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吉芬物品

  	      	      	    	    	      	    

吉芬物品(Giffen Good)

目录

什么是吉芬物品

  吉芬物品是指某种生活必需品,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需求与其价格成同方向变化。所谓吉芬商品就是在其他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当商品价格在一定幅度内上升时,需求量增加,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减少,这是西方经济学研究需求的基本原理时,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吉芬对爱尔兰的土豆销售情况进行研究时定义的。

  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总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情况的原因。

  吉芬物品比较不常见,历史上有一个经典的例子:1845年爱尔兰发生大饥荒而使马铃薯的价格大幅度上涨之时,对马铃薯的需求量却反而增加了。这是因为当时人们太穷了,平时人们所能消费得肉类便不太多,如今马铃薯涨价了,相对他们来说更穷了,穷到买不起原本消费肉类的数量,结果只好增加对马铃薯的购买来补救。[1]

Image:吉芬物品.jpg

  没有特殊的定义那个是吉芬物品。没人要的一般都是吉芬物品,比如我国什么供过于求,那这个应该就是吉芬物品。吉芬物品首先必须是劣等物品Inferior good),并且是可以被替代的,在静态的价格需求曲线上,随着价格和需求同升同降的商品。

  但是吉芬物品与其说是一种商品,不如说是一种现象,到底什么才是吉芬物品,正确的吉芬品例子如下:对于过去的西方人来说,土豆是一种廉价的主食,当土豆和其他食物、比如肉类的价格恒定的时候,穷人消费土豆的量是一定的,但是一旦土豆价格下降的时候,由于土豆变便宜了,所以花比原来更少的钱就可以买到和原来一样多的土豆,穷人的生活一般来说是没有什么结余的,由于土豆降价了,他们就没必要买原来一样多的土豆,这个时候他们很可能会选择减少土豆的需求量,凑钱去购买比土豆昂贵的替代品(比如,原来一天只吃十个土豆正好吃饱,现在土豆降价了,只买八个,剩下的钱,正好可以买一块肉回家,当然买十个土豆也能剩下些钱,但肯定比八个土豆情况下买的少,而且一样正好吃饱肚子,又不会因为吃十个土豆再加肉而吃撑),由于静态下需求曲线是可逆的,在这个瞬间,土豆要是价格反弹,那么穷人马上回到原来的消费结构上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吉芬物品!但是土豆的这种价格同需求的同方向移动现象并不是一直存在的,确切的说,应该是需求曲线的某一段产生了向上的现象,也就是说当土豆价格高到一定程度,需求又开始下降,因为这个时候穷人连土豆都吃不起了。所以吉芬物品并不是指其需求曲线永远向上,而是需求曲线带有这种反常现象的商品。

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2]

  马铃薯价格上升,但人们对马铃薯的需求却不断增加,这一现象在当时被称为“吉芬难题”。这类特殊物品以后也因此被称为吉芬物品。

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向的变动,收入效应则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的原因。下面用图2分析。

Image: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jpg

  图2中商品X是吉芬物品。商品X的价格P1下降前后的消费者的效用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分别为E1,点和E2点,相应的商品X的需求量的减少量为X_1^{\prime}X_1^{\prime \prime},这就是总效应。通过补偿预算线A_1^'B_1^{\prime \prime}可得X_1^{\prime \prime \prime}X_1^{\prime \prime} 为替代效应,它是一个正值。X_1^{\prime}X_1^{\prime \prime \prime}是收入效应,它是一个负值。而且,负的收入效应X_1^{\prime}X_1^{\prime \prime \prime}的绝对值大于正的替代效应X_1^{\prime \prime \prime}X_1^{\prime \prime}的绝对值,所以,最后形成的总效应X_1^{\prime}X_1^{\prime \prime}为负值。在图中,E1点必定落在E2E3。两点之间。

  从此可见,吉芬物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它是低档物品,随着价格的上升需求量上升;

  第二,它必须在消费者总开支中占很大的比重,才能使得收入效应的作用大于替代效应。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龙荣,马聪.看图学经济.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1.
  2. 李新文,王健.微观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