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关于分类
每个科学家在某种程度上都有一种特性,那就是要把混乱的东西归纳成体系,发现其内在的联系,总结其规律性。
擅长分类整理,这一点,伟大的俄罗斯学者门捷列耶夫也是优秀中的典范,他将收藏的杂志上的文章、书籍和小册子的名称都登记得整整齐齐,每一张卡片上都标了书号,目录卡片还有索引,编目的分门别类和整个体系。
也正因为专注研究分类,柳比歇夫才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时间统计整理的井井有条,将所有文件标签化,因此,他才会有另外一个让人称誉的身份,那就是分类学家。
那么柳比歇夫到底是怎么分类的?
他的文件都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标签,编号,装订成册。
凡他所碰到的东西,他都想加以分门别类,把它们相同和相异的程度确定下来。
关于读书
文中,柳比歇夫说过一顿话:“浮皮潦草地看书,有许多精彩的东西消化不了,看过的东西很快会忘记。至于我看书的办法,能使我得到十分清晰牢固的印象。所以,随着岁月的推移,我的库存要比我的同志丰富得多。”
因此,他的读书技巧有哪些?
①在做计划时,列出必读书单
②凡是最重要的著作,都要写个提纲,再进行分析研究,并将研究的内容整理成为文稿,因此他的手里已经是有很多的待发稿件了,如果需要出版,他的这些存稿就能直接使用,因此,他文章写得快,不过是因为平日学习之后的知识储备资料而已。
③他对大部分学术著作都做了摘要,有的还做了分析研究。所有摘要和评论都规规矩矩地装订成册。这些用打字机打的合订本,犹如读书总结,是他融会贯通了的知识的存放处。只要翻一下提要,就可以记起某本书中需要的东西。
④他善于从书中汲取知识,并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进行记录,有的书,一张纸就够;某些大部头书,需要几张纸来归纳,同时配以大量的插图、表格、附页等……
⑤所有看过的东西,他都要仔细研究。如果一本书谈的是他不大了解的新东西,他就尽量做摘要。凡是比较重要的书,他都尽量写一份评论性的简介。
⑥凡是读过的、看到的、听见的,他都必定要去设法领悟。他仿佛是要把这一切都消化了,以充实他的人生观。
关于目标
他先是给自己定了一个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
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目标?
柳比歇夫之所以有这样的目标,一个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大家都喜欢满脑袋虚无主义、唯理主义的巴扎洛夫,柳比歇夫开始的时候同旁人差不多,跟所有年轻人一样,渴望着建树功勋,成为拉赫美托夫,成为超人,因此,社会的环境,让他给自己设定了一个这样的需要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
也许,有人会问,万一柳比歇夫确定的目标是不能达到的,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呢?
因此,对于目标的设定,本身就是一种冒险行为,科学家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什么代价没有付出过呢,对吧。
以主要的目标出发,他发现要实现这些工作,他需要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识,于是驱动他涉足另外一个领域,并且去发现这些领域知识和他最终目标的的关系,所以,才会导致柳比歇夫在多方领域的研究都颇有建树,这个和他的不满足现有知识,然后不断学习研究是分不开的。
当然,他也有自律不够的时候,比如他对于文学的研究,纯粹是有时候无法集中主力专心去研究目标领域,而跑离自己原来的目标的表现。
关于成长和思想
谁的成长没有膨胀低潮期呢?柳比歇夫也曾混沌于世,渴望着建树功勋,成为超人。慢慢的,他才逐渐回复天性,鼓起勇气继续前进,攀登越来越陡峭的高峰——追求人性,追求那最最朴实的人性。
柳比歇夫经过成长之后,得出结论: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象易卜生所说的,生活在世界上。
对于柳比歇夫来说,他懂得上面这些道理要比其他人早得多。
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对外在的行为表现至关重要,柳比歇夫身上有一种向自己提出问题的需求,然后不断努力回答自己对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从不怕有错误,这就是一种内在的自我挑战精神。
对于柳比歇夫,他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变化,他总是重新考虑,不断提高对自己和对自己理想的要求。
但任何人的成长,或多或少会有矛盾分歧的时候,比如一方面给自己设定各方面的计划规定,一方面又无法按照自己的规定走,总会有偏离。
这就如同我们的现实生活一样,你没有办法避免不被社会干扰,得屈就自己去做一些偏离目标的事情,也许是外界环境使然,也许是自己行为上不知不觉去做。
当成长过程中,出现自我矛盾内斗情况时,要怎么攻破?
柳比歇夫一生学术研究方面很有建树,但是他的文章产量却很低,因为柳比歇夫懂得,他的那个社会是一个各类学说观点都异常锐利的时代,他没有办法说服自己去迎合社会的需求,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辩,而应当如何投机取巧的即对他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同时还要说服别人接受他的见解,他更希望的是自己能辩证的提出观点,阐述事实,而不是带着谁赢谁输的争论去出版刊物。
所以,从柳比歇夫身上,我们应该意识到,成长和收获是自己的,我们有时候并不需要获得别人的认同,只要内心对自己来说,有价值的就好了,我们需要的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不是对他人的点评负责。
关于生活
他有几条守则:
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睡得很多,十小时左右;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他是一个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很随意的人,他需要的东西极有限:有一个放书的地方和工作的地方,有一个宁静安谧的工作环境就够了。对物质条件的最低要求,让他觉得生活很自由,没有控制和约束,不论什么时候,他始终无意追求大量物质福利,他要的只是必需品,而必需品对他来说永远是够用的,大家都知道,既然够用,就不会嫌少。
很多人会以为学者都是苦行僧,是那种老刻板,生活无趣的人,但柳比歇夫并不是,他的生活并不能算是禁欲主义的,他也和正常人一样,该干嘛干嘛,锻炼散步看歌剧,甚至是给亲友写信,都是他自己生活中的一个娱乐方式。
他的心态很积极乐观,哪怕自己不被世人理解,哪怕自己身处很糟糕的环境,他都能够沉淀下来,记录自己的工作时间,通过时间记录来审视自己工作和生活。
写在最后:
了解完柳比歇夫的故事,真的感慨我们的人生应该要有无限可能,28岁的我,未来还有那么长的路,柳比歇夫给自己设定一生目标时,也是20多岁的年纪,因此,我们起步并不晚,虽然并未有柳比歇夫那样的宏图伟愿,但至少能不辜负自己人生在世的这一回,有理想,有追求,爱生活,净人心,那就够了。
加油,望共勉~
关注下方公众号获得更多智慧麻麻的成长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