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斯特•弗里德里希•舒马赫(E·F·Schumacher):英籍德国经济学家,被尊称为“可持续发展的先知”
目录 |
舒马赫,英籍德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1911年出生于德国的一个传统文化家庭,1977年去逝。舒马赫的一生有丰富的经历,从事过多种行业,曾在许多国家从事教学、工商业、农业及新闻等工作,长期担任英国政府部门的经济顾问,还创办了英国中间技术发展公司,任董事长,是英国土壤学会的理事长。[1]
舒马赫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教育、土地、矿物资源、技术发展等。舒马赫对广大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亲自访问过印度、巴拿马等。在印度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思考,从而提出了一系列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的非常具有借鉴价值的理论,提出了“中间技术”,讨论了发展中国家中间技术选择问题。他反对毫无思考的接受技术发明,盲目将其视为技术进步,警惕个人及当地自主性与生活质量的丢失,他反对过度物质消费,无意义的增长,行业垄断及世界范围的大规模经济系统。“他不仅是他所生活的时代,而且是超出该时代很远的学者,他批判毫无思考地对技术改革进行接受且视为技术进步,他警告个人和当地自主性及生活质量的丢失。”
舒马赫在学生时代是一名机智而富有天才的学生,于1930年,被选拔代表德国作为一名在纽约大学的Rhodes学者;1934年,由于担忧德国社会主义的高涨,离开了在纽约充满希望的职业回到德国。实际情况更加剧了他的担忧许多他曾经尊敬的、钦佩的人们对周围的“邪恶”视而不见,于1936年伴着不祥的预感,带着第二任妻子去英格兰定居,从而变成了英籍人。从此,他直接或间接的成了他那个时代事件的揭露者。战争爆发,反德气焰高涨,舒马赫被迫到农村成为农民。其间有一次,他被迫离开了妻子和很小的儿子,被拘留在预防部队里。在那里,他开创了许多改善卫生设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实践活动。后来,逐渐思考他所生活的时代,`这里变成了他真正的学府,正是在这里,他由思想者变成了实践者。被释放回到农场后,为了欧洲的永久和平,舒马赫致力于经济先决条件的研究,他的这方面的论著引起了许多优秀人士的关注,而且他很快沉溺于讨论战后经济事物。1946年,作为英国控制委员被派往德国,舒马赫开始研究德国经济重建问题。他首先想到了能源问题,同样确信有必要进行金融改革、消除财富集中、资金浪费,从而,他的关于“什么是合适的”思想形成。而且,“合适”一词就规模和人权而言逐渐强烈的影响着他。
到了1949年末,舒马赫被聘请到英国国家煤炭局担任了二十年的经济顾问。其间,为了抚养大家庭,买了一幢带花园的房子,这是一个新的转折,他对花园产生了兴趣,参加了土壤协会,在花园里边工作边观察自然过程,对生物系统相互联系的复杂性产生了理解,他的技术生态意识从而得到进一步加强。对舒马赫的思想起到主要影响的人物之一是不知名的澳大利亚经济学家。针对规模问题,把现代社会的“弊病”归于大规模。舒马赫把他视为老师,展开了对规模问题的研究。
作为读者,舒马赫研究了佛教,并深深被非暴力所打动。在1955年他被委派到盯并且抓住机会参观了亚洲,这一次对他的思想的影响是永久性的,坚定了他倡导健康、美丽和永久性的思想,因此,他提倡再生资源的利用,反对使用非再生资源,比如土壤、煤炭、金属等因为前者有持久性,对自然不造成破坏,而后者却相反后来在他的最著名的作品里,他宣扬经济的佛教形式。这种经济基本原则上强调简单性、非暴力性、组织的重要性以及工作的必要性和基本尊严。舒马赫回国后确信发现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形式,即将“appropriate”作为出路。“这是一种现代派和传统派之间的中间路径”从此,他将毕生的精力都投注于寻求、宣扬这条路。
1961年,舒马赫访问了印度,第一次见到了如此贫穷的地方,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他逐渐认识到如此贫穷的原因在于西方工业化手段与当地传统自给自足文化不协调,印度所需要的技术水平是产量和效益,农村地区的传统技术水平要提高、要简单化、资金消耗要比西方技术低。他指出,对于发展中国家,低水平的技术使人们深陷于痛苦之中,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又把他们拒之门外,虽然,高科技在这一点或那一点上可以在发展中国家得以实施,但更适合城市发展,这样的技术会促进大批移民进入城市,造成大批失业,伴随大量的饥饿威胁,在以上的人生活的广大农村加剧了这三方面的疾病。所以,在低水平与高水平技术之间必须有一个中间过程,一个大的空间,这个空间就装满了所谓的“中间技术”。在这里,正是他思想转折的枢轴,这些思想保持得最久远。这就为他的“中间技术”工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0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在埃吕尔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中间技术”理论,其技术思想对于人们批判工业技术的破坏作用、促进人们探索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符合人性发展的技术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在西方,七十年代以来,学界、业界对舒马赫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许多重要的报刊、杂志社都有关于舒马赫的论文发表,比如: the February Center Magazine、ResurgenceMagazine、the 0bserver、Manas Journal等。还建立了专门的舒马赫的研究学会(The E.F.Schumacher Society),学会包括:
但在中国,研究者却寥寥无儿,研究很不够深入,在某些问题上甚至是空白。《小的是美好的》一书自1973年发表至1979年仅仅6年的时间就再版了十二次,在西方畅销了十余年后才被介绍到我国,直到1984年,首次由中国学者虞鸿钧、郑关林翻译,由商务印书馆印刷。此后,在中国学界、业界引起很大反响,对舒马赫理论的运用层出不穷,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包括教育、经济、卫生、政治、环境、建筑、农业生产、消费、技术引进等方方面面的领域,舒马赫理论的使用已不罕见,然而对其研究还很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至今还没有见到关于“中间技术”的专业研究或系统性综合研究,有的也只是对某方面思想的简单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