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能力范围和某项能力的水平高低以及多种能力之间的协调配合熟练度,将决定这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三位手艺人,木匠、铁匠和泥瓦匠,如果让他们做一张床,那么,就床架子而言,木匠肯定做木头的,铁匠一定做铁的,而泥瓦匠会砌成砖的——或许是为了烧火炕。如果木匠还会些铁匠活,那他就会在这个床架子中加入一些铁活的元素,使床架子具有更高的强度并更美观。
一个人具备的能力多且强,他的思维方式会越开阔,完成一个任务也就会有多种选择,或者是把这些能力进行筛选组合后的优化的选择;相反,只具备某种能力或其也会几样但能力不强,那他的思维就会受到局限,这会导致他的行为发生偏差或扭曲,严重的时候,有些事情他根本无法完成。
孩子的学习亦是如此,一些孩子(包括那些看起来很聪明的孩子),在进入到学校学习的时候,由于缺乏一些必备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技能,无法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有一些孩子被情商素质所累,因此成绩一直不理想或很不稳定。这里我们暂不讨论儿童智能结构的差异以及应试教育体制及相应教学模式的因素,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些学习能力缺失带来的现实问题,以及孩子之所以采取某种行为的根本原因。
我们以孩子常见的写作业拖沓及不认真为例,其实在这个问题的表象下,隐含着多种学习能力、习惯及情商欠缺的因素。比如,情绪管理能力欠缺的孩子,会长时间无法静下心来,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自控力差的孩子会边写边玩;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可能在凌乱的书包中找作业本和书就要花掉很长时间;听觉注意力欠缺的孩子,会因为在课上难以听清楚老师讲的稍长一点的句子、无法捕捉到某句话中所涉及的概念和知识点,从而导致因知识吸收率太低而无法完成其实并不太难的作业;视觉分辨力欠缺的孩子会在辨认一些相近的数字或符号时发生错误,导致作业需要多次涂改;视觉追踪能力不够的孩子,一道题要读很多遍(回视),还可能因读串行而看错题意,背诵课文要比别的孩子花更多的时间;缺乏想象力,一篇作文常因没词而耗时一个晚上也没写几个字……
因此,很多孩子表现出的听课走神、作业拖沓和考试马虎等表象问题,其实是其能力欠缺而导致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如果不提升能力,任凭 家长和老师千叮咛万嘱咐甚至警告,都不能解决问题。
知识是学出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教育是告诉人,“做什么是对的”,而训练是教会你,“怎样做才能做对”。能力不是天生的,都是通过后天习得的,就像前文说的那三位手艺人,都是从学徒工开始的,所以不管是所谓的聪明还是笨的孩子,只要通过训练都有可能从平凡走向伟大。那么,具体该做哪些训练呢?
1. 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获得知识(听课或自学)、掌握知识(作业或练习)和运用知识(考试或应用)过程中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如观察力、专注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2. 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拥有相应的学习能力基础上,经过60天以上的重复得到一种行为上的记忆。如良好听课习惯、正确的写作业流程、错题集、试卷分析流程等。如果学习能力有缺陷,即使这种习惯是正确的,效果也大打折扣。举例来说,每天早上刷牙,成了孩子的习惯,但刷牙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孩子对正确刷牙动作的掌握;同时,即使已经能够正确掌握了动作要领,但不去坚持,也就不会养成刷牙的习惯。
3. 学习技能
听说读写算是学习最基本的学习技能,这些技能是在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并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后,通过正确的方法和刻苦的训练才能获得的。
4. 情商
情商对成绩的影响会非常大,尤其是在进入高年级后,因此自信心、抗挫折、自控力、目标管理、团队协作等情商训练,会让孩子坦然面对成败、荣誉、批评,善于规划和总结,无障碍沟通交流等。
学校的课堂几乎没有这样的课程,也没有这样的时间来帮助孩子,那孩子遇到了这些问题,家长该怎么办呢?不要相信那些三天两夜的集训就能让孩子成材的谎言,习惯的养成需要能力做保证,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系统的训练,凡是训练都要付出时间和汗水。 如果您和孩子能坚持两三个月,多年后,您在参加孩子博士生毕业典礼时,将会想起第一次和孩子一起训练的那个遥远的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