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心理咨询师李义勇,前段时间,我的一位女心理师同事,给我推荐了一部关于心理咨询师的剧《女心理师》,该剧讲述了贺顿(杨紫 饰)通过心理咨询,解析多位来访者心理问题的动因,在相应的心理治疗中,帮助他们走出过往的心理阴霾,重新拥抱生活的动人故事。起初我以为是一部偶像剧,不过,看之后才发现,这部剧其实也带有悬疑剧情,有轻松欢乐的部分,也有紧张刺激的桥段,看剧吃瓜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就联想到自己的工作,作为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咨询师,忍不住想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聊聊剧情里的心理咨询,先给大家汇报一下我的直观感悟,三个字“有点神”。
感受一,剧中的心理咨询师贺顿,她有一个非常厉害的能力,耳朵的分辨能力非常厉害,她可以分辨出细微的声音,寻找到声音发自于什么地方,这其实是她的个人天赋(后来剧情也交代了,贺顿的这种能力和她的童年经历有关系),现实中绝大多数的心理咨询师是没有这样的天赋的。心理咨询师就是普普通通的人,心理咨询师靠的是职业操守,专业技能以及自己的真诚,最重要的是对来访者人性的理解,单纯从这个角度来讲,和来访者一起工作,不是靠什么特殊的功能(其实我也偷偷幻想有这样的能力)。
感受二,剧情里,心理咨询的过程有点太快了,真的是有点神操作,给人不明觉厉的感觉,难道心理咨询师只需要一两次对话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事实上真实的心理咨询,并非如此,无论何种原因,他们的困扰和问题,和他们的个性,成长经历,当下所处的环境,情绪和认知都有关系。所以这个问题呢,它是长年累月的结果,是综合因素促成的一种模式。这个模式改变起真的很不简单。假如一个人,经过几次谈话,他(她)的模式,“啪”的一下改变了,那只能说明这个人本身的认知能力,自我功能非常强悍,如此优秀的人他(她)还做个毛线的心理咨询,真正需要做心理咨询人,是因为这个问题困扰他(她)很久,而且靠他(她)个人的力量没有办法解决。那意味着需要专门的人,专门的时间去解决,在实际的心理咨询过程当中,有的时候单纯建立安全,舒适的咨访关系,就要花去三到五次,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靠一两次咨询就解决问题,我个人觉得不太可能。当然,编剧这样处理是因为篇幅有限,不可能真实地记录每一次的心理咨询。那样可能会搞成一部纪录片,这点完全可以理解,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心理咨询没有那么神,真的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够解决问题。所以如果你或者你的亲友接触到心理咨询,你们一定做好一个长期的准备。常规情况下短程也得两三个月,半年一年都很正常,一年乃至数年也并不稀奇。
感受三,还有这样一个桥段我印象深刻,剧中女心理师遇到了一个身患绝症的妈妈,然后妈妈自知命不久矣,就决定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托付给贺顿,同时请求贺顿不要让自己的家人知道,最后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了众人的生活里。这个过程中,贺顿也表达理解和支持,保证一定会为其保守秘密……首先为贺顿在后面即使被误解也恪守保密原则的行为点赞,只是在处理妈妈诉求的时候有些戏剧化,现实中,我们心理咨询师是万万不能怎么干的,我们要知道,当一个面对死亡的来访者,走进心理咨询师的时候,首要解决的工作是“死亡”这个主题。明白“死亡”的意义是什么。妈妈离开了,对于她的家人影响是什么?其实我们需要鼓励来访者面对这个问题,不仅是她自己面对这个问题,她也需要协助她的家人共同来面对这个问题。对于她的家人来讲,这点非常重要。妈妈突然莫名其妙地消失掉了,就像在剧情中看的一样,孩子感到非常的愤怒和恐惧。因为一个不确定的事情,而且你永远也找不到答案;和一个我知道为什么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来相比,哪个更让我们安心呢?显然是后者。面对亲人的离去,心理咨询师要做的是协助整个家庭进行一个哀伤的处理,孩子不知道真相,他们失去了一个和自己的母亲告别的机会。永远错失一个告别的仪式和告别的过程,对于人的心境影响非常之大。而失去了这样的一个机会,家人心灵当中就永远缺失了一块,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这点对妈妈同样适用,难道妈妈“消失”了,问题就终结了?那妈妈的苦难谁来终结,你不能说人之将死,她的心情就不重要了,她的感受就无所谓了?
感受四,就是贺顿的心理工作室,真是让人羡慕(主要是我羡慕),位置绝佳,室内环境优雅,超大的落地窗,阳光自由地洒进来,轻轻一按,灯光随之变化……瞧瞧人家这配置,不好!我的酸葡萄心理发作了。其实多数心理咨询师在交付了大量的培训费,督导费,工作室的各项运营开支以后。可能没有那么多的钱投入布置那样好的一个环境。真实的心理咨询室,更重视环境是否温馨、是否安静,最重要的是它是否安全,那就可以了。总之,心理剧确实很难拍,单纯拍案例会显枯燥,我认为《女心理师》已经很好地将各种元素用影视独特手法巧妙连接,全员演技在线,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