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评

凭一己之力征服十个国家,这位中国航天员背后的女人,早该封神!

时间:2022-04-19 22:31:21 热评 我要投稿

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内容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2021年11月7日,

所有人的目光集中在遥远的太空,

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

王亚平,

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

航天伟业,漫步太空,

中国航天大步前进的背后,

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

日以继夜的付出和奉献。

在这其中,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她,

默默站在航天员们的身后,

托举起中国的航天伟业。

她,就是黄伟芬,

一位凭一己之力,

征服了十个国家的女人!

1964年,黄伟芬出生于江西,

自小就是人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高中成绩年年第一,

她还“能文能武”,

是校武术队中的佼佼者。

当年高考,她考出499分的好成绩, 很多知名大学递来橄榄枝, 黄伟芬最终选择的, 是北航的飞行器设计专业, 因为父亲对她说了这样一句话:

“国防科技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

我们要做,就做国家尖端科技,

提高国家的国防力量!”

好女儿,自有英武志向, 从此,她踏上一条“登天”之路。

80年代,黄伟芬参加艺术体操比赛

1992年,

国家启动载人航天工程,

而她考入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黄伟芬,

参与到了这项伟大的工程。

随着火箭、飞船的完备,

和飞行日程的临近,

一项迫在眉睫的棘手问题,

横在所有人面前。

漫漫太空,征途浩渺,

载人航天,重点在人,

能否选拔训练出合格的航天员,

直接影响到载人航天计划的实施,

和飞行任务的成败。

可航天员到底怎么训练?

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因为当时没有任何的经验可循,

中国也从来没有人做过。

谁也不知道,

如何能将飞行员训练成合格的航天员。

谁也不敢想,

如果因为飞行训练的失误,

导致飞行失败后将会带来怎样的损失。

这样的困扰折磨着每一个航天人,

总设计师已经愁到焦头烂额,

最后“盯”上了黄伟芬。

通过她在研究所这段时间的工作,

总设计师知道,

黄伟芬是一个只要接到任务,

就一定想尽办法完成的人,

他对她说:“小黄,要不,

你把航天员的训练方案写了吧。”

那个时候,黄伟芬才32岁,

临危受命,接下了这沉重的任务。

载人航天有八大系统:

航天员、空间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

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空间实验室。

如何保证航天员和每一个系统的适配性,

如何在他们完成各个任务的同时,

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

这些方方面面的问题,

都是黄伟芬要考虑到的,

她要做到的,是无中生有。

使命在肩,黄伟芬只能咬着牙拓荒,

一次次分析,

一遍遍去想每一个细小的环节,

设计方案出来,

自己亲自去试验,

失败,再来,再失败,再继续......

巨大的压力和失败的焦灼感,

压的她喘不过气,

她无法对人言说但更不能放弃,

只好一个人躲在办公室里,

偷偷地哭,哭完,接着拿起笔写方案......

她后来说:

“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

无法用一句话、几句话,

描述整个建立过程的艰辛和难度。”

任务是无法想象的艰难,

可结果却是始料未及的惊喜。

在一片空白毫无经验之下,

黄伟芬拿出了全中国第一份,

完整的中国航天员训练顶层方案,

她只用了短短三个月!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希季评价:

“没想到会有这样周密详尽的训练大纲,

如果照这个训练,

中国航天员上天一定没问题!”

32岁的“航天训练拓荒者”黄伟芬,

奠定了未来几十年里航天训练总基调,

也是从那一天起,

她成为中国航天员的“总教员”,

从此,

无数中国航天员在她的指导下“茁壮成长”。

1999年,

共和国第一批航天员正式投入训练,

作为总教头,

黄伟芬严苛的让人又敬又怕。

航天员实验操作手册足足有4厘米厚,

考核时必须“闭卷”,

航天员不能拿手册。

报告词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

久而久之,

航天员们都领教了黄教员的“冷酷无情”,

但这样的责之切背后,

其实都是她的一番苦心,

太空中的突发情况太多,

一旦操作有失误,

谁都帮不了航天员。

身为教员的她牢牢记着一句话:

航天员的安全在我们心中,

航天员的安全在我们手中。

训练严格一分,

航天员的安全保障就多一分。

所以她必须严苛,往极限去练,

意志、精神、能力,

确保航天员训练达到最好。

航天员的训练十分负责,

光科目就有百余项,

涉及到医学、生理、心理,

还有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

而身为教员的黄伟芬,

在第一批正式投入训练之前,

为确保安全性有效性,

主动提出:

“所有航天员的训练课目,

必须由教员先进行试训。”

这一条准则,

一直持续到今天。

离心机、转椅、四柱秋千、跳伞,

在试训中,

黄伟芬项项不落。

离心机训练

转椅训练

模拟失重训练

第一次接触这些项目,

会使人产生剧烈不适的生理反应,

而且这些项目具有一定的风险,

剐伤、碰伤和崴脚,

这些都是黄伟芬试训的家常便饭。

纵有万般艰难,

她是他们的引路人。

在经历了严苛的试训,

直到掌握可靠的训练手段,

和避免安全隐患的措施后,

黄伟芬才让航天员登上试训仪器。

从第一批航天员开训,

到“神舟六号”航天员,

在长达7年多的训练中,

航天员们没出现一例运动损伤,

因为,

教员黄伟芬挡在他们前面,

替他们扛过了苦,受过了罪.......

2003年,全世界的瞩目中,

中国神州五号带着杨利伟上了太空。

这是中华民族航天史上里程碑的一刻,

从那天起,所有人都记住了,

中国第一位航天英雄的名字,

但所有人都不知道,

在当年数十名航天员中,

是黄伟芬选拔出的杨利伟,

成功落地后,

杨利伟激动地给黄伟芬打电话:

“感谢您,黄主任,您的训练是管用的!”

世人从不知,

万人敬仰航天员的背后,

站着一位深藏功与名的女教员:

黄伟芬。

作为中国第一位登上太空的航天员,

杨利伟深切地感受到了,

黄伟芬训练的有效性。

例如,火箭加速过程中压力会不断增强,

但杨利伟并无不适,

因为这种负荷在训练时承受过。

不过,太空中情况瞬息万变,

所有训练都无法做到百分之百正确预判,

但黄伟芬的训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

她让每一位航天员,

都锻炼出了坚韧意志,

和临危不乱的应急能力。

神州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出舱时,

遭遇惊险一刻。

因为舱内气压释放,他无法打开舱门,

这样的紧急时刻,

是在平日训练中积累的经验和判断,

让他迅速镇定下来,

最后用一根金属撬棍别开一条缝,

终于打开了舱门成功出舱。

2013年,

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完成我国首次太空授课,

这同样是里程碑的一刻,

中国成为全世界,

第二个完成太空授课的国家!

那一刻,

我们也记住了王亚平的名字,

却从不知道,

太空授课的项目技术负责人,是黄伟芬。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这样说道:

“作为航天员来说,

落地那一刻,

最想做的事就是站起来给黄副总,

给教员敬个礼,

让她放心,任务圆满完成了!”

从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

近30年间,

航天员女教头黄伟芬,

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

选拔训练了三批共39名航天员,

选定七次载人飞船乘组,

推送12名(17人次)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

每次载人航天,最累的就是她,

航天员进入太空后的每个晚上,

黄伟芬都会跟在太空中的航天员们,

进行沟通交流。

航天员出征、在轨、返回,

全过程中作为总设计师的黄伟芬,

神经都是绷紧的,

没有哪个时间她是能放松的。

“要穷尽所想,

我们叫双想,不止一次地想,

躺在床上也在那儿想,

闭着眼睛也在想,

基本没睡过一个好觉。”

她训练出来的中国航天员,

无一不是优秀的,全球有目共睹:

历次飞天全都圆满完成任务,

并且无一出现损伤。

强大能力背后,

是无数的汗水凝结。

杨利伟曾形容,8个G的训练,

就像有八个自己压在身上,

脸部会被拉变形,

眼泪控制不住地往下流。

航天员陈冬说:“如果把我做8个G拍张照片,

和我正常拍张照片,让别人去认,

基本上没有人能认出来这俩是一个人。”

太苦了,

航天员有时会说这是“魔鬼训练”,

同一个动作重复成千上万次,

让肌肉形成记忆,能瞬息间反应。

而同样的训练项目,

在航天员们开训前,

身为教员的黄伟芬已经身先士卒地试验过,

保证安全有效后才应用。

比如她进行了逃逸滑道紧急撤离训练,

这要在发射场发射塔架上,

从52.5米的高度下滑至地下掩体。

她说:“没有体验,

就不能设计出完善、有序的训练流程。”

这样的动作,

身为教员的黄伟芬重复做的比他们更多。

黄伟芬曾开玩笑说:

“中国要是选女航天员上天,

我是毋庸置疑的最佳人选。”

她亲手送无数航天员成就“登天”之梦,

送他们站在聚光灯之下,受万人敬仰,

而她自己,

注定是航天员背后一个无名英雄。

《军事纪实》有这样一个记录:

“载誉归来的航天员被人群簇拥着。

而此时作为航天员教头的黄伟芬,

并没有上前去与他们拥抱,甚至握手。

她远远地站在人群中,

像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一样,

在人群中欢呼着。

甚至像崇拜偶像一样,拿起手机来,

为她引以为豪的航天员们拍照。”

欢呼的人群中,

没有人注意到这个无名的女人,

这位在背后托起中国飞天梦的女人......

她曾说:

“我们都知道加加林,

但我们没有人知道,

谁把加加林培养出来的。

所以我们注定要做无名英雄。”

2017年,

两名老外慕名而来,

加入中国航天员训练,

其中一名欧洲女航天员萨曼莎,

登上过国际空间站,

创下女性最长单次太空飞行纪录。

这样一位航天老将,

积极地参加中国的航天员训练,

因为她希望未来能飞向中国空间站。

另一名欧洲男航天员,

在经历了一天的暴晒、呛水训练后,

高兴地直说:

“这可以说是我参加过最好的一次训练。”

今天,

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

王亚平,

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

中国的航天员训练,

也已然走在国际前列。

杨利伟曾说过,

目前,已经有10多个国家,

希望由中国帮助选拔或训练航天员,

他们已经被黄伟芬创建的,

中国的航天员训练方案“征服”!

为了中国航天事业,

黄伟芬甘当无名“小卒”。

她是托举起中国航天伟业不可缺少的英雄,

辉煌事业,功绩满身,

可这么多年,却淹没在人海里。

但正如《祖国不会忘记》歌里所唱,

山知道,江河知道,

那些无名而伟大的人,

祖国不会忘记!

我们也不会忘记!

空天报国,敢为人先,

星辰大海,中华逐梦,

今天,

我们为正奔腾而上的中国航天伟业,

献上祝福,

感谢每一位航天人的辛苦付出,

更向黄伟芬这位,

默默隐身于航天员背后的伟大教员,

致以深深的敬意!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