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层高是指住宅高度以“层”为单位计量,在设计上国家对每一层的高度都有要求,这个高度就叫层高。它通常包括下层地板面或楼板面到上层楼板面之间的距离。[1]
影响层高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层高与房间大小的关系。在房间面积不大的情况下,层高太高会显得空旷而缺乏亲切感;层高过低又会给人产生压抑感。同时,冬季当人们紧闭窗门睡觉时,低矮的房间容积小,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也相对提高,对人体健康不利。
二、楼房的层高太高,楼梯的步数增多,占用面积太大,平面设计时梯段很难安排。
三、层高加大会增加材料消耗,从而提高建筑造价。
合理确定住宅层高,在住宅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适当降低层高可节省建筑材料,减少工程量,从而降低造价。在严寒地区还可通过减少住宅外表面积,降低热损失。由于住宅中房间的面积较小,室内人数不多,在《住宅设计规范》中规定室内净高不得低于2.40米。在《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4年版)》中提出居室净高应不低于2.50米,根据新农村住宅的实际情况,由于建筑面积一般也较大。因此新农村住宅的层高应控制在2.8~3米左右。北方地区为有利于防寒保温,层高大多选用2.8米。南方炎热地区则层高常用3.0米左右。坡屋顶的顶层由于有一个屋顶结构空间的关系,层高可适当降至2.6~2.8米。附属用房(如浴厕、杂屋、畜舍和库房)层高可适当降至2.0~2.8米。低层住宅由于生活习惯问题可适当提高,但不宜超过3.3米。
此外,住宅层高还会影响到与后排住宅的间距大小。尤其当日照间距系数较大时,层高的影响更为显著。由于住宅间距大于房屋的总进深,所以降低层高比单纯增加层数更为有效。如住宅从5层增加到7层,用地大致可节约7%~9%;而层高由3.2米降至2.8米时,可节约用地8%~10%(日照间距系数为1.5)。因此在新农村住宅设计时应遵照住宅设计规范,执行有关层高的规定。
建筑层高在非屋面层及平屋顶层有不同的计算要求。
①在非屋面层,其层高由建筑物各层之间以楼、地面面层(完成面)计算的垂直距离,如图所示。
②在平屋顶层,该层层高由该层楼面面层(完成面)至平屋面的结构面层计算的垂直距离,如图所示。
③在带坡屋顶的屋顶层,该层层高由该层楼面面层(完成面)至坡顶的结构面层与外墙外皮延长线的交点计算的垂直距离,如图所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