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顶着疫情、高温和限电的压力,作为2022年国内第一个A级车展,带着促产业、稳经济的重任,成都车展如期举办。好在这天一早的一场大雨,浇灭了成都连日来的高温,仿佛在诉说着和车市向好同样的喜悦故事。
虽然一直被认为是卖车为主或者散发着火锅味的成都车展,这一次因为没有了北京车展车企们的战略前瞻指引,因此很多重磅的战略、方向和思考,在128家车企和1600余辆整车的碰撞下,依然展现得淋漓尽致。
休闲、安逸的成都人民,与成都车展上车企们在新能源上的激进仿佛有些背离,就像一如既往霸占展馆外墙巨幅广告位的奔驰和宝马一样,一眼望去似乎没有变化,但暗地里宝马全系i系列新能源产品首次上墙,预示着宝马在成都,以“超越电动”的Slogan,对“全面电动”的奔驰发起最有内涵的挑衅和进攻。
虽然新能源是主旋律,智能化是大趋势,在中国庞大的新能源市场需求和快速成长的新能源领域推动下,已经没有谁可以在中国市场抱以保守的态度,激进而快速,决战下半年,是每家车企都必须采取的打法,车企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去弥补上半年因为疫情而遭受的损失。
所以你会看到,企业的产品的推陈出新也不再固守过去固有的打法和套路,诸多产品加速上马,亮相即预售/上市,用新产品抢占市场关注度,先拿下订单,比任何营销策略都要重要。
不可否认的是,激进的背后,更有关于当前市场局面的冷静和思考,产品策略,定价方式,上市速度,包括消费需求的洞察和满足方面,无不体现车企们更加务实的一面。
混动的春天
混动唱主角在这次成都车展上被体现得淋漓尽致,甚至可以理解为,从本次成都车展后,混动将成为新能源市场中的另一个主旋律,即便是这种技术被诸多人认为是过渡方案。
汽车公司们似乎都约定好了,竞相在成都车展上将混动产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少有十家汽车品牌发布或展出混动产品,而且绝大多数都是主流车企,这一盛况,堪比过去一两年一窝蜂电动化的趋势一样。
从自主的比亚迪、吉利、长城、奇瑞、荣威,到合资的东本、北京奔驰、起亚,一场以自主品牌为主,对抗日系混动和激进的纯电动战役拉开帷幕。
特别是在川渝地区遭受了严峻的限电导致电动车充电难的情况之后,纯电动车使用场景或多或少会被限制,那些在电动与混动之间摇摆的消费者,又多了一个选择混动汽车的理由,推动着混动产品走近更多消费者的身边。
以比亚迪为首的插混阵营,此次成都车展推出了护卫舰07,带来了刚上市的四驱混动版唐DM-p 、腾势D9,推动这家通过插电混动率先布局已经拿下自主品牌第一的车企,在新能源赛道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款定位中高价位的产品,在新能源高端市场热销的背景下,再一次为“混动产品不会被淘汰”、“混动也可以主流”证明。事实上,作为后来居上的比亚迪,其在插混市场的成功探索,加速了行业向混动市场的进军步伐。
吉利虽然这次以上市两款几何汽车新电动车产品为主,搭载鸿蒙智能座舱的G6M6再一次切入到15万元级的消费市场,与燃油车、混动车进行激烈地对抗,但吉利依然将雷神混动技术放在了舞台最耀眼的位置,并带来了博越L雷神Hi·F车型,向凭借混动夺得自主冠军的比亚迪发起挑战。
特别是旗下的高端品牌领克,非常突然地在车展上首发,更是直接上市了领克01 EM-P插混版车型,可见领克已经等不及了,除了借几何汽车发展良好的势头而加快纯电的推进外,混动市场的布局俨然成为吉利汽车的另一个抓手,接下来两个品牌多款混动产品的布局,将推动吉利尝试重新回归冠军之路。
自从H6让位自主SUV冠军于比亚迪之后,长城就意识到混动的步伐应该更快一点到来。就在成都车展前夕,哈弗品牌发布新能源战略,换新品牌以示向新能源转型,聚焦混动(HEV)和插电混动(PHEV)细分市场。并宣布至2025年,哈弗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将提升至80%,并于2030年正式停售燃油车。
此次亮相成都车展的第三代哈弗H6柠檬混动DHT混动版与DHT PHEV插混版正是哈弗向新能源转型的战略车型的标志性产品,毕竟H6是长城汽车的核心战略产品,H6的举动代表着长城朝着混动转型的决心。当然坦克300HEV、坦克500 PHEV的出现,以及“越野+新能源”技术路线和越野超级混动架构的发布,代表着长城在极为有话语权的硬派越野车市场,也在考虑着率先占位混动市场。
当然还有刚在7月份批发销量挤进自主三强的奇瑞,成都车展上也发布了“新能源混动技术品牌i-DP智能混动架构”,将瑞虎7 PLUS PHEV摆在了展台入口的位置;刚上市不久的第三代荣威RX5,同样也将混动产品放在了舞台C位,期待用混动重回自主SUV主流阵营;广汽传祺则是带来了影酷混动版、影豹混动版、新一代M8豪华MPV混动版、全新第二代GS8双擎组成的钜浪混动“四大王牌”参展,以全混动的阵营,讲述着他们对混动市场的看法。
尽管合资品牌在新能源方面的气势不及自主品牌和新势力,但面对最大的中国市场,他们也不得加快新能源产品的上新步伐,而混动在市场的需求下,同样也成为他们布局的重要方向。比如此次东风本田推出了思域e:HEV车型,第一次将混动延伸到A级轿车市场,意味着日系混动在A级车市场的竞争、以及与自主混动的对抗将进一步加剧。
奔驰固然以“全面电动”为战略核心且上市了战略车型EQE,但北京奔驰C350eL的出现,则意味着目前市场对混动产品的重新认知和思考,让奔驰不放过一批燃油车主向插混车转型的想法。
而作为发展陷入困境的韩系车起亚,此次在新产品狮铂拓界上推出了2.0HEV版本车型,期待能用借机混动的风口,通过产品拉升一些品牌形象。甚至包括超豪华车兰博基尼,也提出了在2023年推出首款混合动力量产车型,在2024年实现所有产品线混动化。
混动的故事,远不及一千多字就能说明白,这个市场的热潮伴随着诸多品牌对混动市场的重新审视,以及更多新产品的加入,变得更加纷繁热闹。
从教育中国市场到被中国市场教育
中国汽车起步晚,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外资品牌的跟随者。的确,基础薄弱,没有技术沉淀,市场认可度低,话语权就决定了市场的热度和未来道路的长度,那个时候,外资品牌就是标杆,决定着中国汽车的前进速度、步伐和方向。
大众1.4T+DSG就是黄金动力总成,日系车省油耐用,德系车皮实品质高,他们就是市场和产品的定义者。但如今随着新能源、智能化的发展,市场、产品的话语权,正在逐步被中国品牌和中国市场收回。
是的,在当今这个汽车时代,什么样的产品才是好的汽车产品的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定义这些产品的,不再是顶着外资和全球化经验的合资公司说了算,而是完全掌握在“以用户为中心”理念的“中国式”公司的手中。
悦达起亚总经理柳昌昇在媒体专访上,毫不避讳地指出,中国市场的地位和中国车企的影响力确实在提升,在电气化和智能化方面在全球汽车行业中也非常具有引领性作用。
就像成都车展10号和11号两个新能源馆一样,清一色的自主品牌和新势力们,在智能化和电动化上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代表着未来汽车前进的方向,吸引着不少外资公司高管在这两个展馆驻足停留,而这也仅仅只有中国市场才能看到的盛况。
从奔驰引领的中控双联屏,到以自主为领先的中控大屏和副驾娱乐屏,从华为等互联网公司推出的智能座舱,到将摄像头+激光雷达融合算法升级智能驾驶辅助,未来智能汽车的竞争,势必将以中国品牌为龙头,牵引着全球汽车产业朝着不一样的思路前进。
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被中国品牌教育的新一代年轻人,他们对汽车的看法从过去的动力总成、底盘、操控,变成了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车机系统是否好用,功能和体验是否流畅丰富,智能驾驶的算法算力是否领先,激光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是不是足够多,参数的竞争从3C科技产品延伸到汽车产品,包括在这之上形成的价格体系和品牌认知度,而这也成为未来汽车行业竞争格局重塑的关键。
产品力是一方面,价格的定义则是另一种呈现,就像车展之前标致408以10.57~12.17万元加入到自主轿车市场的竞争中一样,虽然法国人很无奈,但现实不得不让他们做出妥协,百年经典的汽车品牌面对中国市场和产品力PK面前,放下身段才能够得到认可。包括诸多二线合资品牌,比如福特蒙迪欧等,品牌力认知度正在下降,唯有价格下探、配置向上。
也正如奔驰以50万的价格推出EQE,即便是汽车发明者,即便奔驰坐拥着高高在上的品牌形象,但是在智能电动车市场,EQE也不得不承认,他们依然会将蔚来、理想、高合这样成立不到几年的品牌列为竞争对手,甚至还会参考、学习后来居上者的思考和思维,这就是变换的时代啊。
再比如混动市场,“混动只有两种,一种是丰田、一种是其他”这种言论正在逐步破灭,就像上文提到自主全面攻入混动市场之后,日系品牌在混动市场多年来建立的话语权,也正在被更加优秀的插混产品瓦解。
15.99万-18.79万元的思域e:HEV被不少人认为价格偏贵。实际上在日系车的混动价格体系中,混动作为旗舰产品,一定会比同等燃油车的价格贵上3万元左右的价格,这是基于成本、技术和品牌形象决定的,过去丰田、本田在HEV市场中,将混动产品卖出高价值也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直到比亚迪、吉利和五菱们的到来。
比亚迪通过成本优势,将带有更多电池和电量且还可以充电的插混车型,售价拉低到与燃油车仅有1-2万元的价格差距。吉利星越L Hi·F、领克01 EM-F则在HEV产品上,实现了与同款燃油车同价的策略,推动消费者在购车时,自然而然地倾向更加省油的混动,而不用付出更多的购车成本。也正验证了不少消费者质疑的那句话:多的那几万块钱用来加油,还省不出混动低油耗节省下来的那点油钱?
如果说比亚迪、吉利们将混动价格拉低到无限趋近于燃油车价格,重新定义了混动的价格体系,那么缺席了成都车展的上汽通用五菱,却在车展前夕宣布了星辰混动版以9.98万元和10.98万元的价格上市,这是混动产品首次跌破10万元的价格区间,这意味着过去一直被认为是高级技术的混动,将第一次进入到入门级细分市场,渗透到更广阔的市场消费领域。
伴随着诸多中国品牌的努力,“将混动价格打下来”,将智能化向中国车企看齐,夺得更多市场话语权,甚至推动中国汽车在全球实现引领发展这一天即将到来,这就是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