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补偿作用

  	      	      	    	    	      	    

补偿作用(compensation)

目录

什么是补偿作用[1]

  补偿作用,是因生理或心理上某些方面有缺陷或不合意愿, 自我便特别努力发展其它方面的特点来弥补自己的缺陷, 以减轻内心的不安。缺陷也许事实上不存在,但只要个体主观上认为自己有着某种缺陷, 补偿作用就可能在他身上表现出来。

  补偿作用应用得当有益于个体的社会适应与健康成长;但补偿过分, 则可能导致心理与行为的变态。如有一男青年,突然间以各种方式表现自己是个 “男子汉”:抽烟、拼命运动、说脏话等。原来,他生活在一个充满女性的家庭, 六个姐妹,就他一个男孩, 最近因被女同学嘲笑, 说他扭扭捏捏象个小姑娘。这个男青年的所作所为都是企图证明自己是个很富于男性的男人, 这就是过分的补偿现象。

补偿作用行为分类

  补偿作用是指一个人用另一方面的特长来补偿某一方面的缺陷。比如,聋哑人能用眼睛观察代替听觉,用手势代替语言传达思想感情;盲人能用听觉、触觉等能力来识别各种物体和了解人的心情。 [2]

  行为可以分为三类:

  (1)直接的补偿行为;

  (2)间接的补偿行为;

  (3)替代的补偿作用。

  补偿行为有其积极意义,但必须使用恰当,否则,将会适得其反。直接补偿是指个体愈来愈希望在失败或不足的部分重新获得成功(以赌徒为例子是最明显的)。间接补偿是指个体希望藉由某领域的成功,来补偿其它领域的失败。过度补偿是对补偿性的一种努力,个体付出了牺牲平衡的代价,以及在生活中的适应能力。

补偿作用的案例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身体素质欠佳,不能在运动场上骁勇称霸,于是学习上拼命用功,在考场上摘得桂冠,有的人功课不好,便在社交场所大出风头;父母工作忙碌,陪孩子的时间较少,于是在物质方面尽量满足孩子,吃穿都给予最好的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就是补偿作用。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于1870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近郊的一个富裕的粮食商家庭,不过,在阿德勒的记忆中,家境的富裕似乎并没有给他的童年带来多少快乐的感觉。他在弟兄中排行第二,从小驼背,行动不便,这使他在蹦跳活跃的哥哥面前总是自惭形秽,老觉得自己又小又丑,样样不如别人。

  5岁那年,一场大病几乎使他丢掉小命,痊愈以后,他便决心要当一名医生,在后来的回忆中,他曾说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进学校读书以后,开始他的成绩很差,以至老师觉得他明显不具备从事其他工作的能力,因而向他的父母建议及早训练他做个鞋匠才是明智之举。

  1895年,阿德勒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学位。在从事了一段时间眼科、内科工作之后,他成为了一名精神病学医生。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一篇论述由身体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的论文并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这个从小矮小丑陋有着缺陷的孩子,在自己的不断努力下追求着卓越,最终成长为心理学史上的一位巨人。

  阿德勒的理论即“个别心理学”,其中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补偿作用”:当个人产生自卑感后,为了恢复内心的平衡,会设法弥补自己的弱点。

  在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贝多芬、海伦•凯勒、霍金分别是在音乐、文学、科学领域独 树一帜的人物。当人们景仰他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时,却少有人会想到,贝多芬是个聋子, 这对一个搞音乐创造的人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和障碍,但是生理的缺陷没有影响贝多芬对 音乐的热爱,反而更加努力,留下了传世经典的交响乐。海伦凯勒是盲聋哑人,却能掌握 英、德、法等五种语言,并创作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著作。而霍金因为肌肉萎缩而只能被禁锢在轮椅上生活,却并没有因此而向命运妥协,反 而在科学领域有诸多建树,并有像《时间简史》这样的科学论著问世。这样看来,弱点并 不必定导致失败,只要正确看待弱点,将弱点转化为优点,人们反而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补偿作用的补偿方式[3]

  补偿作用的方式有两种:

  ①当个体受挫后,改变行为方向,以其他能够获取成功的行为来替换失败的行动。即平常所说的“扬长避短”。如张海迪身残志坚,她虽然失去了许多正常人的成功机会,但她以其力所能及的努力成为一名翻译家和作家,并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张海迪在学业方面的成就补偿了她的身体残疾。这种补偿方式是使某种能力的缺陷由个体其他高度发展的能力来弥补。

  ②努力改进和提高自身有缺陷的能力,使之完美化。如古希腊大演说家德谟斯尼从小口吃,受人嘲笑,但他发誓刻苦努力改变自己,他每天口含石子练习说话,经过刻苦锻炼,最后终于成为著名的演说家。因此,补偿作用是一种有效地克服挫折感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时蓉华 主编.社会心理学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41-142
  2. 廖盖隆,孙连成,陈有进等 主编.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下卷.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第1666页
  3. 裴娣娜,刘翔平 主编.中国女性百科全书·文化教育卷.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第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