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贝尔斯测量法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贝尔斯,对群体互动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一种分析团体内人际关系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对研究对象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对团体人际互动的行为表现进行实验和观察性的研究。
贝尔斯在其研究中发现,团体内人与人相互作用的行为表现可以分为12种。一类即恭维、同意、帮助、不帮助、不同意、有些敌意,起着分离的作用。恭维、有些敌意这两个动作的力量最大,它们把团体维持在一起,或者使其产生分离。另一类包括给予指示、给予方向、给予资料、问资料、问方向、问指示等,它们都对团体中的人际关系,起着协调性的作用。
贝尔斯指出,团体中的每一次人际交往过程,都具有以上12种类型的动作,在不同阶段这些动作的强度不一样。他还指出,对于不同性质团体中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来说,这些动作的分布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有的团体中协调动作会多一些,但是在有的团体中感情交流占主导地位。
从下表可以获悉,群体内人的相互作用的类型,实际上可以概括为两类,一类是以满足对方交往需要、情感需要为目标的,即情感因素;另一类是以提供信息方向或指示为目标的,即功能因素。情感因素对人相互间的情感融洽发挥作用,功能因素则对协调一致完成工作中的共同目标发挥作用。这两种分类既有整合功能,又有离散功能,即正负两个方向。
肯定情感 | 否定情感 | 提出问题 | 解决问题 |
1.支持情感 | 4.反对和贬低 | 7.询问资料 | 10.提供资料 |
2.表示满意 | 5.表示不满 | 8.征求意见 | 11.表示意见 |
3.和睦 | 6.不和睦 | 9.请求指示 | 12.给予指导 |
贝尔斯在实验室里对儿童群体的观察、小群体决策过程的分析,以及相互作用过程的测量,都发现存在上述4类12个变量。但不同群体由于性质不同,这些变量的分布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在一个企事业单位是第三、第四类功能性行为多;在一个家庭,则是第一、第二类情感性行为多。当然,同一群体内,不同的个体表现也不同。一个厂长,可能更多是提出问题,由其属下解决问题。一个父亲,可能更多的是对孩子错误行为的批评,而母亲则是体贴、关心和鼓励。在上述过程中,功能因素和情感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发挥作用,只是主导行为有所差异而已。如果把4类12个变量进行整理分析,以美国家庭讨论问题为例,就可以得到下图所示的行为表现—时间曲线图。
图中曲线①为提出问题,包括变量7、8、9;曲线②为讨论问题,包括变量4、5、6;曲线③为解决问题,包括变量10、11、12;曲线④为表示友好,包括变量1、2、3。但是,对于不同群体,同一群体的不同时期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群体,图中曲线的顺序、特征、性质等将有所变化。因此,根据12个变量数量化后,得到的曲线图,不但可以了解群体不同的性质和特点,而且可以了解同一群体发展变化的过程。
应当承认,贝尔斯测量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它除了用来测量小群体的特征和变迁外,可以用来作为跨文化心理研究的工具,客观地定量测定不同文化背景下群体的差异,还可以用来预测小群体内人际关系建立的具体阶段及其特征。但是,由于贝尔斯测量法是建立在实验室测量的基础上,而实验室观察和创设的情景毕竟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因此,把从中得到的结论推广到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小群体内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从方法论上说,存在着较大的缺陷。所以,在使用这种方法测量人际关系时,要用其他方法如现场研究等加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