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所谓“类借壳”即严格按照政策并不完全符合重组上市(俗称“借壳上市”)的标准,但是借壳意味明显,通过精妙的设计规避借壳,从而在审核上获得较为宽松的对待。因为,借壳的审核等同于IPO,“类借壳”如能按照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进行审核,通过的概率将大大提高,上市公司因此费劲脑汁。
2016年6月,证监会公布被外界认为是“史上最严”的重组新规,借壳上市难度空前增加。对于当前上市公司重组乱象,中国证监会拟定多项针对性条款,将大幅提高借壳上市的门槛和成本,使得炒壳热进一步降温,壳股价格面临压力;但新规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未来实施力度不得而知,因此壳股股价尚不至于出现大幅下跌。
同时中国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重点针对市场借壳上市行为,旨在给炒壳降温,支持通过并购重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取消重组上市的配套融资,提高了对重组方资金实力要求。新规定基本把现有借壳上市认定的漏洞给补齐,规避借壳上市认定的各种路径基本给堵住了。
新规定将交易规模由总资产一项指标扩展至总资产、净资产、营收、净利和股份等五个指标,只要任意一项指标超过上市公司,即视为达标,甚至连收购后主营业务变更,亦可被视为借壳上市;控制权变更亦由原先的股本比例标准进一步拓展至股本比例、董事会构成、管理层控制三个纬度。这使类借壳部分大部分会流产,对于已公布预案的项目,很多会触发红线,做不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