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风险预控管理是以风险危险源为对象,展开各个工序、各个环节的分析和研究,在找到产生危险源的原因之后,采取有效的措施去防止事故的出现,从而将风险降到最低。此管理观念,被广泛地使用到煤炭安全管理工作中,其不仅仅有利于提高煤炭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还将保证煤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1]
在陈旧的安全管理理念中,矿井机械化程度低,安全管理理念落后,安全管理基本是被动的、落后的,而在现代安全管理中,人的生命价值更为重要,安全与生产的位置倒换,安全管理理念不断更新,安全管理模式由以往的被动管理转变为超前预控,随着管理模式的发展变化,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应用而生,它是观代安全管理发展的产物,所以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现代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必然选择。以PDCA闭环管理为运行模式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不同于现行的煤矿安全检查管理法和安全隐患排查管理法,它具有全方位管理、全过程管理、螺旋上升管理、以预控为核心、双保险、闭环式管理的特点。
通过建立煤矿安全预控管理体系,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变被动为主动,变事后处理为超前防范;建立安全长效控制机制:让管理走在事故前面,切实消除事故的发生。煤矿事故的可防以及事故风险的可控的管理过程’是整个体系强调的重点,由于其管理形成了一套自动循环以及闭环管理的长效机制,从认识观以及方法论来讲,都是全面推行我国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必然选择。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
基于风险预控理论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是一种过程式管理,其安全管理的过程可以根据不同煤矿的具体特点进行相应的变动,但其过程大致包括五个阶段:
1.危险源辨识。危险源是煤矿系统可能威胁煤矿职工生命财产安全或者带来煤矿生产不稳定等危害的根源或者状态。危险源是煤矿企业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发生事故的起因,同日寸,危险源存在于煤矿企业建设、生产和改造的各个环节之中,对于煤矿危险源的辨识是煤矿风险预控管理的首要内容。煤矿危险源的辨识要求针对不同煤矿的特点,做好煤矿危险源的分类,根据不同类别危险源的特点,综合运用企业人力、机械设备和环境支持等方法,对煤矿危险源进行检测。同时要求在煤矿生产全过程进行各个环节的危险源检测,及时地记录与汇总分析。
2.风险评估。危险源辨识完成后,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矩阵,通过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确定风险等级,针对管理对象和风险等级编制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完成单位风险管理表的初稿。各单位将本单位制定的初稿上报风险管理小组下设的各个专业科室,由专业科室组织相关科室、基层单位主要管理人员、现场操作人员对初稿进行补充和完善,通过双向反馈、修改及审核,通过至少3轮修改后,下发到原上报区队。随着生产实际条件的变化,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都是需要不断测评和改进的,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体现PDCA管理模式。
3.制定管理标准及管理措施。通过危险源辨识提炼出管理对象,针对管理对象制定出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从而控制以及消除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源,防止事故的发生。制定的管理标准必须达到国家、行业以及企业标准,并且做到只要达到这条标准就能消除相应的危险源;管理措施的制定要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有针对性的制定,不能一概而论,措施要具体,符合现场实际,能更好的指导现场安全生产。
4.危险源监测。危险源监测包括对危险源的状态监测和风险控制过程监测,危险源状态监测关注其是否处于安全状态。危险源监测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监测不断提高体系运行效率,促进煤矿安全生产长治久安。
5.风险预警。煤矿应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类危险源的风险进行预期性评估,按照其严重度和特征设定风险预警等级,并根据危险源动态检测中暴露出的各种风险及时发出风险预警指示,使管理层级相关人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消除或降低风险,达到可接受水平,从而避免不期望的结果出现。通过危险源辨识能够有效的掌握煤矿危险源的数量以及分布情况,弄清楚安全管理的对象以及现状:通过风险评估,掌握每个危险源发生实效的可能性以及造成的后果,找出不可承受风险的危险源以作为安全管理控制的重点。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标准的要求,对具有不可承受风险的危险源制定安全控制标准以及措施。通过检测危险源,掌握危险源的风险变化状况以及是否处于可控状态。通过判定风险是否能够承受,将检查结果与评估标准进行对照,确定风险不可承受的隐患,报告和通知相关人员。通过风险预警及时发现危险源,按照警情(轻警、中警、高警、巨警)提示责任单位以及责任人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风险。最后通过体系的绩效考核,检查体系的运行效果,评价矿井安全等级,强化体系的有效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