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固定时距是组织行为学中强化程序的一种,在固定的时间间隔下给予奖励。属于一般性的和不稳定的绩效水平,并会迅速消失,例如每周付薪。
斯金纳研究了四种强化程序的效果,即固定比率程序、变动比率程序、固定时距程序和变动时距程序。
固定时距模式,指在固定的时距内给予强化,而不管有机体在这一时距内作出多少次反应。这种强化作用模式,容易使有机体在时距的开端反应较少,而在时距的终端反应增多。
变异时距模式,这种模式用平均时距代替了固定时距,即在规定的一段时间里实施一次强化,但强化的时间却不固定。以这种模式来强化行为,则行为反应既稳定又均匀,而且常常难以消退。这种模式克服了固定时距模式的缺陷。
固定比率模式。这种模式不是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后给予强化,而是在有机体作出一定标准次数的反应后给予强化,其效果与固定时距模式类似,即在接近强化时,反应突然增多,而在强化后的一段时间里,反应则减少。
变异比率模式。这种模式保持强化比率的平均值不变,但具体实施强化时,比率的范围却有相当大的变化。这种模式的作用比固定比率模式的作用大。
这四种模式对行为的影响有大有小,斯金纳认为,在对有机体进行强化时,不应只采用一种模式,而应联合使用多种模式。
在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中,固定时距强化是不管被试做出多少次反应,均在一个固定时间后给予一次强化。例如不管动物作了多少次按压杠杆的反应,均在一分钟后出现一次食物。按月发工资也是这种强化的例子。这种强化的一个后果是被试在一次强化后反应频率急剧下降,直到下一次强化快出现时反应又迅速上升。
理想的做法是:在条件反应形成期采用连续强化,在维持期采用断续强化,尤其是变比率变时距强化。 在利用操作原理制定行为矫正方案时,常会结合使用不同的控制手段和强化程序。例如,在消除一个不适应行为(采用消退或惩罚)的同时强化一个新的适应性行为(采用强化)。在塑造一个新行为时采用连续强化,随后改用断续强化以维持这一行为。多种手段和多种方式可以组合成各种不同的矫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