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一个人,在出生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和三观,其实是由原生家庭决定的。有人说:“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深以为然,家庭确实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也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我们评价一个人家教好,这里面的家教好,其实就说明了这个人的家风好,换一句话来说,父母的言传身教比较好。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治家篇》中,也有这么一句话:“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母如果不能对子女一视同仁,慈爱有加,没有正确教会子女什么是感恩和手足之情。子女就不会正确认识亲情,不会感恩,更不知道对父母孝敬。唯有以身作则,方能上行下效。
简单来说,也就是说,孩子最终成为孝顺的孩子,还是白眼狼,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来决定的。有一句话说:“这世上,不是所有父母都是合格的。”一点都没错,虽说老话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但事实上,确实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合格的。因为都是自己的孩子,有些父母却凭个人的喜好,明显区别对待。
不管是《知否》里的盛家家主盛纮,还是《安家》中没有一碗水端平的潘贵雨,他们就是不合格的父母的一个缩影。两者都完美地诠释了在非独家庭里,父母倘若做不到一视同仁,把一碗水端平。而因为个人喜好去区别对待和教育几个孩子,最终不仅家庭难以和睦,而且还可能毁了孩子的人生。而最终这种对子女区别对待的父母,迟早会为他们的偏心,付出代价。
王萍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当地的养儿防老,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样的观念还比较重。所以大部分的父母,偏爱儿子。王萍的父母,也没有例外,虽说女儿也是十月怀胎,辛苦生下来的,但在这个家里,王萍始终像一个外人。因为身边这样的现象比较普通,所以王萍一直以来,对父母对自己的偏心,其实没有很大的反应。
她认为这是正常的,除了羡慕有些女孩子,能和自己弟弟一样穿上新衣服,吃好吃的东西之外,她对父母和弟弟,并没有怨恨。也就是说,王萍虽然小小年纪就承担了家里几乎所有的家务活,所有的东西都是弟弟不要了,自己才有可能有机会去拥有,但她却习以为常了。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王萍是真的没有觉得父母的做法有什么不对,甚至觉得自己不够有本事,不能帮着父母一起承担更多。即使当初她自己考上高中,父母却以家里没钱为由,死活不让她去继续念书。而弟弟即使成绩很差,本身也不愿意继续念下去,父母宁愿到处借钱,每月拿王萍的工资去给弟弟当生活费,也坚持让弟弟念完了大学。但王萍还是觉得问题不大,毕竟大家都这样子的呀。
后来王萍结婚了,因为她长得漂亮,到了适婚年龄之后,上门说亲的人还是不少的。但父母提出来的高额彩礼,以及父母的重男轻女,还是让不少人却步了。不过终归还是有人不相信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坚持认为只要结婚成家,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后,就会以自己的家庭为重。邻村一个家境富裕的小伙子谢钢答应了彩礼的条件,开心地娶了王萍进门。
他以为他会迎来憧憬中的美满婚姻,事实上,这段婚姻,让他后悔不已。除去每月的生活费,王萍时不时会因为娘家父母提出来的要求对丈夫开口要钱。谢钢有时候都想不通,怎么会有这么多莫名其妙的借口呢?当然了,不管是彩礼也好,生活费也罢,就连后面要过去的钱,都花在王萍弟弟的身上。
次数一多,谢钢撑不下去了,因为他家也不是豪门,再说了,就算有钱,也不是任由老婆养着娘家全家的理由啊。更别提,老丈人一家,可从来没有因为拿了高额彩礼却没有嫁妆,每月都从女婿这里要钱,诸如此类这些事情而对这个女婿有多少好脸色。因为他们觉得是应该的,并且还认为谢钢不够好。
谢钢本来想着,老丈人一家拎不清、不感恩,就算了,自己让王萍改变观念就行。但不管他如何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王萍都听不进去。谢钢终于意识到当初父母的劝阻是对的,自己确实没有办法让深受原生家庭观念影响的人改观。他最终在王萍再一次提出让谢钢帮小舅子一把的时候,不仅拒绝帮忙,而且要求离婚。
直到彻底办妥了离婚手续,王萍才如梦初醒,当初非自己不娶的谢钢,不是和自己闹脾气,是真的要和自己离婚。但就算她知道谢钢是真的要离婚,她也不害怕,因为她觉得自己有退路,自己这么多年来,对娘家的付出不少。父母一直说自己是家里的一份子,那离婚后,就回娘家从头开始好了。
所以娘家母亲再次催促她赶紧问婆家要钱,说:“好闺女啊,你就再帮你弟弟一把,赶紧拿钱过来,只要他创业成功了,你也有好处呀。”王萍说:“妈,我离婚了,现在没钱,过几天我就要搬回来住了。”王萍本以为娘家母亲会关心她离婚之后的心情,结果母亲只是着急询问有没有分到财产。
得知王萍因为这两年一直往娘家拿钱,这次离婚,等同于净身出户之后,直接就挂了电话。王萍离婚之后,娘家父母不认,弟弟嫌弃她是拖油瓶。娘家父母更是直白地说:“我们养你长大,你有多难,我们不管,但你生活费还是要照常给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离婚了也不能回娘家,想要进这个家门,你就再婚,再给娘家一笔彩礼。”
王萍的醒悟,就是从离婚之后,娘家父母和弟弟的冷言冷语开始的。她一个人在外面,没了娘家人的各种洗脑,终于见识到不偏心眼的父母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几个孩子的。她终于明白,自己付出了这么多,换不来父母的感恩,不是自己的错,是父母的错。王萍放弃了和父母修复所谓的亲情,除了固定的生活费,她不再多给一毛钱。
后来她再婚了,一个很普通的人,但对她很好。娘家父母知道后,各种反对,但她不为所动,并且态度强硬。表示娘家父母再来折腾她,生活费也没了。再后来,王萍和婆家离开了这座城市,去了婆婆的娘家安定了下来。她的日子越来越好,但娘家父母的日子却越来越差。因为王萍弟弟在父母的溺爱之后,学会了花钱,却没学会赚钱,只知道索取,却不懂得回报。
父母托人带话给王萍,说想念她了,也想念她的孩子。王萍没有回去,只是和来人说:“我只给生活费,别的啥也没有,父母的爱和财产给了谁,就找谁去嘘寒问暖。”村里有人说王萍没有错,但也有人说这样的父母不是少数,就算当初偏心了,王萍也不能这么对待父母的晚年。你们说,王萍的决定对吗?
古人云:“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想要经营好家庭,先要提升自身的修养;想要提升自身的修养,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深以为然,一个家庭能够温馨,一家人能够和睦,最根本原因在于父母的齐家能力。一些父母不懂得修身齐家,仅凭个人喜好和世俗观念来区别对待几个孩子,最终导致兄弟姐妹反目,子女不孝。
有一句话说:“所有的爱与被爱,都是双向的,都需要良性的互动。”亲情自然也是如此,父母如果对待自己的几个子女,没有做到一碗水端平,又如何能要求他们的孝顺一样多?正如文中的王萍的父母,当初重男轻女,晚年的遭遇只能是自己买单。说白了,不仅兄弟姐妹的关系,由父母决定的,就连父母自身晚年的幸福,也很大程度源于父母当初的所作所为。
每个偏爱,都是有代价的。父母偏心眼的家庭,大多数在最后,都会落得儿女相争,家宅不宁,老人无人赡养的结果。希望我们都不要遇上这样的父母,也不要成为这样的父母。
--END--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