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文

岳阳楼的来历是什么?有多长的历史?

时间:2022-04-28 05:27:44 热文 我要投稿

三国纷争的公元210年,东吴大将周瑜病死在巴丘。死前遗书孙权说:“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于是孙权就任命鲁肃为奋武校慰,令他赶至巴丘、江陵,接掌水军。

戏曲和小说中的鲁肃是一个憨厚的长者,实际上,真实的鲁肃却是“少有壮节,好为奇计”“有过人之才”的将军。鲁肃接掌水军之时正是孙权、刘备激烈争夺荆州之日,巴丘正当江湖汇口,四通八达,为古来水陆争战之地,尤利于水战,成为一个重要的水军据点,可见鲁肃肩上的担子之重。所以,为了防御关羽,也为了防备曹操的南下,公元215年鲁肃选择了洞庭入长江的咽喉之地构筑了险固的巴丘城,同时在城西依山临水、地势高敞之处,建起了训练和检阅水军的阅军楼。这就是岳阳楼的前身。

以后这古楼多次在阅军楼的基础上修圮,先后被称作“巴陵城楼”(因为它筑在巴陵城门之上)、“洞庭连天楼”,只不过那时仍是阅军楼的规模而已。直到唐朝的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时,才把阅军楼扩建为一座庄严壮丽的楼阁,初步奠定了岳阳楼的规模。不过,那时因为这座楼在郡署的南边,所以只得了“南楼”的名字。“岳阳楼”名字的出现还是在唐肃宗中期(公元756-762年),大诗人贾至被贬到岳州时写的《岳阳楼重晏王八员外贬长沙》的诗里。

从阅军楼到岳阳楼,就当时的生产水平和岳阳地理基础而言,都不是易事。据说当时修这样一座楼,非一般能工巧匠所能为,连木匠师傅的祖师爷---鲁班仙师也亲自下凡帮忙了呢!

说是唐玄宗的时候,岳州来了一个姓张的太守。他上任的第二天,就带着书僮到巴陵老城去转了一圈。当他走到三国鲁肃的阅军楼时,不禁被那里的山光水色迷住了:只见洞庭湖浪涛连天,君山在波中时隐时现。巴陵山郁郁苍苍临水矗立,只可惜,这座阅军楼在这广阔宆宇间太简陋了。于是他心里就萌生了在此修一座庄严、漂亮楼阁的打算。

到底把楼阁修成什么样子呢?太守心里没有一点底。忽然他心里一亮:既然没有前人的样子,那么不如干脆出榜招贤。谁能修好这座楼,重重有赏。不过,要是修不好,不仅工料全赔,还要受罚。

这样的榜文,条件实在有点苛刻,所以榜贴出去以后,看的人挤黑了街,可是没有一个人敢揭榜。到第三天头上,来了一个年轻的后生把榜揭了。

太守一看此人,年不过二十七、八,背着一套木匠家什,实在不像有什么绝技在身。就问:“年轻人,你能够接这么大的活计吗?”年轻人说:“世间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了心,功到自然成。只要大人给我时间准备,到时候保证大人满意。”

“你要多少时间准备?”

“半年访遍江南名楼,一年完工。”

“好,我就等你一年。”太守答应了。

小木匠带着家具边做工边考察江南各大名楼。一直没想出一个比较满意的样式。半年快过去了,这一天他听说几十里外有座楼十分奇特,就背上家什去看。走着走着,前面有条大河拦住了去路,河上白浪滔滔,雾气袅袅,他沿河上上下下找了一个时辰,也没找到桥,眼看天要黑了,今天过不去就又要耽误一天,小木匠把心一横下了水,朝对面游去。江面太宽了,天气又冷,小木匠游着游着终于支持不住了,一个劲地往下沉。正在这个时候,浪花里来了一只小船,一个老艄公把他救了上来。

“孩子,你到什么地方去呀?怎么急得连命都不要了?”艄公问。

小木匠把如何揭榜,如何考察江南名楼,如今期限已到,仍然没有满意的结果,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遍。老人听了,翘起大拇指连连夸他:“好!后生子有志气!”说完,弯腰从船舱里拿出一只鸟笼子对他说:“我把这只鸟笼子送给你,看看有没有用。”

小木匠一看,呀!这只鸟笼子好精致,上下三层,浑然一体,窗棂隔扇,玲珑剔透,式样特别美观。这不正是心里想的那楼样子吗?只是他看了半天也看不出这个鸟笼是怎么做出来的。于是他抬头问:“请问老人家,能不能把他拆散,告诉晚辈做一遍呢?”

老人笑眯眯地回答:“世间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了心,功到自然成。”

小木匠回到家里,把鸟笼摆在桌上看了三天三夜,还是没看出门道来。眼看各地工匠已云集巴陵,工程马上开始,可是自己还没拿出式样来,气得他直骂自己:“人家能做出这么精致的东西,我却连解都解不开,这十七、八年的木匠手艺不是冤枉学了吗!”说着,他气得一拳头往桌上捶去,打得鸟笼子一下跳起一尺多高,掉在地上摔得散散的。小木匠一下子呆了,盯着那散了一地的木棍子,眼泪涮涮地往下流。哭着哭着,他又哈哈大笑起来。原来,他发现每一根木棍子头上,都做着小小的记号,按照这些记号一一拼起来, 一个精致的鸟笼子又还原了。

修楼工程开始了。工地上人来人往,热热闹闹,小木匠当了掌墨师,忙得不得了。正在这时来了一个七老八十的老木匠,背着一套缺牙破口的工具,找掌墨师傅要事做。小木匠抬头一看,觉得此人有点面熟,可一时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就吩咐徒弟说:“你去招呼这位老师傅,随便给他点事做吧!”老木匠说:“掌墨师傅,我可不是混饭吃的,要是看得起,就交一筒大料给我,说不定我能帮你个大忙呢!”

小木匠心想:老师傅这么大年纪,难得有这番心意,也莫莫负了他一片好心。好在工地上这么多人,也不多了他一个。于是就说:“既然如此,你就到河坡下自己选一根料,想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吧!”

老木匠到了河坡下,选了一根又直又大的树,然后就从早到晚守着它砍呀,刨呀,谁也不知他要做什么。有人忍不住问他,他说:“莫问,到时候要派大用场的。”就这样过了三三见九天,老木匠终于停了下来。别人以为他要走了,谁知他又拿出墨斗弹起线来。弹一条线,他就坐下来想一会。弹一条,又想一会。就这样左一条,右一条,横一条,竖一条,老是弹来弹去。学徒伢子跑过来问他,老木匠还是那句话:“莫问,到时候要派大用场的。”就这样,他又弹了三三见九天的墨。到了第十天一大早,老木匠把学徒伢子喊过去,拿出一根小尺,对他说:“我要走了,麻烦你十多天,没别的送你,就把这根小尺留给你作纪念吧!”说完话,自顾自地扬长而去了。

这天,工程到了最后一个阶段。四梁八柱件件齐备了。就是托起房顶的“如意斗拱”左拼右拼总也合不拢。一龙堵住千江水,工程只好停了下来。太守一天来催三次,急得小木匠象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这时候,那个学徒伢子突然想起了那个来历不明的老木匠留下来的那筒料,急忙说:“老师傅留下了一筒料,说是要派大用场的,不知道能不能做斗拱?”

小木匠听了,先是一喜,可是一看到那些乱七八糟的墨线又是一气:“这是什么如意斗拱呀!”说着,对准那木料就是一斧头。谁知斧头刚一碰到木料,那根树哗哗地就散开了,撒了一地如意斗拱!用它拼到楼顶上去,刚刚合适!

小木匠连忙问学徒伢子:“老师傅人呢?”

学徒伢子说:“早就走了。”

小木匠问:“走时说了什么?”

学徒伢子:“什么也没说。只送给我一把小尺子。”

小木匠接过小尺一看,只见一面的头上写着一个“鲁”字,一面写着一个“班”字。这时,他才想起,这个老木匠就是送给他鸟笼子的老艄公,难怪看着那么面熟呢!

在岳阳这个故事,经过人们口头流传,已经演绎出许多“版本”,尽管它“传”得有点“神”,但多少也反映了岳阳楼的珍贵和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