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伦理学(journalistic ethics)
目录 |
新闻伦理学是运用伦理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新闻职业道德的交叉边缘学科。研究内容的核心是新闻职业道德现象、本质、发展变化规律及其社会作用。具体来说,涉及新闻职业道德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新闻职业道德的原则与规范;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媒体行为;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义务与道德责任;新闻传播行为的道德选择与道德评价;新闻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自律与他律;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品质与道德修养等等。
在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新闻业和任何一个行业一样,衍生出属于自身的完整的行业规范和行业道德。美国第一所新闻学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创始人沃尔特·威廉姆斯(Walter Williams)于1911年亲手制定出《报人守则》,此守则影响极大,为世界报业协会所采用。二战以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先后制定了《记者信条》一类的新闻道德准则,国际新闻记者联合会于1954年通过《记者行为原则宣言》,联合国亦颁布有《国际新闻道德信条》。从上述守则和信条看,其核心内容并无大别,主要是关于新闻事业工作独立性、新闻报道客观性、记者个人坚毅、自由品格等的陈述。作为一个合格的记者,恪守新闻职业道德的伦理学律令,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应该是没有任何疑义的。
新闻伦理研究始于最早实行新闻自由的美国。由于美国在《宪法第一修正案》中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剥夺言论自由或新闻出版自由,美国新闻界在行使新闻自由权利时,几乎不受任何限制,由此也导致了媒体滥用新闻自由的现象。有鉴于此,新闻业和社会各界人士强烈意识到,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实践中,必须负有社会责任感和进行自我约束。于是,新闻伦理观念开始在美国发展,新闻伦理研究得以蓬勃发展。早在1924年,美国就出版了纳尔逊·安特宁·克劳福德著的第一本新闻伦理学专著:《新闻伦理学》。据说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本新闻伦理学专著。到90年代,美国已出版了几十本探讨与新闻伦理相关各种问题的著作。
与此同时,欧洲国家的也开始对新闻伦理展开了思索。针对新闻界滥用新闻自由,导致新闻伦理恶化的问题,欧洲许多国家创立了国家报业评议会制度。1953年,这一制度首先在英国实行。英国报业评议制度由于体制完善、收效甚大而成为欧洲其它许多国家效仿的楷模,这些国家先后成立了报业评议会或类似的监督机构。
科学地界定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对一门学科的建构关系甚大。新闻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究竟应该如何界定,在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基本上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新闻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持这种意见的代表是两部新闻学辞典对“新闻伦理学”的表述。
198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余家宏等编写的《新闻学简明词典》:新闻伦理学是“研究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产生与形成规范的科学”;1993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新闻伦理学是“研究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形成及其规律的学科。”另一种意见认为,新闻伦理学的研究对象除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外,还应该包括新闻媒体的道德功能。持这种意见的代表,是中国新闻学院周鸿书教授在1995年出版的《新闻伦理学纲要》一书中所作的阐释。作者认为两部辞典的表述,把新闻伦理学研究的范围划定的过窄,忽略了新闻媒介的社会道德功能。作者的见解是:“新闻伦理学是以新闻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并视其为研究的唯一客体。它是阐明新闻道德的起源、发展及其社会作用,揭示新闻道德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是用一般伦理学的原理、原则解决新闻实践活动中人与人的道德关系、行为规范,以及新闻媒介的社会道德功能的一门科学;还是研究新闻从业人员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的一门学问。”上述两种意见的着眼点不完全相同,前一种意见的着眼点是一个,即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后一种意见的着眼点是两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新闻媒介的社会道德功能。
周鸿书的著作出版后,华中理工大学新闻系副教授周秦颐在《新闻伦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辨析》一文中,赞同前一种意见,对后一种意见则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作者认为,尽管新闻传媒的道德功能与新闻职业道德有着紧密联系,但由于二者还存在着重大的区别,所以新闻传媒的道德功能不能成为新闻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为什么?作者这样论述道:“新闻职业道德是对人--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要求的反映,而新闻传媒的道德功能,是对产品--新闻传媒的道德作用的要求。前者研究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实践活动中的种种道德现象,无疑应是新闻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后者研究新闻传媒在社会道德建设中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发挥作用,如同研究新闻传媒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等方面的建设中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发挥作用一样,是新闻传播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而新闻传播规律,正是新闻学的研究对象。”作者进一步论述道:“新闻传媒在促进或危害社会道德建设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是历史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当前我国新闻传媒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任务,是理论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新闻传媒如何在采、写、编、评等业务活动中实现促进社会道德建设的功能,是应用新闻学研究的对象。总之,新闻传媒的道德功能,属于新闻学的研究对象,而不宜划为新闻伦理学的研究范围。”讨论针锋相对,颇有意义。
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不是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愿望,而是由这门学科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的任务规定的。所以,要界定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就要弄清这门学科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什么,方能准确地把握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基本赞同周泰颐文章的见解,新闻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应限制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范围之内,我们认为这也就是这门学科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其实,这个范围要研究的内容并不狭窄,它包括:(1)新闻职业道德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2)新闻职业道德的原则与规范;(3)新闻职业道德与市场经济;(4)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媒体行为;(5)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义务与道德责任;(6)新闻传播行为的道德选择与道德评价;(7)新闻职业道德误区;(8)新闻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9)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自律与他律;(10)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品质与道德修养;(1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闻伦理道德思想;(12)中外新闻伦理道德的比较和互动;(13)网络新闻道德,等等。当然在研究过程中,较多地关注新闻媒体的社会道德功能,并把这种关注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联系起来考察,也是完全应该的。
(一)双重特点
任何边缘性学科都具有嫁接双方的特点,就像夫妇生的孩子一样,有父母双方的基因,新闻伦理学也不例外。新闻伦理学既有伦理学的特点,又有新闻学的特点,但它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一门新学科,它是伦理学的一般原理原则通过新闻学的具体体现。
(二)任务不同
同新闻领域的其他边缘性学科如新闻心理学、新闻美学、新闻语言学、新闻统计学等相比,新闻伦理学所担负的任务不同。新闻心理学、新闻美学、新闻语言学、新闻统计学这些边缘性科学,其任务侧重在解决编、采、写等业务中某一方面的问题,而新闻伦理学所要解决的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带有根本性质,有关新闻工作的全局,正如美国新闻学者约翰·赫尔顿在他那本《美国新闻道德问题种种》(1987年中国新闻出版社出版)中所说:“在新闻领域里,没有哪个问题比本书所探讨的问题更重要,更难以捉摸,更带有普遍性。事实上,如果新闻工作一旦丧失道德价值,它即刻便会变成一种对社会无用的东西,就会失去任何存在的理由。”
(三)学科不同
各门学科都有一些和自己关系密切的学科,新闻伦理学除了与新闻学、伦理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外,还和哲学、政治学、历史学、传播学、法学等学科的关系密切,其中尤其是法学。道德和法律是规范和制约人们行为的两件宝。有的事虽不犯法,但违背道德,为道德所不容;有的事既违背法律,又要受到道德谴责。所以新闻伦理学要阐明德与法的关系,要向新闻工作者提出既有道德观念又有法律意识的要求。
(四)年轻的学科
自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雅典学园讲授道德品性的学问,最早提出伦理学(ETHIKA)这一名词概念起,伦理学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伦理学因其古老而显得比较成熟。但新闻学却比较年轻,从世界范围来看,新闻学研究始于17世纪末的德国,直到20世纪这门学问才有较大的发展。就中国的情况来看,从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新闻学研究会"算起,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至今还不足100年。一门古老学科和一门年轻学科嫁接成的新闻伦理学则更显年轻。正因为年轻,它可能带有某些不够成熟的缺陷。但这是一门方兴未艾的学科,它必将从不够成熟走向成熟。
第一方面,学习和研究新闻伦理学,是提高广大新闻工作者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新闻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如何,关系着新闻媒体是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否坚持以社会效益为第一的原则,是否坚持新闻报道客观、真实、公正的原则,是否负起社会道德责任,一句话,意义重大。至于新闻从业人员是否清正廉洁,则是关系到新闻媒体的形象问题。形象如何,是一个大问题。加强新闻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说到底,就是要把新闻队伍建设成纪律严、作风正、业务精的队伍,就是要把新闻媒体的形象建设好。学习和研究新闻伦理学,就是解决新闻队伍形象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学习和研究,认识新闻道德的内涵和规律,系统地掌握一门学科知识,让我们的广大新闻从业人员都知道什么叫新闻职业道德,为什么要加强新闻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怎样加强新闻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这对提高广大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修养,会大有益处。从长远来看,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水准提高了,在新世纪担负更多更重要艰巨的任务,才有保证。
第二方面,学习和研究新闻伦理学,又是大学新闻院系学生为走上新闻工作岗位作好伦理道德准备的需要。在校新闻院系的学生,是我们新闻队伍的后备人才,任重道远,新闻工作单位对他们寄予厚望。过去,我们的大学一直比较重视政治思想理论课,但政治思想理论课不能代替新闻伦理课。因此,有条件的,可开这门课程;没有条件的,也应积极创造条件开这门课程。
第三方面,学习和研究新闻伦理学,还是加速新闻伦理学这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新闻伦理学的形成和创立,只是一个新的起点,但客观需要和研究工作滞后的矛盾依然存在,今后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要做。老学科有一个不断超越自己的问题,何况刚破土而出的新学科呢?只有不断超越自己,又不断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才能不断推进学科向前发展。在这方面,从事新闻研究的专门人员,负有更多的责任。
(一)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要着重强调两点:一要注意全面的系统的学习。二要联系实际学习。抓主要矛盾,同时也不忽视次要矛盾。
(二)研究方法
一,充分占有材料。要了解中外新闻伦理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工作将怎样发展,做到心中有数;
二,掌握最新信息。要密切关注我国新闻界职业道德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举措;
三,选题力求新颖;
四,专题研究入手。研究工作可采取由点到面,逐步拓展研究领域的办法;
五,系统深入调查。在调查中,可运用解剖麻雀、抽样调查等方法。有些问题要注意量化。
于19世纪中叶的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对报刊新闻伦理的影响重大,当时许多新闻学者纷纷发表对此问题的见解,阐述比较详细、全面的是新闻界前辈邵飘萍。他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继承了中国士大夫典型的理想人格和道德品质,例如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忍耐等,并把它们融汇到新闻伦理的论述中;同时,书中提出的“超阶级”、“独立人格”等,又与西方新闻伦理观念一脉相承。从此,新闻伦理的观念正式进入中国新闻从业人员的视野。
近年来,以克·比·克里斯蒂安著的《媒体伦理学》为代表的新闻论理学著作抢滩中国,随着国外传媒伦理学的引入和拓展,新闻伦理学我国全面兴起,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发展势头迅猛。1984年,余家宏等人编写《新闻学简明字典》时,第一次对“新闻伦理学”作出阐释。此后,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词典》以及冯健主编的《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都收入了“新闻伦理学”这一词条。也出现了一批该领域的研究学者,并且相关著作相继问世。比如:
1995年,新华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新闻学院周鸿书教授撰写的《新闻伦理学论纲》
1997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陈桂兰主编的教材《新闻职业道德教程》
2001年,新华出版社出版了黄瑚撰写的《新闻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蓝鸿文主编的《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陈超南所著的《彩色的天平——传媒伦理新探》。
此外,还有一些和新闻伦理相关的著作相继问世,比如杨启的《记者的道德自律》,严耕、陆俊 孙伟平的《网络伦理》和戴元光所著的《传播道德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