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沟通(Non-verbal Communication)
目录 |
非语言沟通是相对于语言沟通而言的,是指通过身体动作、体态、语气语调、空间距离等方式交流信息、进行沟通的过程。
在沟通中,信息的内容部分往往通过语言来表达,而非语言则作为提供解释内容的框架,来表达信息的相关部分。因此非语言沟通常被错误地认为是辅助性或支持性角色。
1、标记语言。如聋哑人的手语、旗语,交通警的指挥手势,裁判的手势,以及人们惯用的一些表意手势,如“OK”和胜利的“V”等。如基督教的十字,伊斯兰教的新月,美元的$符号以及许多现代企业的标识。
2、动作语言。例如,饭桌上的吃相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一位顾客在排队,他不停地把口袋里的硬币弄得叮当响,这清楚地表明他很着急。在柜台前,拿起又放下,显示出她拿不定注意。
3、物体语言。总把办公物品摆放很整齐的人,能看出他是个干净利落,讲效率的人;穿衣追求质地,不跟时尚跑,这样的人一定有品味有档次。
1、无意识性
例如,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站在一起时,保持的距离比与自己喜欢的人要远些;有心事,不自觉地就给人忧心忡忡的感觉。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没有人可以隐藏秘密,假如他的嘴唇不说话,则他会用指尖说话。一个人的非言语行为更多的是一种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基本都是无意识的反应。
2、情境性
与语言沟通一样,非语言沟通也展开于特定的语境中,情境左右着非语言符号的含义。相同的非语言符号,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不同的意义。同样是拍桌子,可能是“拍案而起”,表示怒不可遏;也可能是“拍案叫绝”,表示赞赏至极。
3、可信性
当某人说他毫不畏惧的时候,他的手却在发抖,那么我们更相信他是在害怕。英国心理学家阿盖依尔等人的研究,当语言信号与非语言信号所代表的意义不一样时,人们相信的是非语言所代表的意义。
由于语言信息受理性意识的控制,容易作假,人体语言则不同,人体语言大都发自内心深处,极难压抑和掩盖。
4、个性化
一个人的肢体语言,同说话人的性格、气质是紧密相关的,爽朗敏捷的人同内向稳重的人的手势和表情肯定是有明显差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肢体语言,它体现了个性特征,人们时常从一个人的形体表现来解读他的个性。
非言语沟通的功能作用就是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归纳起来是:
1、使用非言语沟通符号来重复言语所表达的意思或来加深印象的作用;具体如人们使用自己的言语沟通时,附带有相应的表情和其他非言语符号。
2、替代语言,有时候某一方即使没有说话,也可以从其非言语符号上比如面部表情上看出他的意思,这时候,非言语符号起到代替言语符号表达意思的作用。
3、非言语符号作为言语沟通的辅助工具,又作为“伴随语言”,使语言表达的更准确、有力、生动、具体。
4、调整和控制语言,借助非言语符号来表示交流沟通中不同阶段的意向,传递自己的意向变化的信息。
传播并不全是(甚至大部分都不是)通过语言进行的,因此非语言符号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它同语言符号一样,都是使用某一符号来代表其他事物的。非语言符号涵盖了各种各样的符号类型,从表情到情感,从政治经济政策到时装、音乐、时尚,可以说,一切不经语言表达出的符号都是非语言符号,它的功能绝不亚于语言符号。同时,这也表明传播是由多种类型的符号组成的。非语言符号通常都是与模糊的、不自觉的潜意识打交道,在传播中,意义的许多细微差别正是通过非语言符号的形式传播的,它与语言符号相结合可以表达无限多的复杂含义。非语言符号和语言符号一样,都是意义的最小单位——符号及符号的低层次组织,正是由它们所组成的复杂讯息,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传播现象。小到个人交往,大到跨文化交流,非语言符号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学者估计,在两人会话的情景中,有65%的社会意义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播的。面对两个矛盾现象,人们更愿意相信非语言符号。
自从有了对符号的分类,非语言符号作为语言符号的对立面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萨默瓦和波特将非语言符号定义为“一种精微的代码,一种不曾写在什么地方也不为什么人所知而又人人皆晓的代码”。而施拉姆则指出,“一个手势、一种面部表情、声调类型、响亮程度、一个强调预期、一次接吻、把手搭在肩上、理发或者不理发、八角星的停车标志牌……”都可以是非语言符号,因为“这一切都携带着信息”。鼓声、烽火、标志、图像、手势、眼神、表情、姿势、体态、装束、气味、空间的排列、时间的组合、声音的细微差别等都属于非语言符号范围,其中大多与人体有关,但并不等于身体语言。
传播中,非语言符号所导致的非语言传播行为构成了第二个符号系统,能够使其他人认识到传播者的思维和情感。对一种传播活动而言,非语言传播如果不是最重要的,至少也是与语言传播同等重要的。非语言传播可以独立存在,可以告诉接受者如何解释其他信息,它具有重复、补充、强调、代替语言传播的功能,有助于判断或表达传播者的内心状态,形成印象,掌控传播活动,有时还会表达出与传播者的语言符号相矛盾的内容。非语言传播常常具有模糊性或多义性,这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它既与文化有关,也与语境有关,还与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有关,如职业、地区、政治倾向、教育背景以及其他各种联系。
非语言符号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其中有许多文化上的决定因素与变异形式。文化往往决定哪些代表或象征传播者具体思想、情感和状态的特定非语言行为,并决定应该在什么时候表现或传递不同的思想、情感及内心状况才是适当的,在表达感情时更是如此。非语言传播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人们之间的关系类型与传播类型。
非语言沟通和语言沟通相互加强,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语言沟通在词语发出时开始,它利用声音一个渠道传递信息,它能对词语进行控制,是结构化的,并且是被正式教授的。
非语言沟通是连续的,通过声音、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渠道传递信息,绝大数是习惯性的和无意识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无结构的,并且是通过模仿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