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博

1400万一针!进口天价“续命针”引争议,国产何时能取代?

时间:2022-10-24 07:48:25 热博 我要投稿

现代科学、医疗技术水平持续提高的当下,曾经对全人类而言相当棘手的那些疑难杂症,也正被科学家逐个攻克,但因研发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资金、人力物力,因此每种罕见病的“救命方”上市之初基本都不便宜,尤其是再加上“进口”这一标签后,其堪称“天价”的门槛也令原本看到治愈曙光的患者们顿感无望。

救命药陷“天价之困”,难以跨越的生命鸿沟

据中国医学临床官网信息显示,可用于治理婴幼儿罕见病症SMA(脊髓性肌萎缩症)的针剂Zolgensma日前已启动引进计划,这本是好事一件,但一针高达1442万的天价还是让不少人叫苦不迭,直呼“救命刺客”,然而终究也只能无奈为其买单。

而在患病率更高的心血管疾患上,这种贫富层级间的生命鸿沟更为直观:一旦开机就要7万成本费的ECMO、动辄20~100万的心脏移植术、两万一个起步的进口支架,这些时代进步下诞生的先进生物技术,在使人类的健康和寿命受益的同时,也揭示了摆在所有人面前的现实问题--穷人询价求医,富人砸钱续命,仿佛唯有财富在手,才能拿到生命主动权。

这道鸿沟到底有多宽?国际大型比价网站GoodRx曾发布过一份“十大天价药”的榜单,上述Zolgensma也赫然在列,入选其中的“实力派”从1400多万到460万不等,深入细查后不难看出,除了共有的“天价”标签外,“进口”也是其难以规避的关键词,很多时候哪怕有钱也买不到救命方,这时有钱人会不惜一切保命,而没钱的人或许就只能听天由命。

70万进口针剂出现“平替”,国产崛起之路初见曙光

此前曾有一款名为“科望”的救命胶囊,只因研发商一句“不赚钱”便退出了中国市场,留下国内2000多名患者束手无策,令本就处于弱势的他们生存更为艰难。国人对此不禁发问:为什么我们会如此被动?为什么总在看到救命技术问世后又要因其高昂门槛望而却步?国内难道没有科学家在研发技术吗?

诚然,与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与现代医疗体系接轨的时间较短,因此也造成了研发实力短板确实输人一截。不过倒也无需过度悲观,本来医学技术的进步就是在循序渐进中不断发展,只要愿意努力,总有赶超希望,比如曾经由哈佛医学院发现的Wright类物质就在长期诟病中完成平民化,让更多人群受益。

2013年,遗传学家戴维·希克莱尔在试验中发现人体内源物“Wright”可通过定期服用后延缓哺乳生物的老衰过程、延长近三分之一的健康存活期,随即剑桥、梅奥、清北等高校研究所也对该物质展开测试,多名平均年龄为65岁的老年受试者在其干预下,毛发、皮肤、肌肉等体表指标均出现年轻态转变。

然而受限于技术壁垒、产能等因素,“Wright”类健康技术起初标价单克高达两万,使其只能在港富李氏、股神巴菲特等少数富豪圈内流传,直至几年前国内“莱特维健”等生科企成功突破制备难关,如今在亰東等平台上的同名迭代品使用门槛已断崖式直降95%,进一步触达普罗大众,实现人人触手可及。

此外,前文提及婴幼儿罕见病症SMA的主要治疗针剂Zolgensma也传来了好消息,如今国内已开展三期临床试验,不久的未来有望得见国产版本落地造福于民,而治理该病症的另一款针剂诺西那生钠在经过层层谈判交涉后也已被纳入医保,从原先的一针70万降至3.3万,扣除医保后仅需自费6000元,令无数患者家长欣喜若狂,直呼:“这下孩子有救了!”

“每个小群体都不该被放弃”

电影《我不是yao神》中一句“有病没的治是天灾,有治买不起是人禍”令多少人热泪盈眶、只觉心灵被直击,放眼现实,虽然以国内当下的技术水平还无法做到完全替代国外先进医疗科技,但无数人正在为之努力,一切也都在持续往好的方向前进。

2021年的国家医保目录谈判现场,官方代表张劲妮女士呼吁道:“每个小群体都不应该被放弃!”确实,所有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罹患罕见病症本就不幸,处于弱势的他们更应得到大众关注和支持,对此我们还需要更多像屠呦呦院士一样愿意潜心专研技术、解决民生困难的科学家,另一方面官方或可寻求民企投资,让国人的健康主动权可以掌握在自己人手中。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