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传送网(Packet Transport Network,PTN)
目录 |
分组传送网(PTN)是指这样一种光传送网络架构和具体技术:在IP业务和底层光传输媒质之间设置了一个层面,它针对分组业务流量的突发性和统计复用传送的要求而设计,以分组业务为核心并提供多种业务,具有更低的总体使用成本(TCO),同时秉承光传输的传统优势,包括高可用性和可靠性、高效的带宽管理机制和流量工程、便捷的OAM和网管、可扩展、较高的安全性等。
PTN可以把其看为分组化的MSTP,并且内核分组化,也沿袭了MSTP的所有优点。PTN具有了分组特性:PTN应该提供一种QoS机制,其能够面向分组业务,还要依靠面向连接的网络进行可靠QoS保障的提供;针对分组业务的突发性,需要支持高效的统计复用,所以PTN应该支持统计复用的功能;基于分组网络的时钟同步技术,进行时间与频率同步的提供。同时PTN还保留了传送网的功能特点:可靠的网络生存性,也就是支持快速的保护倒换;在运用网络管理系统配置业务的同时,还能够通过智能控制面,进行业务的灵活提供丰富的OAM功能。
(一)关键技术之一一Qos技术
网络通信过程允许用户业务在抖动与带宽、丢包率以及延迟等方面上获得可预期的服务水平就是QoS。调度测量、流量整形、流分类、标记、速率限制及带宽保证是PTN设备的QoS功能。依靠MPLS的区分服务(DifServ)及流量工程(TE)的机制,保证PTN网络中业务的QoS实现,主要目的就是:确保端到端的面向业务的QoS保障能力。
1.DiffServ机制
该机制来自集成服务(IntServ)。在因特网上为流量进行有区别的业务级别的提供是DiffServ的目的。~HlntServ比较,前者定义的是粒度粗一些、相对简单的控制系统。同时DiffServ针对流聚合后的各类QoS控制,然而IntServ针对各个流。在DiffServ域的边缘,其对进入的IP流实施归类,同时为各个类型指定类型标志区分服务代码点(DSCP)。核心路由器对DSCP值进行查看,还依照各类的特定逐跳行为(PHB),进行调度包的转发。
2.TE机制
IETF对MPLS—TP的定义要求需要支持TE,同时TE还能够实现对网络资源的可控性。TE处于PTN网络之中,其主要作用表现如下:对于业务路由可控,PTN中的业务,经过伪线(Pw)封装,随后复用于标记交换路径(LSP)。能够通过控制平面或者网管实现LSP的建立,同时这两种建立方式的LSP路由均可控;对于业务带宽可控,PTN承载的El仿真业务的带宽固定可控,还要求高优先级与低时延,不能丢包。PTN承载的恒定速率业务的可控性及要求和E1仿真业务大致相同;对于可变速率业务,通过额外信息速率(EIR)及承诺信息速率(CIR)控制业务带宽,也就是运营商对用户只保证不大于CIR的带宽,在网络拥塞的情况下,其能够丢弃处理EIR部分的流量,进而保证网络带宽资源能够可控。
(二)关键技术之二一一OAM技术
PTN对不同的0AM报文进行了定义,以保证不同OAM功能的实现。伪线层之上是端到端的以太网业务,能够运用以太网业务层面的OAM技术,进而使端到端业务的性能及故障监测完成;对于接人链路层面,能够运用接入链路层的OAM技术,从而使链路的事件监测、连通性与环回等功能实现;在MPLS-TP网络中,以太网报文通过MPLS-TP标签封装,运用MPLS—TP伪线层与隧道的OAM技术,促使对应的性能监测及故障管理完成。和它相对应的是,在IP/MPLS网络中,对应的伪线层与隧道通过MPLS标签封装,使用对应的IP/MPLSOAM技术;但是在增强以太网与PBB—TE内,不存在隧道和伪线层次,此时能够运用以太网OAM技术,使网络之间与端到端业务的OAM管理功能实现。总之,PTN网络根据隧道路径、链路与端到端的业务等不相同的网络层次,均有对应的0AM机制,保证电信级的管理能力的实现。
(三)关键技术之三一一生存性技术
保护与恢复是PTN的生存性机制。支持返回/非返回方式,提供等待回复及拖延机制;不仅支持外部命令倒换请求,还支持倒换请求的优先级设置;支持点到多点及点到点的业务保护与恢复;还支持多种层次(PW、链路及LSP)的保护与恢复;支持基于OAM的故障检测与物理层检测机制。保护与恢复运用在不同场景,保护机制应该事先对保护通道进行带宽资源的分配,满足对高等级业务的传送要求;但是对于恢复机制,不必须进行带宽资源的预先分配,当发生故障后,进行新的路由/动态重路由的搜索,也可以实施预置路由计算,进行预置路由表的周期性刷新,进而增加及时可用性。还能够把恢复和保护结合起来,进而进行多种等级的生存性提供。
现目前,分组传送网主要有PBB-TE和MPLS—TP两种主流技术,都有着向连接的数据转发机制、较强的网络扩展性、多业务承载、严格的QoS机制、丰富的OAM以及50ms的网络保护等技术特征,然而这两种主流技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数据转发机制的差异
分组传送网采用基于标签的方式来进行数据转发,通过标签构成端到端的面向连接路径,然而PBB—TE和MPLS—TP两种主流技术的数据转发机制却存在一定差异。PBB-TE采用的目的MAC地址+VLAN的60bit标签,该标签属于全局标签,无法在中间节点进行标签交换,同时标签的处理也较为简单。MPLS-TP采用的20bit的肝LSLSP标签,该标签属于局部标签,能够在中间节点交换LSP标签。
②网络扩展性差异
T一MPLs技术继承了传送网的分层架构和分域架构,支持T、TMS以及TMP三层,通过NNI接口将不同区域进行互联,TMC的20bit标签能够支持104万(220-17)的业务数量。PBB—TE的分层是以PBB的为基础的,能够实现运营商网络和用户业务的安全隔离,采用24bit的I—SID作为业务标签,支持最高1677万(224—1)的业务数量。
③多业务承载能力的差异
PBB—TE主要支持以太网业务,支持其以太网专业业务的技术为PPB技术,同时采用Pw来承载ATM、TDM等业务,现目前仍然在开发基于以太网的电路仿真技术。MPLS—TP通过的PWE3的电路仿真技术来实现多包括ATM、TDM以及以太网业务在内的所有客户业务的适配,采用VPWS来支持以太网专线业务,采用VPLS来支持以太网专网业务。然而,两种PTN技术对E-Tree业务的实现机制仍然需要不断完善。
④Q0s机制的差异
流分类、流量整形、流量管理、队列调度、优先级标记以及拥塞控制等业务均为分组传送网QoS。PBB-TE其优先标记为B_vLAN的VLANPRI(3bit),并支持八个优先级。PBB-TE的QoS主要包括业务层、客户层以及隧道层。MPLS-TP采用多个主要方式为E-LSP,其标记优先级为EXP字段的3bit,并支持八个优先级。MPLS—TP的QoS主要包括PW层、客户层以及LSP层,并能够基于每层来实现对流量的管理和调度。
⑥网络保护差异
PBB-TE现目前支持1:1线性保护,然而由于PBB—TE标签全局性带来的限制,PBB-TE对于基于连接的环网保护和子网保护均不支持,其以太环网保护采用的是G.8032。MPLS-TP技术的TTU—T的T—MPLS网络保护支持l:15~1+1线性保护(G.8131)以及Steering和Wrapping环网保护(G.8132)。MPLS—TP技术的IETF倾向于采用MPLS的FRR完成1:Y线性和环网保护。分组传送网在网络保护方面,~Ⅱ)Ls—TP在和IP/~Ⅱ)Ls核心网实现数据互通以及通过Pw支持多业务承载方面优势突出,业内对MLPS-TP技术的发展前景较为看好。
在网络融合大背景下,全业务网络时代即将来临,各运营商的建网模式将逐渐统一,而PTN在其中将发挥关键的角色。与其他现有网络相比,PTN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首先,兼容性强,成本低。它具有强大的兼容性,具有兼容以太网,ATM,SDH,PDH,PPP/HDLC,帧中继等各种技术的统一传送平台,能够最大限度保护现有网络,降低组网成本。此外,对现有网络高投资、建设难度大的部分进行改造,如中国移动TD.SCDMA基站的GPS天线模块,在PTN网络中,采用基于IEEE1588v2时间同步技术,避免了安装GPS困难问题,节省了成本,便于维护J。
其次PTN资源共享,效率高。3G时代的数据业务迅猛增加,传统的传输网已经很难适应。而PTN设备针对分组业务流的突发性,采用统计复用的方法进行传送,在保证各优先级业务的CIR(Committed InformationRate)前提下,对空闲带宽按照优先级和EIR(Excess Information Rate)进行合理的分配,既能满足高优先级业务的性能要求,又能尽可能的充分共享未用带宽,解决了TDM交换时代带宽无法共享,无法有效支持突发性业务的根本缺陷。
再次,PTN流量明确,保护强。它的业务流量和流向都比较明确,有定点规则,不像城域内互联网的需求,是路由型的。在保护方面,PTN支持1+1和1:1线性保护,能够根据自动保护倒换(APS)条件启动1:1子网连接(SNC)路径保护,支持Wrapping和Steering环网保护,采用基于折回等机制,根据段层的缺陷监视或APS协议信息传送执行业务的保护,实现与SDH相同的<50ms的保护效果;同时在标准中也定义了基于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的智能保护与恢复功能,提高抗多点故障的能力及不同级别安全要求。
在大量3G回传业务和网络IP化需求推动下,各大运营商对PTN技术和应用的需求也日益明显,为了满足网络需求和应用的发展,2009年中国3G牌照发放,目前我国《分组传送网(PTN)总体技术要求》已经征求意见,预计在今年9月份送审。虽然PTN技术的标准化工作还未完成,但由于国内外无线回传市场的需求迫切,目前市场上已有一系列PTN产品。在国外,到目前为止,全球启动移动IP基站接人传送的运营商约60多个,其中Vodafone集团、Telefonica集团、法国电信、美洲移动AM、俄罗斯Vimplecom、乌克兰电信部、香港数码通等都在积极探索PTN的试点和商用运用;国内的华为、中兴、烽火、上海贝尔等公司的T—MPLS产品已经经过多个运营商的测试,大部分产品已获得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设备入网许可证。
组网应用上,中国移动在经过了2008年实验室测试和2009年上半年的八省市试点测试后,已明确基于MPLS.TP的PTN网络演进和建设方向,2009年l0月份启动PTN集采工作(主要的PTN设备厂商均有参加),2010年初开始了PTN网络建设,后续将基于移动回传网络实现向全业务网络的演进。中国电信的PTN相关企业标准目前也已制定完成,实验室测试已经开展,相关的试点应用也纳入议事日程。中国联通在2009年已针对现网MSTP实施3G承载的优化改造,同时也关注PTN技术和标准的进展情况,在2009年第四季度开展了PTN的实验室相关测试,后续随着WCDMA数据业务推广逐步向分组化承载技术演进,对PTN技术的关注和应用将进一步加强。
总的来说,PTN技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在技术、产业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为产业化应用已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PTN在国内下一阶段的发展上,主要的应用场景仍将定位于基站回传网络和集团大客户专线传送上,其中标准方面,将制定完成网络的总体技术要求,来指导网络应用和设备开发,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PTN标准进展;应用方面,中国的PTN建设会逐步开展,针对PTN的特殊性将开展网络运维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并进一步做好测试和试点工作,为下一步应用打好基础。
1.PTN与城域MSTP网的关系
现阶段,虽然传送网中IP业务所占的比例已远远大于语音业务所占的比例,但语音业务的收入仍然是运营商利润的主要来源。与]YrN相比,传统的SDH网络传送TDM业务,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成本上都占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基于SDH的MSTP网络短期内不会被PTN所替代。在多业务传送领域,会出现MSTP网络和PTN并存的局面。在基站IP化进程完成后,以往由TDM承载的基站改为由IP承载,PrrN将占主导地位。此时,MSTP网络将出现大量空闲资源,考虑到MSTP网络的高可靠性、高安全l生以及覆盖全面等优点,可以用MSTP网络承载带宽要求不高、优先级要求很高业务。
2.PTN与lP城域网及全业务接入网的关系
PTN采用了二层面向连接技术,集成了二层设备的统计复用、组播等功能。冈此,它与IP城域网以及以PON(无源光网络)技术为代表的全业务接入网存二层以下是统一的、融合的网络。它们的区别在于,PTN可以基于MPLS技术实现端到端的电信级以太网业务保护、带宽规划以及商『生能的QoS;IP城域网具有低成本、扩展性好的优势,但对于片j户业务缺乏QoS保障和电信级业务保护。因此,它们所承载的业务类型有所不同。PTN适用于承载高等级的基站类业务、大客户专线类业务,而IP网络适用于承载互联网等文时性、可靠性要求不高的低等级IP业务。全业务接入网具有高带宽、快速接入的特点,适用于密集型普通用户的承载,主要完成OLT(光线路终端)以下语音和数据的接入、汇聚。在业务量不大的情况下,OLT可通过PTN上行至IP城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