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大股东套现昆仑万维跌超10%,AI概念股“崩了”?

文:互联网江湖 作者:志刚

“一飞冲天”的AI概念股跌惨了。

近日,昆仑万维、光云科技跌超10%,海天瑞声跌超9%,ChatGPT概念股持续下挫,在ChaGPT带动A股AI概念集体上涨之后,市场最终还是重回冷静。

给AI概念浇上一盆冷水的,是昆仑万维的一则股东减持公告。

6月22日盘后公告显示,公司股东、创始人周亚辉的前妻李琼减持不超过3586.86万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3%。同时,公司公告称:“李琼为支持公司AGI和AIGC业务长期发展,将减持股份税后所得的50%以上金额出借给公司,借款利息为年利率2.5%。”

据计算,完成“减持、套现、出借”的操作之后,3年内李琼将从公司每年获得2500万元的利息收入。

有意思的是,根据2023年公司一季度财报,公司手持货币资金13亿,交易性金融资产12.5亿,似乎并不缺钱。

公告一出,市场反应很快。

21日开盘,AI板块集体下跌,其中昆仑万维股价开盘跌超10%。随后昆仑万维就收到深交所关注函。此后昆仑万维的走跌仍在继续。

截止6月26日昆仑万维跌超10%。市场信心大跌其实不难预料,大涨过后即宣布减持,“收割”的意味多少还是有些浓了。

减持是一把导火索,点燃了市场对于AI概念暴涨之后的不信任感,而大股东突然宣布减持,最终要承受代价的恐怕还是股民。

AI概念OR资本游戏?

市场连续下跌,说明更多的投资者在用脚投票,毕竟类似的局面大家都曾见过了多次。

2015年,贾跃亭高位减持股票时承诺用于乐视业务发展,到最后落得一地鸡毛,360股价大涨之后,周鸿祎夫妇离婚,网友们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李琼的减持很难不让市场有更多联想,毕竟对昆仑万维来说,炒概念+资本运作的“套路”不是没有先例。

2020年,昆仑万维曾经向KFH购买1950万股Opera股份,交易价格为5.39亿,而昆仑万维与KFH的实际控制人均为周亚辉。2021年,资本市场刮起元宇宙热潮,昆仑万维随后在第三季度财报中写入元宇宙概念,并引发监管关注。

彼时,监管方面曾要求昆仑万维说明Opera现有业务与元宇宙方向的关联性等问题。

无论当时公司有没有真投入资源去押注元宇宙,也不管元宇宙真正能不能落地,乘着元宇宙的风,昆仑万维股价在当年10月到12月上涨超过10%。

2021年,公司投资收益断崖式下降,原因很直接,2021年四季度资本市场持续下滑,公司投资按照市场公允价值变动计提了大额投资亏损,导致投资收益大幅下滑。

随后的2022年,相似的一幕再次上演,新能源大火,昆仑万维出资控股绿钒新能源,涉足新能源业务。

2023年,AI大模型再度引爆市场热情,昆仑万维便开始转向ChatGPT、AIGC等概念,不断强调与AI概念的联系。

不得不说,不断换风口、踩风口,效果还是明显的。

2023年1月30日,昆仑万维股价还在18元左右徘徊,到5月初,股价就翻到了66元,市值来到500多亿。要知道,去年6月份,昆仑万维的股价还徘徊在12.1元,不到一年,股价翻了5倍。

这不仅要归功于财报中7亿元的研发投入,以及数千万的AIGC投入、200多人的研发团队,也要归功于对资本市场风吹草动敏锐的感觉。

今年4月,昆仑万维再度发布公告,称已经与北京奇点智源科技有限公司就ChatGPT、图像视频生成等AIGC技术领域达成合作,启动对标ChatGPT的“天工”3.5并且启动邀请测试。AI大模型的风再次吹了起来。

有意思的是,根据天眼查APP 信息显示,2022年2月,周亚辉现身股东名单。“互联网公司一定要做大量投资,才能有敏锐的感觉。”周亚辉曾明确表示。

资本市场长跑靠创新,短跑靠“感觉”。

在互联网江湖看来,AI赛道是个“长跑”赛道,大模型不是说投资了几个亿,拉起了团队就能做起来的。

百度“文心一言”发布,背后是十年长度的AI投入,是AI在文学创作、商业文案创作、数理推算、中文理解、多模态生成五个使用场景中的综合能力的结果。

阿里通义千问、腾讯的大模型,甚至商汤日日新大模型体系,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炼成的。

现在最成功的OpenAI,也是在2015年成立的,2016发布了OpenAI Gym Beta版本也经过了8年的时间去迭代积累。

实际上,越能把AI大模型这事儿做成的,越是往“底层路线”去探索。真正坐在人工智能牌桌前的,要么是互联网技术的巨头,要么是AI领域真正的技术初创公司。

不过,对于昆仑万维来说,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多投入,AI能不能做起来可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资本风口下,必须要有AI这块业务。

由此来看,股价暴涨之后股东减持,是大概率会发生的,因为大家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高点,接下来,AI概念“退烧”之后,市场价值还能不能到现在的高度很难说,因此,即便顶着股价下跌的压力也要减持。

而减持最终的结果,影响的可能更多的是长期投资者。透过经营的基本面来看,AI概念行情之下,一些企业的价值很难说没有被高估。接下来,业务层面的增长要满足市场的高预期,恐怕不太容易。

AI概念的“泡沫”终究还是破了

市场担心的不仅是昆仑万维,也是整个AI概念板块。

昆仑万维李琼的减持可能会是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影响的不仅是市场对于昆仑万维的信心,肯呢个也是整个AI概念股的信心。

从行业整体来看,AI概念股正在经历一个大幅回调的阶段,市场普遍认为AI概念涨幅过大,再加上监管关注,部分热门概念股股东集中减持,AI概念板块过热真正降温。

还是那句老话: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

经过之前自动驾驶板块的跌宕起伏,再加上整个市场越来越成熟AI行业越来越被了解。AI概念股的光环已经有所退却。

奇安信从66元涨到82.79元跌回61.79元/股,博汇科技从20.7涨到57.5元又跌回42.94元/股,充分说明市场情绪变得更加紧张了。

紧张的原因不难理解,市场对AI概念的看法变多了,越来越多的投资人看不懂AI了。再加上福昕软件、寒武纪等11股跌幅都超过10%,ChatGPT指数、AIGC指数跌幅超过5%,市场资金出逃情绪更多了。

AI概念泡沫破了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市场需要更多回归理性。

商业其实没那么复杂,往往都是最简单最易懂的道理,大模型也好AIGC也罢,到最后市场给公司估值还不是要看营收,看利润、看增长?

因此,互联网江湖认为,看AI概念板块,还得区分开来看,从市盈率、市梦率的逻辑中抽身出来,去看实打实的经营情况。

从过去自动驾驶的发展来看,行业概念好不好固然重要,但最后还是得看商业化落地,从前些资本市场无脑吹捧L4,到如行业今强调L2+的规模化量产,资本市场开始抛弃市梦率,为实打实的业务买单。

从这个角度来看,ChatGPT也好,AIGC也好,到最后看的还是产品化能力,这不仅要求企业会造热点蹭概念,也实打实拷问着企业经营能力的基本面。

从经营的基本面来看,昆仑万维表现算不上好。

2022年,公司营收同比下降2%来到47亿元,销售费用增加6.3%来到15.6亿元,投资收益同比下降91%,仅有1.4亿元。利润方面,公司营业利润14亿,同比下滑10%,净利润12.3亿元,同比下滑16%。

一方面,整体公司的盈利能力在下降。

公司扣非净利润连续三年下滑,加权净资产收益率从2021年的16.12%下滑到2022年的10%,净利率从30%下降到了26%。

另一方面,投资带来的效益减少,并购产生的商誉风险在增长。

游戏、出海、投资是推动昆仑万维增长的三大业务支柱,但增长最快,对利润拉动最大的,还是投资业务。

从这些年公司的投资动作来看,2017年公司投资趣店获益4.4亿,2018年收购Opera并成功上市,投资涉及移动社交平台、新媒体、精准营销、医疗器械等诸多领域。2019年出售趣店股票获得3亿元收益,此后陆续投资、追觅科技、Pony AI等多家企业。

从投资规模来看,2018年公司投资额为49.57亿元,到了2021年猛增到85.59亿元,2022年,昆仑万维的投资规模更是达到了104亿元。在投资收益上,2022年的投资收益仅为1.4亿元,而2021年则为16.6亿。

多次并购的结果就是资产结构中的高商誉占比。

商誉方面,从2016年到2022年,昆仑万维商誉增长6.7倍,从5.79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39.34亿元。从资产结构上来看,公司商誉占到总资产的22%。其中的风险不言而喻。

接下来,泡沫已破,AI概念进入弱周期,如果公司经营能力进一步下降,那么最终的考验其实还是市场的耐心。

“减持引发的下跌或许只是一个开始,AI的应用还是要靠商业化,当人们发现ChatGPT的变革远不如人们想象中来的那样快,这些所谓的概念会被市场会迅速抛弃。”一位A股投资人表示。

结语:

整体来看,商业上AI大模型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AI商业化的道路上,国内管控环境和国外管控环境不同,国内政策监管或许会更加严格,这意味着无论现在AI概念有多火,都必然会经历一个去伪存真的阶段。

这个阶段越长,市场经历的波折也就越多,如何面对这些波折,找到AI真正的价值,依旧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以文会友,行业交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万维  万维词条  昆仑  昆仑词条  套现  套现词条  概念股  概念股词条  股东  股东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