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学者王洪刚与杨 忠 在《试 论 隐喻思维 的特点 及功能》一文中对隐喻思维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即概括来说 ,隐喻思维是隐喻形成和理解过程中相关的大脑思维过程;具体地讲,人类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用已知事物的具体意象来表达新事物、新经验,两类事物间的联系是通过类比和联想来发现它们的感性现象之间的某种相似性建立起来的。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隐喻思维研究的是大脑思维的活动过程,是通过类比与联想用已知事物来理解未知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与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过程密切相关。根据人类社会和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人类最初认识的事物往往是有形的具体的物体。当认识进行到高级阶段,它就获得了参照已知具体事物的概念、认知、经历对待无形的、抽象的、难以定义的概念的能力,也就是说,人们运用隐喻思维通过已知来认识未知世界。隐喻思维的运用会涉及到社会历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作为隐喻形成和理解过程中的认知过程,隐喻思维具有如下特点:
1.发散性、创造性
由于隐喻涉及的是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所以,隐喻思维必须具备创造性、发散性的特点,找出两种事物的相似性,使其形成关联。例如梁晓声的散文作品《人性似水》中把人性的改变比作千变万化的水。“山里的清泉和潺潺的小溪,如少年和少女初恋时期的人性。”“静静的湖泊和幽幽的深潭,如成年男女后天形成的人性。”本来人性与水互不相干,但作者运用其发散性、创造性思维把二者并置,从而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看问题的独特视角,使我们找到它们的相似点。初恋时的人性仿佛圣水,如清泉和小溪般一尘不染,相似之处在于纯洁;静静的湖泊和幽幽的深潭恰似平淡从容、深不可测的成年后有城府的人性。
2.生动形象性
隐喻思维大多是通过类比的方式以已知事物或现象的特征来说明未知现象的特征,从小的、近的、日常的经验事实出发,解释大的、远的、神秘的情感经历,所以离不开对具体物象、生活现象的描绘,通常比较形象生动。比如在电视剧《五月槐花香》中,佟奉全感叹生活之艰辛时曾说过:“命就是一只在人生的盛宴中安排你喜怒哀乐、悲恐惊的筷子。谁的手拿着筷子布菜呢?不是自己??”这里就体现出了隐喻思维的生动形象性,用每个人都熟悉的筷子来表现抽象的“命”,给人以强烈的感性。再如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用豆和豆萁生动形象地表明了兄弟的关系、作者的处境和心境,而且隐喻出哥哥迫害作者的做法实际上是两败俱伤。
3.以相似性为基础
隐喻理解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两种事物的相似性,否则隐喻理解无从谈起。所以说以相似性为基础是隐喻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张光鉴同志指出,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积累起来并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是‘相似块’。人们根据这些‘相似块’去对照、分析、比较、鉴别那些纷繁的客观事物属性,再把反映到大脑里来的信息进行过滤,用联想、想象、类比的形象思维方法和归纳、演绎的逻辑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王占馥,2003)隐喻思维是以事物之间已有的相似性或创造出来的相似性为基础的。前者是利用人们已感受到的事物之问的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而后者是将人们原来并不认为其问存在相似性的两个事物并置在一起,从而使人们获得对其中某一事物新的观察角度或新的认识。例如:“小胡是刘翔。”这句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块很容易得出,即“跑得快”。再如一诗句:“而你的沉默,一块石头。”“沉默”和“石头”这两个“相似块”经过大脑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法的分析、联想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你的沉默是如此的“凉”、如此的“硬”,以至于给我造成了“痛苦”。
4.意向性、主体性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言语所描绘的直观的具体物象并不是纯粹的自然物象,而是人化了的自然物,因为其中蕴涵着人们抽象的思想和感情。既然隐喻的理解要受到语境及各种因素的制约,隐喻思维又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那么这种思维就应具有主体性,附有说话者的主观色彩。即使是同一个隐喻,不同的使用者会表达不同的意思,不同的接受者也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有千姿百态的理解。因为这种思维活动融会着使用者和接受者各种复杂的文化因素、历史因素、心理因素等,而且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可能会导致一千个人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结果。例如:一记者在一篇关于商场开业的报道中写到:北京零售业的“泰坦尼克”今天下水了。我们知道“泰坦尼克号”华丽、高贵、富豪、巨大等等,如果读者从这一隐喻意义上来理解,无疑这是一个好隐喻,显然,记者的用意也在此;但了解电影的人也知道,“泰坦尼克号”是“冰海沉船”、“一次不幸的旅行”、“首次航行就遇难”、“注定的不归路”等等,而这些含义当然是一个新开业的商场忌讳的。
5.文化依赖性
文化作为民族集体的智慧和创造以及民族经验的积淀,影响到语言各个层次的形成和发展。思维,从根本上讲,也属于广义文化的范畴,因为思维是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概念离不开语言,语言与文化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说,思维受到了文化的间接的影响,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传统(朱小安,1995)。由于文化传统不同,思维方式就会不同,那么在隐喻产生和理解中运用的隐喻思维自然也就会不同,也就是说,隐喻思维具有文化依赖性。对同一现象,不同的民族可能会使用不同的隐喻;对于隐喻的理解,不同文化的人也可能从同一隐喻中得出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含义来。比如想要表达一举两得,中国人会用“一箭双雕”,而美国人却说“Killtwobirdswithonestone”(一石两鸟)。我们中国人对“龙”有特别的偏爱,称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就用“望子成龙”。而同样的龙在英国,甚至在整个欧洲的文化里都不被人所喜爱,如果称某个女人为“龙”,他们会得出这样的喻义:这个女人蛮横不讲理,是个泼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