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经济事项报告模式是美国会计学会基本理论委员会的一位成员Sorter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并大力倡导的。他认为传统的报告模式是一种以计算最大收益和资本价值为目的的“价值模式”,仅报告综合性会计信息,不能满足使用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为此他提出了经济事项报告模式,提供与决策模型有关经济事项的具体细节,以便各使用者自己选择所需信息。
经济事项报告提供了根本有别于传统会计理论的会计信息。但该种报告模式的推行仍有一些难点,不仅理论上需要确定相关的经济事项,而且技术上也需采取特别措施以保障信息的安全。这一切有待于理论界、实务界进一步探讨。
经济事项报告模式与传统报告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会计报告中的信息由谁来进行汇总、处理和评价。
经济事项报告模式关注的是描述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而不是损益数字的计算。它展示详细数据较多而综合数据较少。在谅模式下,资产负债表不象传统报表那样进行价值的汇总反映,而是对各种经济事件的效果进行揭示。所以,它已成为企业发生的各种事项的综合体,而不能被看作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反映。同样,损益表披露的不是收益或价值,而是对企业的经济事项或经营活动按有利于使用者对未来同类经济事件进行预测的形式加以列示。经济事项报告模式将综合、提炼数据的任务交给信息使用者。不同的使用者可以根据决策需要主动组织信息,采用自己喜好的处理方式对数据进行加工和汇总,从而得到各种具有不同经济含义的综合信息。
1.经济事项报告中信息含量、信息范围扩大,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貌。传统财务会计中对“资产”等要素的定义,限制了会计对许多经济交易与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导致许多重要的交易或事项无法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反映。经济事项报告突破了要素定义的限制,扩大了信息含量。经济事项不仅包括能够用货币计算的交易事项,也包括不用或不能用货币进行计量的经济事件(例如固定资产的实物数量,人事委任,产品设计)。报告提供的信息可细致到每一项具体活动,并允许采用多种计量方法来描述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传统报告模式下不能或不易提供的信息,如知识产权、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都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真实地提供给信息使用者。信息量的增大,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貌,有助于使用者对企业的社会、经济行为作出整体评价。
2.经济事项报告灵活性增强,使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大大提高。为满足各类信息使用者的不同信息需求,会计应更具描述性,即只对事实加以记录,而将对事实的评估留给信息使用者。经济事项报告正体现了这一思路。由于它提供了明细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了解经济事项的细节及其构成,不仅满足了不同使用者的多样化需求,使之可以对信息加工处理;而且某些使用者还可特别关注某些特殊事项,便报告的灵活性增强。同时,反映明细信息的经济事项报告避免了传统报告在分类、汇总时掺杂主观判断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杜绝了管理人员运用收入费用配比原则操纵利润、歪曲会计数据等行为。在经济事项报告下,使用者可直接根据企业对各项经济业务发出的信息,利用各种工具、方法进行加工、处理和分析,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1.计算机网络技术拓宽了报告的信息源。一方面企业越来越多地利用Intranet进行内部协调工作与信息管理;另一方面企业更多地通过 Internet、Extranet与业务伙伴进行经济信息的交换和从事各种商业活动。所以各种交易、事项的信息越来越以电子形式直接存于网络与计算机之中。加之会计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实现联结,企业的生产、销售、财会、人事等部门发生的经济事项信息可存储于同一数据库中,从而Internet下的信息系统可以以各类经济活动事项为中心来组织数据,提供与各种决策模型相关的信息。企业还可将Intranet上的内部数据库内容通过防火墙传递到 Internet上,经授权的使用者可访问企业在Internet上的网站,阅读企业经济事项报告,获取有关信息。
2.远程通讯技术使使用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按自己需要,根据授权阅读企业经济事项报告,直接从系统中取得信息。冲破了人们获取会计信息时间、空间的束缚。专业用户可以自主选择会计处理模式,对获取的经济事项信息自行加工处理以满足决策需要。非专业用户可委托会计服务公司等信息中介机构,便其按自己要求对经济事项报告中的众多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