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博

从自行车泡沫看电动汽车狂潮

时间:2022-04-16 22:54:10 热博 我要投稿

尽管目前在中国乘用车市场的份额只有5%左右,在世界乘用车市场甚至占比更低,但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无限期望正在资本市场掀起一阵狂潮。

特斯拉股价今年上涨了540%,市值突破五千亿美元,碾压传统汽车公司,成为全球市值第一高车企。

半年多前还挣扎在倒闭边缘的中国车企蔚来,现在市值已经甩开百度,以及通用、宝马等一众知名传统车企。

与电动汽车相比,自行车显得有些过时和老旧,但同样的狂热曾经也在自行车上上演。把时间拉回一百多年前,我们或许可以从当时发生在英国的自行车泡沫里找到一些答案。

在十九世纪后期的几十年内,詹姆斯・斯塔利和他的侄子J・K・斯塔利接连引领了自行车设计的两轮重大变革。后者更是直接开启了自行车生产的新时代,凭借其划时代的技术变革引发了“自行车狂热”,影响十分深远。

在19世纪70、80年代早期流行的自行车设计与现在十分不同。它的前轮直径通常为后轮4倍,巨大的前轮使人们每蹬一圈踏板就可以行驶相当长一段距离。

这种自行车看起来像是一个英国便士在前,带领着一个法寻(相当于1/4便士)在后,因此被命名为便士法寻自行车。

詹姆斯・斯塔利正是在这个时期大放异彩,其所设计的便士法寻自行车模型备受市场欢迎。他极具创新性地将滚珠轴承、实心橡胶轮胎和中空的金属贴框架应用在自行车中,这些设计被当时的生产商广泛模仿。

尽管如此,便士-法寻自行车实用性还是非常局限。

它严重失调的车轮比例和过高的座位使得上下车非常不便,骑行起来也很不舒服。因为过于颠簸,它又被称为boneshaker,只有高个的、运动能力强的人才能勉强驾驭得了它。

1885年,詹姆斯・斯塔利的侄子J・K・斯塔利让自行车行业前进了历史性的一步。

他设计的“罗孚安全自行车”首次采用钻石型框架和杠杆链条系统,两个车轮的大小也设计得差不多。这样人们上下车更加方便,骑行起来也更省力。

“罗孚安全自行车”与现代自行车的外观相差无几。J・K・斯塔利的基本设计延续至今,已经有一百三十多年。

之后,橡胶轮胎等新技术的应用迅速提升了自行车的性能,骑行体验的改善让这种交通方式突然疯狂流行起来。需求的暴涨直接带来了行业的繁荣,大量生产制造商进入了自行车行业,资本也争先恐后地涌入,自行车狂热就这样产生了。

历史上,重大的技术革新总是会带来股价的剧烈波动和逆转。

自行车狂热最直接的体现是,仅仅从1895年12月到1896年5月,自行车的股票指数就上升了258%。

每个投资者都认为自行车公司的股票可以稳赚不赔,于是纷纷买进。

1896年发行的自行车、内胎和轮胎公司的总认购资本超过1700万英镑,约为当年英国发行股票总价值的八分之一。

自行车成为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威廉・奎恩和约翰・特纳在《繁荣与萧条》中写道,当时许多生产商已经深谙营销之道,会请有声誉的知名人士来代言产品,并付钱给报纸以换得一些溢美之词。

媒体的宣传让自行车狂热进一步升温,不管需不需要,买不买得起,每个人都想要得到一辆自行车。

当时不仅一些专业生产自行车的公司制造自行车,许多以自行车零部件命名的公司也从事整车的生产。一些充气轮胎公司和杠杆链公司凭借技术优势大规模生产自行车,风头甚至盖过了那些直接以自行车命名的公司。

邓禄普轮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1986年4月,邓禄普轮胎(Dunlop Tire)因为新专利得到了300万英镑的估值,轰动一时。在消息传出的一周里,人们进行了相当疯狂的投机活动,不仅邓禄普轮胎、其它自行车公司的股票也大受欢迎。

人人都想在这个飞速扩张的行业中取得一席之地。新的公司不断成立,投资者收到大量的招股说明书,每一份都声称自己制造出了完美的机器或部件,可以颠覆之前公众所见到的任何自行车。

在当时颁布的所有专利中,有15%与自行车相关,人们对自行车的狂热可见一斑。

每个公司都希望可以像前人一样,在技术上实现关键性突破。最初,他们大多也是真的想要筹集资金以创新产品,并没有想要制造泡沫。

然而,来自于行业外的投资者把这场繁荣变成了泡沫。

他们早期进行了杠杆收购尝试,用很少的本金为基础,以目标企业的经营现金流或部分乃至全部业务的变现值为抵押,从其它金融机构筹集借贷足够的资金进行收购活动。

收购后公司的收入刚好支撑目标企业因收购而产生的高比例负债,这样就能够达到“以很少的资金赚取高额利润”的目的。之后,他们又试图以更高价格转售,使得市场对行业成本普遍高估。

很多公司的股价出现了虚高。

1896年,新第一轮胎公司(the New Premier Cycle Company)成立。尽管它在招股书中仅仅声明了“超过10万英镑”的资产,却成功以70万英镑的市值在证券交易所上市。投资者仍然把自行车股票当作投资的不二之选,而自行车公司筹集到的资金总是远远高于其实际运营的需要。

事实上,面对划时代的技术变革和股市不断上涨的数字,置身其中的人总是被可能抓住机会的兴奋和对错过机会的恐惧所裹挟,在激情的驱使下来不及仔细判断就加入了这场狂欢。

这种心态无可厚非。然而,大量自行车公司的成功上市极其普遍虚高的市场估值,让这些公司创办者们坚信,普通的英国投资者非常容易上当受骗。因此,他们进一步做大了泡沫。

一些公司借机浑水摸鱼,趁乱上市。

耐力管工程公司(Endurance Tube and Engineering Company)因为业绩不佳而刻意避开了对过去四年盈利情况的说明,这种做法并不完全合规,略有股票知识的人只要稍微细想一下就会发现其中的不对。但最终,它成功在交易所挂牌19万英镑上市。人们对自行车行业整体的膨胀信心让普通投资者未经思考就盲目地跟风买入。

同时,Ernest Tera Hooley之类的运营商也意识到了人们对于自行车公司的盲目追逐。它们采取了新策略,开始大量收购小型自行车制造商并将其私有化。之后,他们向消费者做出许多空洞的承诺,然后在公开市场上出售股票,成功凭借着和自行车的关联获得了大量投资。

事实上,他们并没有用这些钱来进行进一步的生产和研发,也完全没有想要凭借创新改变自行车行业的抱负。这些钱被用来进一步制造泡沫,吸引更多投资,股价也被这样一步步推得更高。

自行车公司的股价就这样逐渐飙升。然而这一切的重要推手——外部投资者却也没能获得多少利润。通常情况下,他们的买卖活动也不是非常有利可图的,因为他们在最开始买入时不得不花很多钱来推广业务,以至于到了出售的时候,利润率已经很低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者们逐渐从激情中冷静下来,触顶的自行车股价也走上了下坡路。1898年末,自行车公司的市值从1896年的峰值下降了76%。

一些人较早地意识到了不对。

1897年6月,有经济学家提出了警告:“很多跟风购买自行车股票的人可能会发现这笔投资并不像他们想象中那么好。尤其是在伯明翰和考文垂,随便一个可以制造自行车部件的金属工人都能可以借此东风,在市场上公开出售股票。最近成立的绝大多数公司都属于这种情况。”

同年9月,来自美国等地的国际自行车制造商也进入了英国市场。此时英国对自行车的需求其实已基本得到满足,加剧的市场竞争使得本就后继乏力的本土自行车公司更加举步维艰。

许多公司能够正常出售自行车并派发股息,但倒闭的浪潮却一波接着一波。

即使是邓禄普等在鼎盛时期坐拥“无懈可击”的技术竞争优势的公司,也无法避免股价的大幅下挫。在伯明翰这个自行车公司分布最集中的城市,54%在1896年仍然经营的公司没能撑过1900年。

《经济学人》指出,“人们以为当时的高股价可以维持相当长时间,因此才会认购这些数以百万计的资本。但真相最总是给人当头一棒,这场投资热潮后的输家比赢家要多得多。”

自行车股票从1897年起开始大跳水,自行车泡沫也渐渐破裂。值得一提的是,自行车泡沫破灭的速度相当慢,前前后后持续了大概十年。

短期看来,即使大部分公司经历了股价跳水,但它们所受的实际打击并不大,即使是身处泡沫中央的几个主要公司也没受太大影响。

大部分公司及时转换了行业,但还有一部分自行车公司坚持了下来,因为自行车行业仍然有利可图。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兰令(Raleigh)公司,直到现在还在生产自行车。

但长期看来,自行车泡沫深刻影响了之后的一百多年内英国、甚至世界的整体经济发展。当时的人们深受自行车狂热影响,以强烈的创新精神参与到了各类新兴技术的研发中。尽管自行车泡沫已经破裂,这些先进的技术却留存了下来。

大部分在自行车狂热散去后转换行业的公司把它们所掌握的先进技术带去了各行各业,这些消费者所需的技术为许多行业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建筑、汽车、摩托车工业、飞机和滚珠轴承制造业等行业都受益于此。

比较有名的是Rudge Whitworth,他帮助创建了摩托车和跑车车轮行业。邓禄普轮胎也转行成功,从自行车整车生产巨头转型为了家喻户晓的汽车轮胎制造企业。受这场自行车泡沫影响的行业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电动汽车狂潮将如何发展?

确实,新技术的横空出世总是会带来相关的“热门”行业,一百多年前的安全自行车狂热和如今的电动汽车狂潮都是如此。

人们对新技术所能创造的未来充满了无限想象和期许,但投资者的兴奋也很容易让其迅速转化为泡沫。

然而,技术泡沫与金融泡沫最大的不同在于,金融泡沫的破裂让整个金融体系遭受重创,而技术泡沫破裂后仍然会留下技术进步。

也就是说,即使电动汽车狂潮最终将带来电动汽车泡沫,正面影响也远大于负面影响。

回顾历史,自行车泡沫破裂后留下的技术为摩托车、汽车、飞机行业等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直到现在还深受百年前那场技术变革的影响。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谷歌和亚马逊等长期赢家挺过了股价的剧烈波动,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电动汽车狂潮也许终将退去,但身处其中的各行各业对于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有益探索,对于新能源技术、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新兴技术的钻研和创新,仍然会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非常深刻地影响全球社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塑造人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