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佳子彧是谁?他是参加过《最强大脑》的选手,也是活跃于短视频平台上的一位“网红”。他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郎派面塑艺术的第三代传承人。他的爷爷郎绍安,就是冰心曾拜访并创作《“面人郎”访问记》中的“面人郎”。
近日,“云游非遗·影像展”在线上举办。非遗通过线上传播,吸引更多人的关注,离不开年轻传承人的努力,95后的郎佳子彧就是其中一个。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烟熏妆”哪吒、经典的“葛优瘫”、呆萌的卡通形象熊本熊,还有经典动漫灌篮高手……在郎佳子彧的短视频平台上,这些造型可爱的面人赢得很多人的喜爱。今年疫情期间,他还制作了钟南山院士的面人,也为女性医护人员制作面塑。他的作品让人感觉到,面塑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郎佳子彧今年25岁,五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面塑。“当时觉得我爸爸做面人很神奇,我自己也越来越喜欢。”郎佳子彧说,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没想过把做面塑当做自己的事业,长辈也没有给他压力。和众多95后男生一样,他爱打篮球,喜欢动漫,捏面人只是他众多爱好中的一个。直到大学毕业时,他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一代中的大多数人,成长中都没机会接触传统手艺,可当传统技艺离生活越来越远,我们所说的东方美学不就没有了吗?”
就这样,他找到了自己做面人、传播这项手艺的意义。除了做一些公开课,教小朋友学习捏面人外,他尝试过很多方法,直到在短视频平台上推广自己的面人作品,一大批粉丝被吸引而来,他成为了一名非遗项目的“网红”。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手艺,被更多人看到是最重要的。有100个人看到,可能就有10个人喜欢,有一个人愿意来学,那就能传下去了。”郎佳子彧感觉最兴奋的时候,就是小朋友看了他的作品“哇”一声叫出来,说自己也想学的时候。“至少我创造了大家想学习的需求,哪怕这个需求不是由我来满足,至少这种需求已经被创造出来了”,郎佳子彧说。
在新媒体上推广面人的同时,他也在持续创作。他发现现代人欣赏艺术的观念已经改变,作品传达的意义更加重要,现代人更喜欢强烈的观点和视觉的刺激。于是,他创作了反思当代人社交生活的作品,也用面塑作品回应社会热点事件。与此同时,他还设计新的形象,创造出了《山海经》中“南方祝融”,“最难的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山海经》里的描述就一行字,历代那么多人阐述过,我想从已有的框架中跳出来,把无变成有。”这个过程让郎佳子彧很受煎熬,一连十几个晚上想到睡不着觉。
“传统的东西很美,但不能孤芳自赏,尤其传统技艺处在濒临失传的状态,我们更不能自己做给自己看了。”创作与时代息息相关的新作品时,郎佳子彧更能意识到自己肩上“传承人”的担子,“如果是艺术家,那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但我是传承人,就得在时代中找到共鸣,让大家懂。”
作为“传承人”,有时也会在创新和坚守之间抉择。近年来,一些创作者尝试改善面人的材料,在面中加入一些胶粉,把它变成锤子砸不坏、有骨架的材料。“我也曾经想过,面这种材料是不是限制了我的创作,如果我用的是泥或者其他材料会不会更好?”可后来,郎佳子彧突然想明白,这项技艺之所以叫“面人”,就是因为它的造型、粘性和张力都靠面来完成。
“面是对中国人很重要的一种粮食,在祭祀或节日时,把剩余的面做成有观赏性的面人,有特殊的意义。”郎佳子彧说,如果面塑造型能力不来源于面,就算砸不坏也不再有意义。直到现在,他还坚持用最传统的面粉、蜂蜜和盐来制作面塑。
目前,郎佳子彧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读研究生,大家习惯性地称呼他为95后非遗传承人。“95后传承人这个说法是我13岁的时候出现的,当时我初一,现在我读研二了,95后传承人还是个稀奇的说法,不觉得有点奇怪吗?”郎佳子彧说,当代年轻人对国潮很感兴趣,希望有更多新人涌现出来,比如05后、10后传承人,特别希望有人取代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