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穗哲理、麦穗理论
目录 |
麦穗哲理,告诉我们如果用你的一生去等待,总能找出最合适你的那个人,但是你能用一生去等待吗?既然不行,就珍惜手中的麦穗吧。
传说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却带着弟子们来到一片麦田,让他们每人在麦田中选摘一支最大的麦穗——不能走回头路,而且只能摘一支。第一个弟子刚走几步便迫不及待地摘了一支自认为是最大的麦穗,结果发现后面的大麦穗多得是,懊悔不已;第二个弟子一直左顾右盼,东瞧西望,认为麦穗不够大,一直到了终点才发现,前面最大的麦穗己经错过了,当不知不觉快走出麦地时,赶紧随便摘了一支。第三个弟子把麦田分为三份,走第一个1/3时,只看不摘,分出大、中、小三类麦穗,在第二个1/3里验证是否正确,然后选择了大麦穗中的一支美丽的麦穗。
柏拉图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拥有的事物,免得失去之后追悔莫及。但如果你这么简单地理解这个故事并用来指导实践,恐怕就会谬以千里。
虽然在数不清的麦穗中寻找最大的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所谓最大的往往也是要在错过之后才能知道,但如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果断出手,这样即使不能选择到最大的麦穗,但离最大的一定也差不太多。这就是“麦穗哲理”。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有麦穗哲理的影子,比如面对机遇,比如选择工作。
如果用采撷麦穗象征着选择婚姻对象的话,每个人都只有一次选择机会,要想拥有最完美的婚姻,就不能盲目草率地做决定,否则只会让你日后悔恨;而犹豫不定,又只会错过一次次机会,最后也是空留余恨。只有在青春的感性中保持理性,随着阅历的积累,了解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再去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伴侣,得到幸福的几率就会大一些。
这个哲理故事也启发我们在经济决策中如何做正确判断。
比如,当银行存款利率较高时,多数人把钱毫不犹豫地全部存进了银行,获取稳定的利息收益。而李先生当时只是把1/3的资金存了定期存款,其他2/3选择了支取更为方便、提前支取利息不吃亏的定活两便储蓄,以等待更好的投资时机。不久,国家发行国债,利率比银行高出不少,而且带有保值性质,于是他支取了定活两便存款,购买了国债。这一投资决定让李先生获益不少。国债利息加上保值贴息,年收益高达20%以上,5年时间资产翻了一番。李先生精于理财,投资不孤注一掷,更不因循守旧,用他的理智和果敢摘取投资过程中“最大的麦穗”。
凡事认真观察,理智分析,果断出击,就会在人生路上赢取一次次成功的机会!
这个哲理故事也启发我们在经济决策中如何做正确判断。
例如,老李看房看了三年,最初,每当他看到比较中意的房子时,他总是想一定还有更好的、价格更低的。眼看着房价一天天上涨,现在买要付出比开始高一倍的价格,老李开始后悔不该优柔寡断。小何则是个急性子,刚参加工作就向父母借钱买房,迫不及待地买下一套二手房。不久,他看到一套类似的房子挂牌价却低了几万元,小何后悔当时不该轻易下单。后悔是没有用的,损失已经造成,他们的鲁莽与犹豫让他们错过了“最大麦穗”的机会。
下岗职工老张近来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事后得知,下岗一年多来,他几乎隔三岔五在职介所内寻觅岗位,既要比干活省力,又要比钞票多,就此比来比去,至今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岗位。而中专毕业的小陈则不然,他在职场中先是“领市面”,情况基本明了后,当机立断去一家单位试工,节后又去了一家新公司,现在工作得心应手。
麦穗理论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更好”。这里的三个弟子,第一个代表了这个社会上的闪婚一族,遇到一个觉得合适的人就不假思索的迅速结婚,然而结婚后会发现对方其实不是自己理想的伴侣,于是闪婚的人有很多伴之以“闪离”,结果很悲剧。第二个弟子属于挑剔的心态,不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总是挑来捡去,结果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把最行的和相对比较行的都错过了。而最后一个弟子是一个比较明白的心态,他知道自己的伴侣应该是什么样的,或许他找到的不是最漂亮的,不是最出色的,但是她必定是最适合的,这就达到了双赢的结果。
很多人总说,自己的缘分没有到,其实不然,只是自己没有把握好机会而已。
麦穗的故事同样告诉我们,人生中有很多棵又大又好“麦穗”,错失一棵并没关系,只要你在遇到下一棵时懂得珍惜就好。然而假如你因为依然念念不忘曾经错失的那棵麦穗,而将其他麦穗视若无物,觉得这样才算是珍惜,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到最后你错过的将不仅是那棵又大又好的麦穗,而是麦田里所有又大又好的“麦穗”,虽然其原因从表面上看与柏拉图恰恰相反,但实际上这才是真正的不珍惜。
其实在寻找真爱的过程中,错过一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错过,或者因为错过一次,而拒绝再次寻找。眼前的事物固然值得珍惜,但是感情一个人愿意珍惜就可以维系的,一旦已经不可挽回,与其抱着一棵不属于你的麦穗不放,不如收拾心情投入寻找的下一个麦穗的旅途中。也许人生的转折就在一个拐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