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博

真正的“中庸”原来是这样的高明境界,竟被世人误读误用了那么多年

时间:2022-11-02 10:01:05 热博 我要投稿

中庸,长期以来被很多老百姓甚至号称是文化学者的人解读成“和稀泥”、   “做事没有原则”、“缺乏主见”、“平庸无能”而遭到鄙视。这种理解充分暴露了我们对传统经典哲学思想的无知或肤浅认知的一面,令真正理解的人几近无言以对。试想一下,如果真是那么肤浅,何以能传承 2500 年之久?就凭一小撮人的愚蠢吗?

关于中庸,朱熹的注释是:“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如果我们暂且把世界理解成高速旋转着的太极球的话,那么“中庸”其实就是能时时刻刻都处在太极球的阴阳分割线上,既不偏阴也不偏阳,既不偏东也不偏西,既不偏南也不偏北,既不偏上也不偏下,既不偏里也不偏外,既不偏大也不偏小,既不偏高也不偏低,既不偏善也不偏恶……如果能达到这个水平,宇宙间所有的矛盾就彻底消失了。

我们不用实践,仅凭想像都可以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别说凡人做不到,神也做不到。所以,孔子才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实际上就是只可无限接近却永远无法到达的、抽象存在的一种理想化状态。

“中庸”标准应用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就是孔子所说的“至仁”境界,也就是仁的极致状态,这便是儒家道统“德”的终极所在。 所以,孔子才不止一次地说他自己也远没有达到仁的境界,孟子也说“文王望道而未见也”。

这样说来,既然“中庸,不可能也”,“至仁,不可达也”,那我们还要不要追求呢?要不,咱干脆放弃得了,省得浪费心力?这里就体现出了儒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自强不息的可贵精神。《周易·乾卦》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无论顺境逆境,都始终不放弃自己对“仁”的追求, 真正的儒家都是在追求“中庸”和“至仁”的过程中才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而不是追求单纯的功名利禄、争权夺利时去自强不息的。 功名利禄固然也是必要的,但那些都是追求“中庸”和“至仁”的物质基础,不是终极目的。这也正说明了儒家继承的就是易经乾卦所说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整个人类文明都是靠着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才得以不断进化的。

后世很多的儒士都是心中无仁,充其量只能算是披着儒家外衣的势利之徒罢了,当然不足以与孔孟同列了。同时, 也有另一批人自诩为仁者,张口仁义,闭口道德,时时高举“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大旗,对别人进行道德审判,这便是人世间最大的“不仁”了。 正因为人世间广泛存在这样的现象,老子才会极力反对儒家搞“仁义”教学,反而大力倡导“绝仁弃义”、“绝圣弃智”,就像我们现在反对美式民主霸权是一个道理。

这一点分歧如何破解?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懂得 “道德,原本就是用来要求自己的,而不是要求别人的” 就可以。之所以我们会把道德当武器去攻击别人,正是我们对道德的最大误读,应快速予以纠正。 儒家、道家、佛家的所有清规戒律都只是用来修己的,而不是用来约束别人甚至攻击别人的。 我们能做的就是管好自己的起心动念,管好自己的言行举止,管好自己的为人处世。至于我们所认为的“道德”到底能影响多少人,那是由自己的德行功夫决定的,跟你的说教功夫根本无关,跟别人的贤与不肖也没多大关系。

试问,我们自己到底有何德何能,就敢去抢占道德制高点,就敢在别人面前大言不惭地狂挥道德指挥棒,就敢要求别人为人处世都得按照我们所说的标准来呢?正所谓“修己以安人”,己都不修,就想安人,凭啥呢?先给个理由吧!

声明:本文转载自《本道乾元》公众号,作者贾思哲,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文字及配图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转载已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