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看点:
1、火锅品牌纷纷开小店 2、小店是大店进化的必然
第 1204 期
文 | 张冬
大店越玩越小,小吃小喝盛行
2022早已过半,火锅行业也逐渐回暖,进入渴盼已久的旺季。
海底捞亏损收窄,重启关闭门店;呷哺呷哺稳坐钓鱼台,准备今年再开一百多家。
今年8月,老牌火锅东来顺搞了个30多平的社区小店,卖点包子、肉饼、羊肉汤啥的,性价比高,顾客也欢喜。(相关阅读:人均36,百年火锅开社区小店)
同样,小龙坎今年开启了社区小店,被顾客怒赞“更接地气”。
刘一手再推新副牌“刘口水耙牛肉火锅”,将社区小店的市井风,推向极致。
▲刘口水耙牛肉火锅
餐见君观察到,疫情期间兴起的餐饮品牌品类,也多为社区小店。
像喜家德推出的副牌“吉真”,也是社区小饺子馆,松哥油焖大虾推出的20平社区小店,一天能卖七八千,火锅品类如地摊火锅、盅盅火锅,市井火锅大多为小店模型。
不仅是餐饮界,其他行业也开始越玩越小,像盒马推出的盒马mini,永辉超市也推出了mini店(但扩张有点急,步子迈太大),宜家也在上海推出了小店,还有星巴克,搞出几十家概念小店。
前段时间,首航超市第三家小店在北京开业,门店营业面积约180平,店内以生鲜为主,开业当天就卖了8万多块。
一个人做一件事,或许是偶然,但一群人都在做同一件事,那必然是趋势。
投资小、房租少、运营轻便、品类更聚焦, 小店,成了一种趋势。
社区小店因回头客多,拉新成本低,而深受创业者青睐,同时, 顾客也因为离家近、烟火氛围浓厚,而倾向选择社区小店, 当然,消费不高也是主因之一。
大店变小店,是餐饮进化的结果
有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有3.5亿家庭生活在社区,可见,社区服务产业催生出的万亿消费市场,是一片广阔的蓝海。
购物中心、商业街、大型百货商场是百姓集中购物的地方,而 社区菜店、小便利店、餐饮小店则是老百姓身边的购物点。
实际上,小店的兴起,与物种进化的道理相似,都是规律发展使然。
▲社区便利店
>>市场:“大型动物”受环境影响因素较大
据生物学家研究,史前巨型动物灭绝的主要原因,在于地球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气候。
空气中的高含氧量,促使动物体型越变越大,但氧气浓度一旦降低,很多巨型动物就死掉了。
市场风云变幻,波涛汹涌,大店往往首当其冲。
2008年,金融危机,国八条出台,很多高端酒楼岌岌可危、大饭店门可罗雀,为了存活,最终被迫转型。
2020年疫情危机,大店纷纷倒闭(当然,小店也难熬),过往经验瞬间失效,从前路径无法再依赖。
>>竞争对手:“大型动物”更易成为猎杀目标
大型动物体量巨大,更容易成为猎杀的目标。
《人类简史》里写,人类猎杀动物的方式简单粗暴,只要看见大型动物出没,基本都是直接放火烧山、烧森林。
大店气派,但也招摇,中国人讲究“闷声发大财”,当你体量太大的时候,在任何人眼中都是一块肥肉,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当成头号劲敌,招招致命地针对你。
▲地摊火锅
>>顾客:养分供给不足,“大型动物”容易饿死
大型动物每天要吃掉很多食物以维持生命,像有些草食动物,每天要干掉好几吨树叶,一旦环境改变,或者无草可吃,面临的结局就是活活饿死。
大店每天的客流的吞吐量必须很高,才能保持自身运转,然而,一旦陷入流量受阻的境地,大店就容易“饿死”。
▲喜家德副牌“吉真”
小店则因为运营成本低,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存活的几率就会很大。
>>自身:“大型动物”动作迟缓
大型动物,尾大难掉,遇到天敌或者变故,很难极快地做出反应,这样一来,逃出生天的机会就很渺茫。
小店人少,产品模型和商业模型相对简单,决策更为轻便。
疫情以来,在大店还在考虑上不上外卖、上哪款外卖的时候,小店的外卖已经送到顾客手中了。
……
类似原因还有很多,不过,结论都一致—— 小店是商业进化的必然。
如果从更高维度来看,社区小店的兴起,对于 扩大内需、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具有重要意义。
写到最后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遵循客观规律, 从大店到小店,则是物竞天择、自然选择的结果, 也是自然法则的范畴。
春种秋收,夏耘冬藏,大自然的每一步,都有其深意,如果执迷于社会法则,企图靠“赌一把”、“我有关系”、“有钱能使鬼推磨”类似的逻辑生存,即便获得短暂光亮,但终非长久之计。
毕竟,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