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轻博客是一种介于博客和微博之间的网络服务,它突破了微博140字的限制,不限文字长度、不限图片数量,且支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相比微博千篇一律的界面来说,轻博客用户的页面支持自定义模板设计,大到整个页面的布局,小到一个按钮的样式均可根据用户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自由设置。如果有人说博客像是“书籍”,微博像是“报纸”,那么轻博客就像是“杂志”,它不仅具有博客的表达力和专业性,同时又具有微博的简单便捷和社交传播能力。[1]
1.界面
轻博客界面介于博客和微博之间,既没有博客复杂也没有微博简约。它突破了140字的限制,视觉设计美观,发布流程简单,更注重内容及其展示。
2.核心价值
轻博客的核心价值是基于兴趣社交和内容互动的社交和分享平台。它是一种全新的网络媒体,是吸收了博客和微博优势基础之上的用户需求改良。
3.关注重点
轻博客最大特点是在网络上展示个人兴趣爱好,并基于内容同关注的粉丝产生互动。博客与微博比较看重博主个人,而轻博客则以博客本身为主题,且基于兴趣社交更看重内容的数量和质量。正像点点网CEO许朝军所说,“轻博客的本质是兴趣图谱,让兴趣相投的人聚在一起”。
4.用户群
轻博客作为刚兴起的网络社交工具,且基于兴趣社交且更看重内容的质量和数量,所以其用户群主要是精英网民、小资白领和学生。首先把轻博客概念引入中国的点点网,于2011年2月正式发布了第一个内测版本,它的第一批用户就是城市的精英网民和小资白领。此外,由于网络的普及和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大学生也是轻微博的主要实践者。
5.盈利模式
作为一种刚兴起的网络服务,轻博客还没有形成稳定、成熟的盈利模式。轻博客始祖Tumblr的CEO大卫·卡普(DavidKarp)表示:相较于通过广告来盈利,Tumblr宁愿想出一个能“提升用户体验”的盈利办法。虽然目前Tumblr对一些服务项目收费,但这种做法不会成为Tumblr的盈利模式。国内点点网等轻博客理念的追随者目前还处于烧钱阶段,盈利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
6.组织方式
在Tumblr里,标签(Tag)是最主要的信息组织方式。信息的公开展示主要靠标签(Tag),然后通过资源管理器(Explore)聚合和发现有价值的内容与用户,这也是轻博客内容被别人发现的主要方式。同时主动添加标签相对于选择预设分类,也降低了用户用户投递内容不规范的可能。
7.发布方式
轻博客的发布方式介于微博客和博客之间,既不像微博一样显得太短和太浮躁,也不像博客那样太繁琐和冗长,它的发布方式,凸显了灵活性。轻博客以高质量的内容发布和分享来培养高质量的社交群,并鼓励内容的发布与分享。
8.交互方式
轻博客采用单向关注非公开非对等的交互方式,基于内容的单向交互可以使轻博客更像个关于生活和兴趣的分享平台,同时可以使用户通过这个平台寻找到一些与自己趣味相投的同类人。
微博建构了碎片化、去中心化的传播形态,轻博客虽较博客和微博没有太多的创新.但它的出现再次引起了传播形态的新变化。
1.大众向小众、分众传播的转向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播渠道的多样化,用户的信息需求更加h生化。从各轻博客和微博网站的发贴召唤语便可见各自不同的着力点。新浪的发贴召唤语是“有什么新鲜事想告诉大家?”,侧重新闻性和时效h生的展现。腾讯的发贴召唤语是“你在做什么,想什么?”,带有更强的深度思维性和评论性,有引导挖掘意见领袖的倾向。点点的发贴召唤语是“收集、整理、分享你的兴趣爱好”。点点网创始人许朝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微博专注于社会事件,我们更专注于兴趣,而未来社会化媒体将越来越专业。”人们兴趣爱好的长期相对稳定性可增加网站的圈子粘性。按兴趣分类后发表内容相对较为专业、精细,适合对一个主题进行深度挖掘、拓展。对主题的细分也是对用户群体的分流,易于聚拢某一领域的专长人士。轻博客的兴趣社交建构了专业、小众、分众的传播形态。
2.关注自我与日常生活,引领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社交潮流
用微博,多是关注世界发生了什么。用轻博客,多是观照自己喜欢什么。轻博客中的热门标签是:摄影、时尚、音乐、动漫、旅行、阅读、创意、美食等,都意在引导用户关注个人兴趣,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享受生活,引领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社交潮流。这股潮流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网络社交生活.使得网络社交充满了艺术品质.甚至这种审美泛化的力量借由网络生活蔓延到用户的日常生活。
3.倡导积极的生活方式,不易产生负面情绪的传染
从技术上看,轻博客突破字数限制,注重内容的表述,利于系统性的思考,客观地传递信息。从发布内容上看,轻博客关注的重心不在新闻事件,而在兴趣的分享,不易产生情绪的传染。从发布习惯上看,不同于微博偏爱坏消息、报忧不报喜的传播特点,轻博客用户与别人谈论、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常用“我喜欢?..”.“我也喜欢?..”这样带有喜悦色彩的句式。它倡导的是一种积极享受生活的人生观,不易产生负面情绪的传染。同时,在人们客观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同时,谣言不容易滋生和传播。
4.削弱了名人效应,减少网络话语权过于集中现象
从技术上看,轻博客采用兴趣导航模式将用户的关注内容作为人际交往和传播的主体,微博模式则是基于人际交互传播,强调的主体是个人。这从各自网站推荐关注的方式便可看出,微博推荐的关注是“我的关注”中有2个或以上的人关注了他,或者是“我”和“他”有2个以上共同的关注;而轻博客推荐的是用户关注标签/主题中的优秀博客。在微博上发表信息后,没有名人和精英的评论和转发,草根的声音很容易被海量的信息所淹没。从影响上看,微博借名人聚人气的同时,部分“意见领袖”成了网络上的特权阶级,左右了大多数网民的态度。轻博客关注的是兴趣,而不是人,名人的光环在这里被隐去了,创造了一种更为平等的交流氛围。同时,用户多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着明确的判断、独特的见解和执着的坚守。他们常对同一事物各抒己见,不轻易被他人意见左右。因而,在轻博客上不易出现话语权过于集中的现象。
5.用户线下活动较为频繁,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力增强
轻博客的线下活动比微博更频繁。数据显示,美国每月有300名Tumblr用户在线下见面.远高于facehook和twitter的线下影响力。轻博客上聚集了各行各业的达人和服务商.只要有兴趣的存在.就有线下聚会的噱头。国内轻博客常见的线下活动有:美食试吃、免费电影票供应、相约自助游、用户摄影展、艺术主题见面会等。点点网每两周都会举行一次线下活动,目前多与娱乐和消费相关。各种线下活动都增强了团体的互动性和亲密度.对所供应产品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线下活动是轻博客增强网站影响力、提高收益的有效途径。同时,线下活动也是网络行为影响现实社会的直接途径。
(一)轻博客的领先羊:Tumblr。
Tumblr网站由卡普于2007年在美国创立,它主要致力于让用户更加方便快捷地分享自己感兴趣的任何内容,其形式包括是文字、图片、引用、链接、音乐或者视频。Tumblr不但支持在本站发布信息,且可以将其同步~Facebook和Twitter。Tumblr自成立以来一直保持着非常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2011年7月29日,rumblr已经拥有2467万个博客注册用户,页面总访问量达到了82亿,当天的日访问量为4100万。Tumblr已经成为了全美第25大网站。
在Tumblr所有的新用户中,有至少90%的人都是被它那些有趣且美观的博文吸引过来的,正如Tumblr的创始人卡普坦言,“我们没有为吸引用户采取激励措施。当人们看到其他人在Tumblr所做的事情后,就想自己也尝试下这种服务”。
在国外的所有轻博客服务中,Tumblr算是发展得最好的。许多知名人士和大型媒体公司都使用Tumblr,NPR(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就是其中之一。该公司的资深分析fl~AndyCarvin曾解释说:“我们在不同的平台上做实验,然后发现Tumblran有为数不少的NPR粉丝。我们重视发展与NPR粉丝社区的关系,胜于重视网页浏览量。”另外,Newsweek、RollingStone和Lifemagazine等传统媒体今年也纷纷开始使用Tumblr。很多“全功能”博客平台在2010年也增加了类似于Tumblr的功能。例如,著名的博客平台Wordpress.C0m在9月份添加的一项功能,就和Tumblr的“关注”十分相像。
国外网站Tumblr自问世后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受到它的影响和启发,国内轻博客市场迅速升温,在2011年,点点网、盛大推他、新浪Qing、人人小站等轻博客都纷纷开肩,但是在光辉不久后,却都纷纷面临重重困难亟待解决。
(一)点点网
点点网是中国最大的轻博客平台,中国轻博客模式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于2011年2月上线内测,4月7日开放注册,弥补了当时社会化媒体工具对于高质量内容平台的缺失,经过一年时间的运营,点点网的成长高于市场预期,高质量的用户和内容覆盖时尚、电影、电插画、艺术、摄影、建筑等数十个领域。可是2012年4月,在宣称已积累了600多万用户、1819万博客、3547万内容后,看似运行良好的点点网却将业务重心转向另一款移动社交应用“啪啪”,其本身处在无人运营状态。
(二)盛大推他
盛大轻博客推他网能够让用户随自己的兴趣爱好简单陕速地发布文字、照片、音频等各种形式的内容,与其他用户分享如电影、摄影、音乐等诸多兴趣。2011年5月5Et,推他网正式对外公测,2011年5月13Et同步功能上线,之后各种新功能上线,到2012年2月28日全新改版,子博客功能上线,可是在2013年5月6日后,项目组却已解散,网站无法打开。之后有报道反映推他的市场推广公司无法拿到推广费,也有众多网友反映遭到屏蔽与封号。
(三)新浪Qing、人人小站
新浪Qing是由新浪网推出的轻博客产品;人人小站是由国内实名制社交网站人人网打造的轻博客,在2011年7月对外公测。它们延续了之前建立的良好用户基因,在一众轻博客中也比较有底气,但是对于用户来说,这两者更像是新浪网和人人网的衍生物,并没有什么独立性,很多功能都是相互重叠的,这也不免让人感到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