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新疆大学

  	      	      	    	    	      	    

新疆大学(Xinjiang University)

新疆大学网址:http://www.xju.edu.cn/   

目录

新疆大学的简介

  新疆大学简称“新大”,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是1978年确定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教育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联盟”成员。新疆大学前身是创办于1924年的新疆俄文法政专门学校。1935年1月改建为新疆学院,1960年10月1日,正式成立新疆大学,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新疆唯一的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被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被确定为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12月30日,新疆大学与原新疆工学院合并组建新的新疆大学。2004年,学校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部“区部共建”高校。

  截至2013年,学校有各类在校生24800余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9400余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000余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近300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800余人,留学生400余人。2014年,新疆大学迎来她90岁华诞。

新疆大学的校史沿革

  创建初期:

  新疆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24年的新疆俄文法政专门学校。

  1928年8月,改称为新疆省立俄文法政学校,校长是樊耀南。

  1930年9月改为新疆俄文法政学院。

  1935年1月改建为新疆学院。

  1941年省建设厅农业学校并入新疆学院。

  1938年-1941年间,林基路、杜重远、茅盾、祁天民、张仲实、萨空了、史枚、高滔、江豪、涂冶、赵丹、郭春则等一批教育家、艺术家和亲共人士,先后来学校担任领导、任教和讲学,学校名副其实地成为新疆传播革命真理的阵地和培养各族进步青年的摇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0年新疆语文学校和伊犁阿合买提江专科学校并入新疆学院。

  1950年10月1日更名为新疆民族学院,1951年6月新疆第二师范并入新疆民族学院。

  1953年11月西北民族学院畜牧系兽医班并入新疆民族学院,1954年复名为新疆学院。

  1960年10月1日正式成立新疆大学,1962年新疆大学与新疆师范学院合并。

  1962年7月新疆大学机械、电机、工电等3个工科专业划入新疆矿冶学院。

  1978年学校被国务院确定为新疆唯一的全国重点大学。

  1979年4月新疆大学由教师培训部、三平分校划出成立新疆师范大学

  1997年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00年被确定为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大学。

  2000年12月30日,新疆大学与新疆工学院合并组建新的新疆大学。

  新疆工学院前身是1953年1月成立的中苏有色金属公司矿山技术学校。

  1955年1月更名为重工业部乌鲁木齐矿业学校。

  1956年9月易名为冶金工业部乌鲁木齐矿业学校。

  1958年7月改名为新疆矿冶学院。

  1962年7月新疆大学机械、电机、工电等3个工科专业并入新疆矿冶学院。

  1966年5月更名为新疆工学院。

  2004年,新疆大学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教育部的“省部共建”高校。

  2012年,新疆大学入选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

新疆大学的办学规模

院系设置

  截至2013年,学校有23个学院,1个研究生院,1个独立学院,1个教学研究部。

  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新疆大学法学院、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新疆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新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新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新疆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新疆大学旅游学院、新疆大学语言学院、新疆大学软件学院、新疆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新疆大学地质与矿业工程学院、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大学研究生院

机构设置

  新疆大学现有23个学院,1个研究生院,1个独立学院,1个教学研究部,4个教学实践中心,8个研究所,1个干旱半干旱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

学科设置

  学校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九个学科门类,涵盖了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现有89个本科专业,10个国家特色专业,19个自治区紧缺人才专业;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7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群、16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2个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824人中,教授228人,副教授629人,硕士学位862人,博士学位472人,博士生导师99人,硕士生导师582人。有2个国家级、9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7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9人,自治区优秀专家14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0人;自治区天山学者39人,其中:特聘教授3人、讲座教授21人、主讲教授10人、天山学子5人;新疆大学“天山学者”特聘教授9名、讲座教授14名。

新疆大学的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新疆大学现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团队)77个,其中,自治区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8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4个(其中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3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6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校级重点实验室1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自治区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9个,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教育部培育创新团队1个,教育厅科研创新群体7个,校级创新团队5个。

科研成果

  2006至2013年,新疆大学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2437项,资助经费达36374万元,其中,纵向项目1634项,资助经费23654.55万元;横向项目803项,合同经费12719.45万元;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25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奖57项;出版学术著作168部,发表学术论文8815篇,其中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学术论文1190篇;鉴定成果81项,授权及软件登记79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13年底,新疆大学图书馆各类馆藏文献资源总量达到379.4140万册,其中纸本文献221.6505万册,电子文献157.7635万册,文献资源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和理工科学的所有学科门类,覆盖了新疆大学所有的学科专业。纸本图书总藏量达到30万余种,212.9余万册。纸本报刊总藏量合订本达5080余种,8.7万余册,订购现刊2414种。中外文综合类电子文献数据库15个,专业类电子文献资源15个数据库,电子图书数据库6个。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文献1.5万余种,16万余册。古籍、历史文献31.1万册,其中明、清善本书800余种,近14000册;民国书刊6万册;新疆地方文献8000余册。

对外合作

  根据教育援疆安排,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团队式对口支援新疆大学。学校积极发展对外交流合作,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4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教学科研合作交流关系,与41所国外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学校现在已成为“中国中亚国家大学生交流基地”,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区域学项目学校,教育部中俄大学校长、中日大学校长、中韩大学校长、亚洲大学、东亚大学校长论坛项目学校和中国政府奖学金自主招生学校,具有接受中国奖学金硕士以上研究生资格。

新疆大学的文化传统

  校训

  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确定于1985年)

  1938年,新疆学院教务长林基路以延安“抗大”为榜样,提出了“团结、紧张、质朴、活泼” 八字校训。历经几十年办学实践,1985年,新大人进一步发展凝练出“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校训。团结,是力量的源泉,是各族师生凝聚力量,发展教育事业的保证。奋进,是新大人积极乐观、进取向上的精神风貌,是新大人不断追求进步、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求实,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严谨治学、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创新,就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兼容并包,彰显特色,敢于担当。

  校徽

  校徽确定于1995年。校徽总体图案是两个同心圆,其寓意是各民族师生团结和谐。校徽中心图案为新疆大学最早的教学楼—-红楼。“天山”图案表示新疆大学的地理特征---天山脚下。“1924”为新疆大学的创立时间。“六朵花瓣”图案象征新疆大学学子满天下,桃李花盛开。两圆之间,是以汉文、维吾尔文、英文书写的“新疆大学”校名。

  校歌

  作词:林基路,作曲:石明,确定于1938年。

  校歌释义:该校歌歌词源于时任新疆学院教务长、著名共产党人林基路诗作《我们正青春年少》。校歌以爱国主义精神为主旋律,以担当历史和时代责任为主题,号召青年学子继承、发扬光荣革命传统,肩负民族重任,团结一致,奋勇前进。该校歌旋律简洁明快,催人奋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的爱国之志和报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