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尼尔笔记
编辑/尼尔笔记
前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产品,武术和民族舞蹈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品,它们在文化传承、历史发展、审美角度、哲学基础、文化内涵等诸多方面都有着令人惊讶的相似性。
虽说舞者更多的是观赏,而武者则更多的是技巧,不过从很多舞者与武者的动作中,还是可以看到一些类似的地方。
武术讲究“形神合一” ,所有的招式都是由人体四肢的活动来实现并反映出来,从而形成一个外部的“形”,并借此外部的“形”来表达内部的“精”,“气”,“神”。
把“精”、“气”、“力”“ 神 ”“功”与“手”、“眼”、“身”、“法”、“步”这五个字结合在一起,是一种重视内心的体现。
而且我们国家的美术也是以人的 内心精神 为重点。例如, 舞蹈包含了技巧,动作,精神。神韵是一种意境,同样的动作,每个人的神韵都不一样。
体式是舞蹈中的姿态,技术则是舞蹈中规定的高难度的动作。 中国民间舞蹈深深扎根在肥沃的土壤上,十分注重其“形神合一、精神与肉体相结合、内在与外在相结合”的精神魅力。
“神”是“舞”之魂。“以神引形,以形传神”的思想,创造出了“神”的真实内涵。在各种形态的肢体动作中,应当互相学习,并把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获得出人意料的结果。
在第2次全国高校体育节中,北京体院代表队的《武动巅峰》以一种大胆的方式将武术与舞蹈融合,赢得了众多专家、评委以及观众的一致好评。
所以,我们将它作为一个例子,以它为基础, 以武术表演和舞蹈表演的艺术特点为基础 ,来对它们进行有机融合所带来的效果进行研究,以便能够更充分地将它们的旺盛活力发掘出来,进而推动它们持续地发展。
武舞结合的起源与形成过程
从最早的武艺表现形式来看,《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记载: “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头,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
《山海经》虽然是一部以 文学 形式表现出来的神话,但它更多地体现出原始时代各个部族间的激烈战斗。
在原始时代,为了鼓励士兵们在战场上战胜敌人,他们跳着武舞,一方面是为了鼓舞士兵们的斗志,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敌人一个下马威。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很久以前,远古时期,各部族因作战而进行的集体进攻和防御训练,从而孕育出了最早的军事舞蹈。
舞蹈演员手握多种古式兵器,练习多种进攻、防守、格斗等,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主要来源,也被称为 战争舞蹈 。
武舞不但可以用来训练自己的战士,也可以用来展示自己的力量,震慑敌人,而且还可以用来表演自己的刀枪剑戟;
在一场大战结束后,庆祝自己的胜利,自然也会有武舞,这些都是后来武舞逐渐发展起来的原因。
武术表演与舞蹈表演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分析
对于表演艺术作品来说,创编无疑是最基础性的工作之一 。 创作过程的顺利进行,对创作的成败有很大的影响。
在武术表演过程中,第一步就是对各种流派的武术动作进行了组合和安排,各种流派的武术在动作上都有着明显的特征;
有轻松、有激烈、有圆润、有直率、有紧密、有舒展,通过各种方法的结合,能够产生出一幅丰富多彩的画面,从而展示出中国武术特有的、丰富多彩的魅力。
武术天生就拥有各种武器,可以用作表演的工具, “十八般武器”各不相同 ,各有各的魅力,一件一件的出现,都会让人眼前一亮。
通过对其丰富内涵的艺术化创作,常常使武戏达到高潮,使观众叫好声连绵不绝。 在跳舞中,乐曲与舞姿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优美的舞姿,需要两个要素,一个是舞姿上的身体美,另一个就是乐曲上的感情美,两者缺一不可。
将这两种艺术形式相融合,在舞步设计、阵型设计上,吸收了武舞艺术的精髓,使得全剧不仅具有武舞艺术的雄浑雄壮,而且还具有舞步艺术的柔美。创作的成功能增加演出的观赏性,提升演出的质量。
将武术表演与舞蹈表演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这两种都不存在的另外一种和谐之美 ,既不过分阳刚,也不偏向于阴柔,而是一阴一阳。 这是一次大胆的探索和改革,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认可和重视。
而《武动巅峰》则是将这两种形式的融合,是一种独特而又突破的形式,独特之处是一种从古代到现在的神奇之路,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关于 武学 发展的门。
突破指的是大胆的创造,借鉴了国外和国内的众多成功表演,对这些优秀作品进行了传承与发扬;
而《武动巅峰》则是将武术与舞蹈相融合,开创了一种新的舞台风格。然而,这一时期的武术舞蹈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即武术舞蹈的融合仍较为肤浅。
根据姚远的说法: “武术和舞蹈虽然同出一脉,但它们的发展趋势有很大不同,前者偏向于运动,后者偏向于艺术性”。
所以, 只有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将武术与舞蹈的演员进行长时间的、深度的、相互的、不断地进行融合 ,这样,才可以将它们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深刻的融合,从而达到武舞不能分离,成为一个整体的目的。
武术表演与舞蹈表演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在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同时,人类对精神财富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增长。 舞台戏剧与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它的发展也从单纯走向繁复,从单一走向多样化。
为更好地解决人类的心理问题,各种艺术开始融合, 尤其是以“武”“舞”为主的融合 ;
从最初的单一化发展到如今的多样化,显示出旺盛的活力,刚柔并济,力与美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民族性。
舞台演出受到观众的青睐,既是由于其给人的视觉与听觉上的审美感受,也是由于其能给人的身心上的放松与愉悦。
武舞相融的舞台演出能在诸多的舞台演出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原因就在于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效用,并具有其独特性。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武术表演对动作优美流畅的追求加速了其舞台化发展 。
这种将武术演出与舞蹈演出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融合的方式必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并且伴随着艺术形式的革新,将使舞台戏剧具有更高的艺术性与文化内涵。
在这种以“武”和“舞”为核心的发展方式,将会使这一类型的节目走向 多样化 ,这是一种必然的发展方向。
从《功夫诗·九卷》中的曲目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戏曲的多样化是一种趋势。本剧的总编刘震是全国知名的形体家、舞蹈家,武艺大师王俊法是本剧的导演。
《功夫诗·九卷》 是中国民族文化对外输出的重要项目,它是 以诗化武、以文育人、以演载道、以悟养心的精品。
公司成立至今,历经8年风雨,足迹遍及全球40余个国家与区域,作为一名 “文化大使” ,向世人展示中国的故事、展示中国的精神,被国外媒体誉为“ 中国的一面明镜” 。
《功夫诗·九卷》是一部颠覆了武术的经典表现手法,它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手法,将最绚烂的场面,塑造成一种纯净、唯美、浪漫、深邃的诗化境界,将武术的真谛,以诗化手法,向听众展示出来。
它用一种史无前例的武术表演方式,让人们在一种最愉悦、最震撼的艺术气氛中,直接感受到了人类,感受到了自我,激发了心灵的共鸣。
这部剧能有这样的反响,离不开编导人员在编排、音乐、灯光、服装、道具等方面对武舞的深度融入。
“净、经、勤、灵、听、形、倾、定、境”九部份,“净”以“超真功夫”体现“清净、浊而修”,“经”以“功夫中国”体现“勤修苦练、修得智慧”。
“勤”以“功夫“意识流”诠释“常修常在”,“灵”以“浪漫功夫”体现“万物皆有情,慈悲为本”。
“听”以“功夫蒙太奇”体现“知恩图报,修行有情”,“形”以“功夫芭蕾”体现“修行无相”的内涵。
“倾”以“百老汇”体现“自觉修行,自在”的生命状态,“定”以“武侠”演绎“世间无常,安住本心”,“境”以“抽象派功夫”诠释“脱离苦海,证得菩提”的生命体悟。
音乐,灯光,将现代技术的“才华”发挥到淋漓尽致。 就像一些学者所说,现代技术的应用使舞台艺术更具表现力、感染力和震撼力。
让舞台的表现变得更为丰富,可以弥补身体语言在表达上的模糊,从而可以更精确地推动剧情,表达情感。
它能让人们在空气中建立起三维空间的幻想,勾勒出不同的场面,更能生动地表现出舞台演出的意境之美,进而形成震撼人心的视觉和听觉。
《功夫诗·九卷》在服饰与工具的运用上,更是与 故事与题材紧密相连 ,与音乐与灯光融为一体,达到了极致的“奢华”与“绚烂”,更好地表现出了术舞融合的多样化发展思路。
结语
在中国古代到现代的各个历史阶段,都有这种武舞相融合的艺术形式。 时至今日,伴随着舞台演出的艺术形态和技术的不断完善;
将武术与舞蹈组合起来的艺术形态,在节目创作、音乐运用、灯光运用、服装道具配备等方面,都呈现出了越来越深刻的有机融合。
将武戏和舞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有着不同于单一的武戏和舞戏的艺术特点 。在此背景下,武术和舞蹈必须在互相融合的同时,又要求同存异;
既要保留它们的特色,又要齐头并进,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的艺术发展才会不断向前迈进。
对武术和舞蹈的传统内容进行传承,同时与现代高科技的技术手段相融合,展开创新,这是舞台剧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在理论研究上,应继续加大对与舞蹈、杂技、艺术体操等相融合的艺术性理论的研究,并建立相应的理论体系。
综上所述, 还需对参与过武舞融合舞台演出的导演、演员等进行深度采访,以加深对相关理论的讨论。
参考文献:
[1]李艳《武舞结合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
[2]张秋红,赵增浩《“为武而舞”———武术套路发展理念略论》
[3]常丽娟,祝长飞《竞技武术的舞台化发展研究》
[4]董凯《武舞传奇的意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