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句话在我刚参加工作时就已经听到过了。时隔近二十年,特别是在新的社会背景、新的课改背景下,“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也早已变成了“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长流水”。我之所以提起这句早已没有新意的话,是缘于我的一次代课,这是我的一位一字之师再次给我的劝诫和启示。
前几天,我校一位老师外出参加国培学习,我被学校安排成了代理班主任。一天下午,我领孩子们做数学练习册,在做到有关可能性的问题时,题目中出现了一个“掷骰子”的“骰”字,孩子们问我念什么?我脱口而出:“是‘色子’的‘shǎi’”!结果马上有一女孩质疑,“不对吧?老师。好像是念‘tóu’。”“不可能!就念‘shǎi’!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说‘掷色子’,那你们听说过 ‘掷骰(tóu)子’么?”我连想都没想,语气固执的不容任何人反驳。小小的争论就这样停止了,可是,事情并没有结束,那个叫孙佳阳的女孩马上从书包里拿出了字典查了起来。“老师,这个字真的念‘tóu’。不信你看,老师,你读错了!”一脸神气的孙佳阳马上把字典摆到了我眼前,我一看,天哪,居然真的念‘tóu’!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想当然的念着一个错字!?惭愧!我忽然觉得脸好热。教室里突然出奇的安静,孩子们静静地看着我,到底已是五年级的孩子了,懂得了体贴,谁也没有嘲笑我。错了就要改,不能只想着自己的面子。我顿了顿,诚恳地对孩子们说:“同学们,对不起!老师真把这个‘骰’字读错了,而且读错了这么多年,如果今天不是孙佳阳同学纠正了我这个错误,我可能还会错读下去,感谢孙佳阳同学,你就是我的一字之师啊!谢谢你!也希望同学们凡事都要认真,不要像老师这样只凭着自己的感觉做事。”。
本来这件事也就应该这样过去了。第二天中午我批改学生日记时,一个日记题目赫然进入我的视线:我是老师的一字之师。肯定是孙佳阳这个小丫头!我倒要看看她是怎么写的。我就这样饶有兴趣地读了下去,当我读到结尾时,我不觉陷入了沉思。她的日记结尾是这样写的:“没想到,连见多识广(这个词用的很不恰当)的张老师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居然念错了一个很常见的字,太让我惊讶了!当我给张老师指出错误时,张老师夸我是她的一字之师,我高兴极了,因为我也可以给老师当老师啦!看来,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希望老师以后不要犯这样的错误哦!”
是啊,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尽管只是一个小小的有关字的读音的问题,但我的这位一字之师给我的劝诫不亚于当头棒喝。给我的的启示更是无穷的。学高才能为师,一个老师如果只是墨守成规用一年的经验去应对二十年的教育教学,那么水桶里的水一定早已变质成为“死水”甚至枯干。由此我不能不对现今我们这些老师的“一桶水”进行深刻的反思:第一,我们还有没有一桶水?几年前,十几年前的 “一桶水”,经过这么长时间不断地倒给学生,到底还剩多少?第二,科学、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仅有一桶水够不够?第三,有了一桶水是否一定能倒满学生的“一杯水”?不掌握教育科学即便有了“一缸水”也不一定能倒满学生的那“一杯”。第四,同样倒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所付出的劳动,所花费的时间一样吗?有没有效率的问题?第五,教学仅是倒水的过程吗?学生的“一杯水”一定得由教师倒吗?我们是教学生学会取水,还是教学生等着倒水?我们的学生有没有自己汲水的本领?我不知道和我一样的同行们是否也在思索着这些问题。
既然选择了教书的职业,就必须保证自己的“一桶水”永远不要干涸。要做到“水源”充沛,就需要我们不断去畅游知识的海洋,汲取大千世界之精华,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水平能力,才会有山常青、水常绿,才会有细水长流。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不断学习,要不断补足 “一桶水”,且要常补常新,不断更新知识。要去问询新的思想与观念,问津本学科前沿和教学的发展方向,问鼎新的、有生命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让“一桶水”变为“长流的活水”,变为“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这河流里流淌的应该是有各种营养的“营养水”,而不是一桶死水或“蒸馏水”。 唯有这样,才能不误人子弟,才能始终与时俱进,做合格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