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评

诸葛亮死后,姜维为何刺杀费祎投降钟会导致蜀国率先灭亡?

时间:2022-05-07 04:24:51 热评 我要投稿

首先,姜维使魏国降将郭修刺杀费祎没有任何史实证据,所以不能凭推测下结论,所以费袆之死与姜维有关是不能成立的。至于姜维投降钟会经过及蜀国之亡得从魏军攻蜀说起

景耀六年,姜维上表后主说:“根据侦察材料显示,魏国大将钟会在关中集结军队,有大规模军事行动迹象。主上当立即派张翼、廖化率兵到阳安关和阴平桥头驻守,以防未然。”时黄皓坚信鬼巫(算命先生)之说,认为敌军不会主动前来进攻,于是禀告后主刘禅不必派兵防守;而朝中大臣全都不知道这件事情。

魏国司马昭因患蜀将姜维屡次入侵,议欲派刺客入蜀刺杀姜维。从事中郎荀勗说;“明公以正义之师伐之,无有不胜,而以刺客除贼,非上策也!”司马昭说:“此言最善。”遂遣征西将军邓艾率军三万自狄道取甘松、沓中,并牵制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率兵三万自祁山取武街桥头,切断姜维退路;拜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钺,都督关中人马,并调遣青、徐、兖、豫、荆、扬等处精兵,总兵力共十几万,从斜谷、骆谷、子午谷径取汉中。秋,八月,军发洛阳,大赉(犒赏)将士,陈师誓众。将军邓敦谓蜀未可取。司马昭立斩邓敦以徇(示众)。三军凛然。于是,大军出发。

及至钟会大军即将进入骆谷,邓艾即将进入沓中。后主刘禅才急忙派右车骑将军廖化前往沓中救助姜维,派左车骑将军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往阳安关援助。姜维已被邓艾打败,退到阴平驻守。钟会围攻汉、乐二城。蜀将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战死。钟会闻阳安关被魏军攻克,于是长驱直入。姜维闻阳安关已被攻破,于是从阴平撤退,与蜀将廖化、张翼、董厥等合兵退守剑阁以拒钟会。剑阁这个地方,是通往蜀中咽喉要道必经之路,地势险要,古来就有:“一夫挡关,万夫莫入”之说。钟会兵到关下,攻之,不能克。写信给姜维劝降。姜维没有回信,列营守险。钟会不能攻克,而军粮运输路途险远,军中缺粮,于是与众将商议退还。

魏将邓艾进至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率三万人马从剑阁之西由一条斜道景谷道凿山开道而进,翻越了七百里无人行走的极为艰险的崇山峻岭。将士攀木缘崖,魚贯而进;粮运将匮,频临危殆。终于到达江油。蜀江油太守马邈投降。在这危急关头,蜀后主刘禅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军拒邓艾,军至涪县。邓艾长驱而进,击破诸葛瞻前锋。诸葛瞻退保绵竹。艾以书诱瞻说:“公若降,必表为琅琊王。”瞻看毕勃然大怒,扯碎其书,立斩来使,出兵与邓艾交战,阵亡,时年三十七岁,其长子诸葛尚也同时殉于国难。蜀军离散。邓艾长驱至成都。蜀后主刘禅投降,传敕令教姜维、廖化、张翼、董厥等同诣钟会军中投降。至此,蜀国灭亡。

关于诸葛瞻败亡一事,看法是这样:邓艾悬军袭蜀,利在急战;而诸葛瞻应采取守势,不应该与魏军硬碰硬发生正面冲突,釆用拖的办法,就像司马懿用缩头乌龟战术对付诸葛亮一样。如当年刘备进攻刘璋,益州从事郑度对刘璋说:“刘备悬军袭我,然兵不甚多,士众未附,军无辎重。如能尽驱巴西梓潼之民过涪水以西,把各城内仓库存粮及民间粮食一皆烧除,然后深沟高垒,不与交战。刘备欲战不能,长久屯兵坚城之下,时间一长,辎重粮食就会耗尽,不过百日,彼兵自走,我乘虚击之,刘备可擒也。”《三国演义》第六十四回亦记载了这段话。刘备闻知这一消息非常害怕。可惜刘璋不听。虽然如此,刘备围雒城(今四川广汉)长达一年攻不下来,刘备重要谋臣庞统就在雒城下指挥作战时为流矢所中而卒。而邓艾当时情形比刘备当时情形严重得多。刘备虽然辎重匮乏,军用物资还可从水陆运送,荆州通向蜀中通道并未被切断,而邓艾军士只有随身携带的少量粮草,后路姜维固守剑阁。如果诸葛瞻用当年郑度之谋,坚壁清野,把老百姓全部撤到雒城以西各城中,自己集结重兵固守雒城,坚守不战。当时的四川不像现在四川,有近两亿人口,地大物博。当时偌大的四川地区不过二十八万户人家,总人口才九十四万,属于地广人稀,生产力低下,资粮有限;尽管邓艾打下江油,毕竟城小资限,亦难以长久维持一支三万人的部队。邓艾求战不得,野地里抢不到粮食,后路又被姜维切断。随便你一支钢铁般的军队,一旦断了粮,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难道那时魏国司马昭能派出飞机空投粮食给邓艾!如果诸葛瞻那怕有他父亲诸葛亮一半的本领,参照战国时赵国大将廉颇在长平坚守拒敌的办法,以马服子赵括拒秦将白起及西楚大将龙且在齐地维水拒韩信的败亡为戒,不硬打硬拼,坚壁清野,坚守不战,则三万魏兵将在蜀国腹地丧身,所谓“偷渡阴平奇谋”不过笑柄而已。

钟会厚待姜维等人。钟会对长史杜预说:“以伯约比中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遂同入成都。会与维情好甚欢,出则同车,坐则同席。钟会心存异志,因邓艾制专断行事,于是密告朝廷说邓艾有反状,皇上于是下诏书用囚车押送邓艾回京师。会于是独统大军,威震西川,遂意谋反。钟会欲使姜维率兵五万为前驱出斜谷,自率大军随后继进。到达长安后,令骑兵走陆路,步兵走水路由渭水进入黄河,认为五天就能到达孟津,和骑兵会合,然后旦夕可以收服天下。就在这时,忽有细作报知钟会,说司马昭自率大军已至长安。会大惊,说:“如果只是收拾邓艾,相国知道我的兵力足够了,现在来了大批军队,必然是为了对付我。今当立即出兵。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还不失可以成为刘备。”遂请姜维商议。

钟会悉请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及蜀之故官,为太后发哀于蜀朝堂,假传太后遗诏,说是派钟会起兵废掉司马文王,把假诏给诸将在座传看,并逼迫他们一一在上面签字。更使亲信代领诸军。所有文武百官,全都关在宫中,严兵围守。姜维欲使钟会尽杀魏国诸将,然后杀钟会,尽坑魏兵,复立汉主,阴图复国。而钟会则想让姜维带兵作战。二人各怀心事。姜维让钟会诛杀诸将,会犹豫未决。维密书与刘禅说:“愿陛下忍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随后引起了一场兵变,钟会、姜维都在这场兵变中被杀。

《三国演义》是这样描述这场兵变的:众官被监禁之后,姜维对钟会说:“我见诸将不服,请坑之。”钟会说:“我已令宫中掘一坑,置大棒数千,如不从者,打死坑之。”时有钟会亲信将领丘建在侧,而丘建原来是护军胡烈的部下,把这消息偷偷转告给被囚禁中的胡烈。胡烈大惊,泣告丘建给他儿子胡渊送信。这时胡渊正在外面领兵,闻讯后立即联合诸营将领率兵去打钟会、姜维。钟会中箭被杀,姜维自刎而死。

但历史上真实情况要比《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更为复杂一些。据《三国志·钟会传》记载,事情是这样的:丘建对胡烈被监禁甚表同情,向钟会请示,希望能允许每个被监禁的官员有一名亲兵进去传送饮食,钟会应允。胡烈借亲兵进来的机会,编造了一套谎言,让亲兵出去传播,同时又把这谎言写在给儿子胡渊的信上,由亲兵送出交给他儿子。这谎言是:“丘建说(其实丘建并没有说过):钟会已经挖了大坑,准备了几千条白棒,要召外兵前来,将诸官一个个打死,埋入坑中。”这个谣言很快传开,一夜之间,内外皆知。次日,年仅十八岁的胡渊带领其父胡烈本部人马,约会各路将士打进宫来,被监禁的魏国将官也冲出来参加战斗,钟会、姜维同被乱兵所杀。可见,棒杀诸官之说原来不是钟会说的,而是胡烈编的谎言,他利用这谎言挑起事端,使众官脱险。

《三国演义》又说:在胡渊等部来进攻时,钟会派姜维领兵去杀众魏将,姜维方欲行动,忽然一阵心疼,昏倒在地;作战时,不幸心疼加转,仰天大叫:“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而据《三国志·钟会传》记载:姜维和钟会都是在作战中寡不敌众被杀;姜维还亲手杀死了五、六人,既没有“心疼”,也没有“自刎”。《三国演义》在这里特别强调他的“心疼”,无非是告诉读者:姜维的败亡,不是因为斗志不高,武艺不强,而是命中注定,命该如此,魏国将官们也是命不该绝,这些都是命中注定的,就是说“人定不能天”,你人有千算,天教一算。天意就是如此的,随便你好厉害,都是没有办法的。就像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道”中,说“夜观天象,曹贼未合身亡”;及一百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中,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都是如出一辙。《三国演义》中这一类迷信观念还不少。

此外,《三国演义》说姜维亡年五十九岁,显然是不正确的。《三国志·姜维传》记载:姜维是在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降蜀,时年是二十七岁;死于魏咸宁元年(公元264年),屈指算来,姜维亡年应为六十三岁。

那么,姜维的复国计划究竟是不是异想天开呢?古往今来人们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是客观的看,姜维的复国计划是不现实的。因为,跟随钟会入蜀的十几万将士都是中原人,家小都在中原,既然平定蜀汉,大功告成,就想回到中原去,不会再来跟你钟会造反,何况司马昭自领大军抵达长安地区,就是专门用来对付钟会反叛的;而蜀中原来将士见国家破亡,震慑于魏军之强大,斗志已经丧失,大多不愿作无为的牺牲再跟姜维造反。正如司马昭说:“夫蜀已破亡,遗民震恐,不足与共图事;中国(原)将士各自思归,不肯与同也。会若作恶,只自灭族耳。”(《资治通鉴》卷七十八魏纪十元皇帝下咸熙元年)蜀国的灭亡是大势所趋,从当时情形看,不是任何奇计能够从根本上扭转的。不用说姜维的计谋难度太大,成功率很小;即使暂时侥幸取得成功,也难以长久支撑下去的。任何奇谋巧计都应以实力为后盾,否则便会像泡沫一样,很快便破灭了。

姜维的连年北伐,亦遭到许多朝臣和将领的非议。如散中大夫谯周写过一篇《仇国论》,中说:当今形势,“可为文王(像周文王休养民生),难为汉祖(汉高祖刘邦)”“如果极力穷兵黩武,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