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心理性别为动物特有,属于个体相对稳定的一部分本物种性,对人类来说也是相对稳定的一部分人格,而与性取向(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无关。
性别角色
传统的性别观念是单一维度的,雌、雄分属坐标的两极:认为一个个体的雄性化气质强则雌性化气质弱,反之亦然。
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Bem首次提出了“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概念,打破传统的“雌—雄”一维性别角色定位。Bem认为,雄性化与雌性化属于两个互相独立的维度,因此,一个个体可以拥有高水平的雌性化特质(双性化),也可以雄性化与雌性化气质均很弱(未分化)。
归纳来说,性别角色类型一共有四种,他们分别是:
1雄性化(雄性化气质强,雌性化气质不强)
2.雌性化(雄性化气质不强,雌性化气质强)
3.双性化(雄性化、雌性化气质都强)
4.未分化(雄性化、雌性化气质都不强)
刚生下一天的婴儿,大脑就已经具有了不同于生理的独特“性别”。你的大脑性别更偏于雄性还偏于雌性?
一位剑桥大学的教授最新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的雄性都有一个典型的“男式”大脑。差不多每五个男人中就有一个的大脑是“女式”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男人会喜欢芭蕾胜过喜欢足球。反之,每七个女人中就有一个的大脑是“男式”的:擅长数学,喜欢分析和解决复杂的问题胜过喜欢聊天逛街。刚生下一天的婴儿,大脑就已经具有了不同于生理的独特“性别”。
心理性别是指动物对自己性别的认同,这一方面与基因调控相关,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家庭教育和角色认定有关。 一般认为,人类性别认定自1-2岁开始形成,3-5岁时基本完成。因此,孩子存在性征模糊时,父母一定要及早带去检查和治疗,以免孩子在性别认定上形成“到错”,造成心理和人格的扭曲。
生物的性别可以在不同层次中划分出6种性别。根据视角不同,性别可以在6个不同层次中进行划分,它们分别是:基因性别、染色体性别、性腺性别、生殖器性别、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其中心理性属性不同于“基因性别、染色体性别、性腺性别、生殖器性别”这4种生理属性,也不同于“社会性别”这种社会属性,而是属于复杂的心理学范畴。其中性腺性别、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为动物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