞生成有关,也是嗜酸性折细胞的敏感穴,对嗜酸性白细胞有特异性。   38. 章门:具有明显的抗组织胺作用。   39. 长强:补肾,健脾,通络,固精。   40. 大椎:针刺大椎可使体温下降,针刺大椎可使的细胞增加,并明显左移,艾灸或电针,能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针刺大椎可治心房颤动。    41. 中极:中极配关元,大赫有促进垂体──性腺功能的作用。   中极配血海,大赫,三阴交,可兴奋下丘脑──垂体系统,使黄体生成素增加。   中极配颊车,对垂体,性腺功能有一定影响。   42. 石门:针刺妇女的石门并配合谷,经4~6次可使子宫变更达到避孕目的,

43. 鸠尾:针刺鸠尾,对血压有调节作用。

44. 膻中:膻中配内关,足三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效率89.2%。

常用特效穴位治疗小疾病-小腿抽筋、落枕、闪腰、流鼻   一、小腿抽筋:大家有时候去游泳会出现腿抽筋,这时候千万别慌张,可以按压抽筋那条腿的承山穴,位置在小腿后侧小腿肚子出现的人字形凹陷处,按压到位的话抽筋的腿会慢慢松弛下来。效果不错。   二、落:落枕多因夜间睡觉时姿势不当或颈部受风寒所引起。患者经常是头一天晚上睡觉时脖子还好好的,但一觉醒来,便发现脖子酸痛,不能转动,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使人十分痛苦。这时,只要你按摩特定的“落枕穴”,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落枕穴”位于人体的手背上,中指和食指相对的掌骨之间,两指骨尽头起,向外一拇指宽处。按压时,用食指或中指的指腹侧面,用较大力气来回按压。双手皆要按压。   三、闪腰:闪腰在医学上称为急性腰扭伤,是一种常见病,多由姿势不正、用力过猛、超限活动及外力碰撞等造成软组织受损所致。闪腰时可按摩“上仙穴”,非常显效。 “上仙穴”位于第五腰椎棘突正下方凹处。按压时,用一指腹尖端压住穴位,逐渐用力,旋转按压。 此穴对慢性腰部疼痛也非常有效。

四、鼻衄:鼻衄俗称流鼻血,在天气干燥时常有发生。发生鼻衄时除了头往后仰、用冷毛巾湿敷头部等外,还可以按压“止血点”来加快止血。  “止血点”位于面部正中线与发际交界处上一拇指宽处。按压时,用一指腹尖端压住穴位,逐渐用力,旋转按压。

五、晕车:如感到胸闷恶心等晕车症状,除打开车门通风以外,还可以按压内关穴,位置在腕横纹中点上俩寸处 。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穴位  穴位词条  经络  经络词条  起始  起始词条  不通  不通词条  症状  症状词条  
热博

 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多强?

上海科技报科普问答主持人:主任记者 吴苡婷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人体的免疫系统 免疫系...(展开)

热博

 交通事故强制执行没有钱后果

没有强制执行的财产,一般也不会怎么样,可以拖着等有钱再赔偿。民事赔偿中,经法院强制执行但还是无力偿还债务的,可由法院中止执行,待被执行人有执行能力后可随时再恢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