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2023未来科学大奖周在港开幕 全球近百位顶尖科学家共赴科学之约​

10月14日,由未来科学大奖与香港科学院共同主办的“2023未来科学大奖周”(下称“大奖周”)活动在香港正式开幕!

为期4天的大奖周系列活动,由10月14-15日的“科学峰会”、10月16日的“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2023年度会议”、10月17日的“获奖者对话青少年”、“颁奖典礼”组成,全球杰出科学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学术前沿,共襄科学盛举。

未来科学大奖周首次在港举办 意义非凡

10月14日上午,大奖周开幕仪式在香港科学园举行,香港特别行政区代表、科学家代表,高校院所与科学研究机构代表以及媒体共同参与开幕仪式。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先生以视频方式致辞,祝贺未来科学大奖成立八周年。他表示,非常高兴未来科学大奖周有史以来首次在香港举办。活动期间,全球100多位杰出科学家汇聚在香港这座国际化且充满活力的都市,科学与文化之间的协同作用令人为之惊叹,这也将进一步启发年轻科学家追求卓越,助力香港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2023年未来科学大奖周程序委员会联席主席、香港科学院院长卢煜明教授致欢迎辞时表示,香港拥有多所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并且拥有优秀的科学人才,以及支持和快速发展的创新环境。未来科学大奖至今共有35位得奖者,其中5位来自香港,因此,本次大奖周落地香港举办具有非凡的意义。“未来科学大奖倡导‘推动科学,成就未来’,即利用科学知识和创新的力量,推动和塑造更美好的明天。希望大奖周系列活动,可以点燃各个年龄段的人,特别是下一代人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事业的支持、热爱与渴望。”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与人文学院院士、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孙东出席并致辞。他指出,香港拥有培育科技人才的优良土壤,相信在祖国的坚定支持下,香港正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孙东教授表示:“我们会继续充分发挥香港作为连接内地和世界的重要桥梁的作用,推动全球科技合作,我深信2023未来科学大奖周将有助进一步提高年轻一代对科技的认识和兴趣,并在社会上营造更浓厚的科学氛围。”

科学峰会首日汇聚全球顶尖科学家 聚焦生命、计算机与未来农业课题

作为大奖周首日的重磅活动,为期2天的科学峰会在香港科学园盛大开启。科学峰会首日聚焦“生命科学专场 – 创造范式转变”、“计算机科学专场 – 人工智能”、“面向未来农业的植物研究”三大专题,汇聚包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Gregory Winter、生命科学突破奖得主Shankar Balasubramanian、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得主卢煜明在内的十余位全球顶尖科学家,分享前沿科学的基础研究成果,共同探讨学术创新。

在【生命科学专场 – 创造范式转变】专题研讨会上,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研究)、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及化学病理学系系主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香港科学院院长及创院院士、2016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卢煜明教授领衔,邀请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Gregory Winter,2022年生命科学突破奖获奖者Shankar Balasubramanian,1989年加拿大盖尔德纳国际奖获奖者麦德华,围绕“抗体和抗体模拟”、“Solexa Sequencing DNA测序方法”以及“抗癌治疗研究”展开学术分享与探讨。

卢煜明教授对生命科学专场演讲嘉宾的科研经历与演讲课题进行介绍。他指出,生命科学是21世纪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学科之一,生命科学的进步有望对人类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创造新的诊断方法,并为我们提供新的药物和疫苗。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士、英国剑桥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荣休人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Gregory Winter以《抗体和抗体模拟物》为题进行主旨演讲,围绕“抗体疗法的技术应用”、“小型抗体模拟物开发”等方面,介绍了Bicycle Therapeutics平台在其中的全新探索与创新应用。

剑桥大学药物化学系Herchel Smith教授、2022年生命科学突破奖获奖者Shankar Balasubramanian以《脱氧核糖核酸:它想告诉我们什么?》为题,围绕“DNA表观遗传学”、“天然、改性核碱基”方面的工作进展,进一步剖析DNA传达指令的额外机制。他表示,20多年前,其与David Klenerman合作,出乎意料的引导团队构思展开了一种快速、低成本的测序方法,并通过共同创办Solexa进行开发和商业化。今天,这项技术能够对人类和其他物种的基因组进行测序,成本和速度比我们1997年开始这个项目时提高了100多万倍。

多伦多大学和香港大学医学生物物理学和免疫学系教授、多伦多大学医疗网络-玛嘉烈公主癌症中心高级资深科学家、加拿大及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9年加拿大盖尔德纳国际奖获奖者麦德华以《未来的抗癌治疗目标:本末倒置?》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介绍了团队在研究中已经确定的四种有潜力产生新的抗癌疗法的方法,即对抗癌细胞规避抗肿瘤免疫反应的策略,靶向肿瘤细胞用来在杀死正常细胞的条件下生存的代谢适应,操控癌细胞对过度氧化应激的反应,以及利用非整倍体。

在对话环节,嘉宾围绕实验室经历与收获,以及科研成果商业转化等话题展开交流与探讨。

在【计算机科学专场 – 人工智能】专题研讨会上,香港浸会大学常务副校长、计算机科学系讲座教授、美国计算机协会会士、美国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和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黄定发领衔,邀请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王晓刚,哥伦比亚大学常务副校长兼计算机科学教授周以真,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贾佳亚,英伟达(NVIDIA)高级杰出研究科学家和高级研究主任胡文美,围绕“通用AI模型”、“可信赖人工智能”、“从大型语言模型到大型视觉语言模型”、“加速计算和存储数据访问”等展开学术分享与探讨。

左起王晓刚、黄定发、贾佳亚

活动中,黄定发教授对本场演讲嘉宾以及现场观众表示感谢,并对嘉宾的科研经历与题目进行介绍。

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兼绝影智能汽车事业群总裁王晓刚以《创新赋能未来——从人工智能到通用人工智能》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随着2022年底ChatGPT的出现,人工通用智能(AGI)掀起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它打破了以往专属领域人工智能模型的局限,能更高效地解决海量的开放性任务,有望引领新一轮产业升级。团队利用其SenseCore 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加快了在“SenseNova”基础模型集下的大型语言模型(LLM)以及文本到图像模型的研发。“在此期间,我们与国内多家研究机构合作,发布了预训练的LLM - InternLM,并在‘SenseNova’基础模型集的基础上推出了多款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套件,并在金融、医疗、汽车等十多个行业实现了应用。”王晓刚教授表示。

哥伦比亚大学常务副校长兼计算机科学教授周以真以《可信赖人工智能》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从形式化方法的角度提出了新的研究议程,以提高人工智能系统的信任度。她表示,在可信计算领域,采用形式化方法确保可靠性和安全性等信任属性已取得了可扩展的成功。与可信计算一样,形式化方法也可以成为在基于人工智能的系统中建立信任的有效方法。“为此,我们需要扩展属性集,以包括公平性、稳健性和可解释性等;并开发新的验证技术,以处理新型人工智能,如数据分布和机器学习模型。”她谈到。

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终身教授、思谋集团创始人及董事长、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贾佳亚,以《从大型语言模型到大型视觉语言模型》为题进行主旨演讲。贾佳亚教授指出,大语言模型由于缺乏长文本处理能力,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故障”。他介绍了不久前,团队联合MIT发布的全新超长文本扩展技术LongLoRA,只需两行代码、一台8卡A100机器,便可将7B模型的文本长度拓展到100k tokens,70B模型的文本长度拓展到32k tokens;同时,研究团队通过收集3k的短问答语料,以及9k长文本问答语料进行混合训练,让长文本大模型同时具备短文本对话能力,这个完整的数据集被称为LongAlpaca-12k。

英伟达(NVIDIA)高级杰出研究科学家和高级研究主任、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AMD Jerry Sanders特聘讲座教授、美国计算机协会会士、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胡文美,以《人工智能时代的加速计算和存储数据访问》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介绍了新的 GPU 软件堆栈和系统架构,通过论证 GPU 的工作负载能力,展望GPU的未来发展前景。

【面向未来农业的植物研究】专题研讨会,则由杜克大学生物系杰出讲座教授、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董欣年教授领衔,邀请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黄三文,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王二涛,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彩霞,围绕“马铃薯产业的绿色革命”、“生物固氮与绿色农业”以及“下一代CRISPR技术与作物改良”等展开学术分享与探讨。

董欣年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植物研究在现代农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而且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也有重大影响。通过改良作物品种,我们将提高粮食产量和作物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养活迅速增长的世界人口。通过减少对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依赖及其对人类和环境健康的不利影响,我们将在未来拥有一个宜居的世界。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提高公众对植物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庆祝植物研究人员的成就。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黄三文以《马铃薯的重新发明》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马铃薯是全球主要粮食作物。传统同源四倍体栽培种马铃薯基因组复杂、育种进程缓慢,薯块无性繁殖使得繁殖系数低、储运成本高、易携带病虫害。“我们发起了‘优薯计划’:基于纯合二倍体马铃薯种子繁殖的杂交育种体系研究,先后解析了马铃薯单倍体、二倍体及四倍体基因组,构建了二倍体马铃薯泛基因组;攻克了二倍体马铃薯自交不亲和难题;揭示了马铃薯自交衰退的遗传基础,绘制了首个马铃薯有害突变二维图谱,并开发全基因组表型预测新模型。”黄三文和团队成功将马铃薯由无性繁殖作物改造成为有性繁殖作物,开创了无性繁殖作物育种的新范式。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王二涛以《生物固氮助力绿色农业》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氮素是蛋白质、核酸以及叶绿素等生命过程关键有机分子的基本组成元素,是所有生物体所必需的。自然界氮气占空气的78%。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却不能直接利用氮气,全球约1-2%的化石能源被用来生产氮肥,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王二涛研究员围绕菌根共生和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介绍了植物与共生微生物之间的营养交换和信号识别,并对植物-微生物共生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和挑战进行展望。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彩霞,以《下一代CRISPR技术及其在作物改良中的应用》为题进行主旨演讲,她指出,通过基因组的定向与特异改造而实现作物的精准设计和培育是作物遗传改良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高彩霞教授介绍了植物基因组编辑工具及其产生的遗传修饰类型,基于基因组编辑的作物育种新策略及新的育种方法,和传统育种无法实现的基于基因组编辑的作物改良的最新进展。她表示,采用多重基因组编辑技术快速创制高抗高产小麦优异种质的工作,为小麦抗白粉病育种提供一种新策略。

在对话环节,嘉宾围绕“植物研究的科学魅力”、“提高作物产量和抗灾能力”、 “AI与植物研究领域的跨学科融合”、“气候变化对植物基因的影响”等话题进行交流与探讨。(宣红彦)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科学  科学词条  顶尖  顶尖词条  科学家  科学家词条  开幕  开幕词条  大奖  大奖词条  
热博

 垃圾分类黑色桶放什么垃圾?

黑色垃圾桶放不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指可回收垃圾之外的垃圾,常见的有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如果皮、菜叶、剩菜剩饭、花草树枝树叶等。此外,有害的,有污染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