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所谓的货币超中性是指名义货币供给的调整速度,即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变化对经济当中的实际均衡没有产生影响。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改变无法影响实际利率(进而无法影响投资需求)等因素,经济系统的实际均衡无法产生持久移动。
无论是货币中性还是超中性,都与时间的长短有关,都是名义经济和实际经济之间关联方式的体现。如果货币中性成立,那么名义经济和实际经济之间在规模上就将出现完全的脱节;如果货币超中性成立,那么任何货币供给的加速或者减速变化,只能形成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而实际产出的均衡状态仍然无法受到影响,此时名义经济和实际经济在活性上也没有长期关联。
对货币超中性方面的研究大体有三个方面:
(1)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
(2)通货膨胀与真实利率的长期关系,即‘费雪效应’;
(3)分析通货膨胀与就业的长期关系,即‘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货币中性与货币超中性有很强的政策意义。货币政策是当今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其政策目标体系的建立、政 策工具的选择、政策执行程序的设定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依据就是货币中性与货币超中性是否成立。如果货币中性 与货币超中性成立,货币政策在长期中将对宏观经济没有影响,那么货币政策就应当以稳定物价为唯一目标;如果货币 中性与货币超中性不成立,那么货币政策就可以选择经济增长为长期目标。发展中国家尤其渴望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否 可以运用货币政策促进本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尽快赶超发达国家。是急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