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区位势是指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在空间地域上有机形成的吸引人们活动量的能力。
20世纪40年代,西方学者将物理学的“位势”概念移植到区位相关问题的分析,建立起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的“区位势”模式。所谓区位势,是指区位具备的使某一地方获得更高利益或效用的能力。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纯粹是由于空间区位的差异而导致的收益或效用的差异。客观上,在区位势较强的地区随着区位要素的聚集表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同时区位势的提高又进一步吸引相关区位要素在区位上的聚集;在区位势较低甚至弱化的区位则表现出相对萧条的现象,且不足以吸引更多的区位要素,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区位势具有自我强化和自我弱化的能力。
区位势包括地理区位势、经济区位势、交通区位势、社会管理区位势等内容,反映的是某一地方的区位条件和发展潜力。其通用模式的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Vi表示地方区位势;Pj表示围绕地方i的j地区位要素供应量,一般采用人口规模指标;rij为两地区间的距离;β为距离摩擦系数。
本文采用类似于变形后的经典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来建立区位势增长与交通可达性及综合集聚规模间的函数关系模型。其表达式为:
式中:LP表示区位势;k表示比例系数;b表示其他因素;A表示交通可达性,反映场站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及旅客出发到达的便捷性;q表示聚集规模质因子;s表示聚集规模量因子;β表示其他因素对区位势增长贡献的弹性系数;x表示交通可达性因子对区位势增长贡献的弹性系数;δ表示综合聚集规模因子对区位势增长贡献的弹性系数,反映集聚效应和比邻效应。
相对区位势能的定义为交通区i的区位势能与标准区位的区位势能的比值,其模型为:
Y = LPi / LP0
亦即:
为了使计算简化,假定,并令Ai / A0 = A,qi / q0 = Q,si / s0 = S,则上式可简化为:
区位势的影响因素或区位因素可以归结为影响人们的区位势预期水平以及区位选择或决策的主要元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而。
主要指可利用的地方性的自然条件,如土地而积、地形地貌、矿产资源、地质条件、生态环境、气象条件等。
主要指可利用的厂房,设备,资金,原材料,燃料,水,电,气,交通和通讯设施,中问产品,废物处理设施等。
主要指地方可用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区位劳动力数量包括地方性劳动、外部性劳动、地方性服务、外部性服务等。区位劳动力质量就是指人力资本,包括营养、健康状况、智力、技能、知识、受到的正式教育和在职培训等,也包括劳动者在就业机会、职业选择、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等方而的反应,即劳动力的观念和行为。
主要指地方性的企业家队伍,研发创新能力、成果、效益,创新机制及知识产权保护等。
主要指地方性契约的实施效率、法律法规、公民的自山程度、政治风险、政治暴力、治理质量、规则可信度、价值观、道德规范、非正式网络、社团、俱乐部、信任度、社会分化、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市场规模、市场化程度等。
主要包括区位运输成本、交易成本、协调成本、要素流动成本和决策者个人偏好和预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