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农业功能区划是指在分析农产品供给、就业和生存保障、生态调节、文化传承和观光休闲等农业基本功能的地域分异特征基础上,综合考虑各项功能的重要程度和空问尺度特征,按照农业功能结构和功能实现外部制约因素的相对一致性原则,划分农业功能区,研究区域主导功能及其实现途径。
(一)农业功能区划指标
分区指标设置是农业区划工作的基础环节。农业功能区划指标体系大致由5个指标组组成心。。
1.农产品供给功能指标组
决定农产品供给能力大小的主要是农业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丰度和农业生产水平,这也是农产品供给功能地域差异的基本成因。该指标组主要反映和评估区域资源禀赋、农产品供给规模与结构。具体包括:资源禀赋指标、规模与结构指标。
2.就业和生存保障功能指标组
该指标组主要反映农业承担的就业和生活保障的份额、压力和水平,受到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城镇化、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讲,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中农业比重、农村富余劳动力比例越大,农业承担的就业和生存保障功能就越重。具体包括:份额指标,压力指标,水平指标。
3.生态调节功能指标组
该指标组主要反映和评价农业生态调节功能的类型、重要程度与区域生态脆弱性。从区划角度来看,系统开展农业生态功能评估研究,重点考虑农田、草地的生态系统功能空间差异。具体包括:农田生态指标、草地生态指标。
4.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指标组
各地区的农业都普遍存在着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农业文化传承功能在具有特定农业生产方式或独特民族、地域文化的区域表现显著;农业的居民休闲功能受城市规模、交通可达性、市场运作及人们的认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离城市中心越近越显著。具体包括:文化传承指标、居民休闲指标。
5.外部约束指标组
能否稳定、有效地实现农业的各项功能,还要受到一系列外部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对于限制、影响农业活动强度,制约农业功能实现的外部因素,从其形成基本动因差异可以划分为3类。具体包括:城市化资源压力指标、资源退化压力指标和资源环境保护指标。
(二)农业功能区划方法
1.区划原则
在对功能指标进行地域分异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项功能的重要程度和空间尺度特征,以及农业功能实现的制约因素的空间差异,采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划分农业功能区。分区遵循地域分异原则,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相结合原则,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原则,地域完整性原则和多级续分原则。分区主要依据区域农业多功能构成特征的相对一致性、实现功能的外部制约因素的相对一致性。
在分区过程中参考中国农业综合区划、中国经济区划、土地利用区划、生态区划等已有成果划分。
2.区划层级
农业功能区划大致包括两级分区。一级区突出弹性引导,作为农业主导功能空间布局的基础;二级区要突出刚性约束,明确划分粮食主产区、禁耕区、禁牧区、水源保护地、生态保护地、农业文化保护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