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文

医道同源,医道通仙道,道家养生的七个要义!

时间:2022-04-21 17:51:07 热文 我要投稿

医道同源,医道通仙道,道家养生的七个要义!

道家养生要义之一,“道”的含义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大义是说:道,可以说,可以名,但义不是我们所说的一般有名有象事物。大道产生于天地之先,是开辟天地之始;大道产生于万物之前,是生育万物之母。所以这个“道”,难以彻底讲述出来。同时也说明,“道”不是口头上的空谈,而是实际的存在。

老子在《道德经》中义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日大。”

此即老子所说“大道”之出处,这个大道是“先天地生”,故为先天之道,这是老子之道;这个“道”与《周易》之“道”不同,《周易》云:“一阴一阳谓之道。”一阴一阳,乃在先天大道之后出现,故其“道”乃为后天之道。道家修炼学所讲的,就是以后天之道为本,修证老子所云的先天“大道”。

道家以“道”为最高信仰,以长生久视、得道成真为最高追求。其他宗教均讲“道”,如佛教亦讲“菩提之道”、“成道”等,天主教和基督教亦讲“修道”、“道成肉身”等.伊斯兰教有“常道”、“中道”、“至道”等教义。不睢宗教,中国文化的各个不同方面,均有“道”的涵义存在,再如毛泽东说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间正道是沧桑”等。

以上这些有关“道”的说法,可能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但是,广而言之,天下的“道”只有一个,所以老子说“独立而不改。”俗语云:“条条大路通北京。”即是说“道无不在”,无所不通。

经商有“生财之道”,企业有“经营之道”。健康有“卫生之道”,生活有“养生之道”,做人有“处世之道”,《庄子》甚至说“盗亦有道”,《阴符经》口:“立天之道,以定人也。”俗话说:“各有各的道。”可见这个“大道”与人生关系之密切。

道家说,人在道中,而不知道之存在,好象鱼在水中,而不知水之存在一样。所以许多人生活之中,到处都有“道”的存在,但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门古以来,得道者昌,失道者亡。凡是历史上一切有作为的人物,也许他不知“道”为何物,或者也许不了解道家,但是他的所作所为,一定符合于大道。

中国是一个“道”的国度,大而言之,即宇宙、天地、万物、人类,何处非道之所在。“大道”之大,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但是无所不在。身为地球人,应当知道、明道、得道、守道。得道不失,乃可长存。

道家养生要义之二,老庄之道

老子的学说,即《道德经》五千余言。《道德经》的出现,标志着道家学派的正式形成。《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术也。”《史记·太史公自序》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可见道家学说,原是一门兼容出世与人世的博大学术。

《道德经》的全部内容,主要是发挥“道”和“德”两个名词的含义,用以论述宇宙本体和人生哲学及修养方法的原理。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德”是“道”的具体表现形式,世界万物皆由“道”和“德”的作用生化而来。因而老子之道,可以广泛运用于天地人生的各个方面,故此《道德经》又被称为“万经之祖”。当今世界上翻译最多的书籍,除了名列首位的《圣经》之外,第二位就是道家的圣典《道德经》,可见道家思想“微妙玄通”,无怪乎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道家的世纪。

《道德经》对外用于治世,就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对内用于修身,就是个人的处世之道。后世之人,各有所取。政治家钻研其中的统治术,修炼家钻研其中的修养法,哲学家将其看作唯物论,文学家将其看作古体诗,清谈家将其看作玄谈,纵横家将其看作权谋。亦有人将其视为兵书,如唐王真撰《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现代人更将其视为经商理略,用于今日商战。

在道家修炼学之中,主要把《道德经》作为修道的一部圣典。自从第一部炼丹经书《周易参同契》问世以来,历代丹经著述,莫不引用老

子之旨以立说,成为老子思想的一大流派。北宋张紫阳《悟真篇》赞之日:“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神仙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肯定了《道德经》在修炼学上的圣典地位。

庄子的学说,基本继承了老子思想。《史记·庄子传》说他:“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道家之言。”又说他作书的目的也是为了“明老子之术”。《庄子》书中所论大道,基本上和老子的思想一脉贯通。例如在《庄子》书中说:“道昭而不道。”这和《老子》书中所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和“道常无名”之旨,理出一致。但是庄子本人更加追求个性的自由和精神的解放,这一点和老子《道德经》中“贵以身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的政治思想,有所区别。

庄子的思想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他充分发挥了老子所讲的“长生久视之道”,把“道”和“仙”二者合为一体,将得道成仙的人称为“真人”,并且描述了真人的种种超凡形象,成为后世修炼家所追求的“仙道合一”的神仙境界。如《庄子·逍遥游篇》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炁,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谷熟。”这是道家文献之中对于神仙的较早描写。此外,《庄子》书中多处提到了道家的修炼功夫,如《大宗师篇》中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书中所谈踵息、心斋、坐忘、听息、守一、缘督、导引等修真方术,为后世道家修炼法之张本。

道家养生要义之三,养生调摄

养生调摄,指道家在日常生活之中所奉行的修身之道,大概包括立身处世、四时调摄、茶汤饮食、房事宜忌、情志调节等内容。

在南齐陶弘景所撰《养性延命录·御女损益篇第六》中,论及房事宜忌说:“道以精为宝,施之则生人,留之则生身。生身则求度在仙位,生人则功遂而身退。功遂而身退则陷欲以为剧,何况妄施而废弃损不觉多,故疲劳而命坠。天地有阴阳,阴阳人所贵,贵之合于道,但当慎无费。彭祖日: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千裹,不如独卧。色使目盲,声使耳聋,味使口爽。苟能节宣其道,适抑扬其通塞者,可以增寿。一日之忌,暮食无饱;一月之忌,暮饮无醉;一岁之忌,暮须远内,养之不复。终身之忌,暮须护炁。采女问彭祖日:人年六十,当闭精守一,为可尔否彭祖日:不然!男不欲无女,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若念真正无可思而大佳,然而万无一焉。有强欲闭之,难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浊,以致鬼交之病。又欲令炁未感动阳道垂弱欲以御女者,先摇动令其强起,但徐徐接之,令得阴炁,阴炁推之,须臾自强。强而用之,务令迟速。精动而止,闭精缓息,瞑目偃卧,导引身体。”告诫人们在房事之中,注意保护自己的健康。

如丘处机所撰《颐身集·摄生消息论》中《春季摄生消息》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养炁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肝木味酸,木能胜土,土属脾主甘。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肝,以养脾炁。……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用摅滞怀,以畅生炁。不可兀坐,以生抑郁。饭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难以消化。老人切不可以饥腹多食,以快一时之口,致生不测。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炁弱骨疏,风冷易伤腠里,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可见其对于季节调摄的讲究,已经非常细致。

丘处机在书中还有四句重要的道家养生口诀,读者可以记取,其诀为:“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加减逐时衣,少吃申(即午后三至五点钟)后饭。”

明代百岁道人冷谦起敬在《修龄要旨·起居调摄》中讲述养生之道说:“平明睡觉先醒心后醒眼(笔者按:此处所云“先醒心后醒眼”之顺序,与陈抟祖师《睡答》中所传“先醒目后醒心”相左,各存其说可也),两手搓热熨眼数十遍。以睛左旋右转各九遍,闭住少顷,忽大睁开,却除风火。披衣起坐,叩齿集神,次鸣天鼓。依呵、呼、咽、吹、嘘、嘻六字诀,吐浊吸清,按五行相生顺序而行一周,散夜来蕴积邪气。随便导引,或进功夫。徐徐栉沐,饮食调和。面宜多搓,发宜多梳,目宜常运,耳宜常凝,齿宜常叩,口宜常闭,津宜常咽,气宜常提,心宜常静,神宜常存,背宜常暖,腹宜常摩,胸宜常护,囊宜常裹,言语宜常简默,皮肤宜常干沐。食饱徐行,摩脐擦背,使食下舒,方可就坐。饱食发痔,食后曲身而坐,必病中满。怒后勿食,食后勿怒。身体常欲小劳,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运动故也。勿得久劳,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卧伤炁,久视伤神,久听伤精。忍小便膝冷成淋,忍大便乃成气滞。著湿衣汗衣,令人生疮。夜膳勿饱,饮酒勿醉,醉后勿饮冷,饱余勿便卧。头勿向北卧,头边勿安火炉。切忌子后行房,阳方生而顿灭之,一度伤于百度。大怒交合,成痈疽,疲劳入房,虚损少子。触犯阴阳禁忌,不惟父母受伤,生子亦不仁不孝。临睡时调息咽津,叩齿鸣天鼓,先睡眼后睡心。侧曲而卧,脚直而伸。昼夜起卧,乐在其中矣。”

道家在养生调摄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歌诀,早已和中华民俗文化融合在一起,千年流传,广为人知。如“口开神炁散,舌动是非生。”“祸从口出,病从口入。”“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若要不老,还精补脑。”“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见可欲,使心不乱。”“静处养炁,闹处炼神。”“生于何处,死于何处。”“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等等。

道家养生要义之四,养心之道

养心,乃道家养生之旨。《悟真篇》著者,道教南宗第一祖悟真紫阳真人日:“人者,道之枢也”。道孝道祖老子日“致虚极,守静笃”功夫,皆为养心之道之格言。玄中子言: 养生之旨,以养心为本。乃:

偏颇之心,养之使其正。

邪恶之心,养之使其善。

浮动之心,养之使其静。

虚伪之心,养之使其真。

贪婪之心,养之使其公。

奸诈之心,养之使其良。

善养生者,修养人之公正、善良、真实、安静,心必泰然,行必光明。庄子日:“用心若镜,应物不伤”。心正则心明,心明则心安,心安则益寿。养生之道,求乎增寿延年,此可谓达。

道家养生要义之五,养性之道

道家养生之法,其本在于养性。道教南北二宗之祖吕洞宾日:“练命必先炼性,练精、练气、练神,均以此为枢机”。所以,道家的养性之要,就在于“清静无为”。因而,“性命双修”,乃以养性为首要。养性,乃求之于静与定。道教道祖老子,乃以养性而得寿。《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日:“老子百有余岁,或日二百余岁以其修道得寿也”。可见,养生之道,首在养性,《周易参同契》云:“将欲养性延命却期”。所以养性与养生,益养与延命,乃相依相成。玄中子言:

养生之本,以养性为首。乃:

节房事而养性,养之在精。

忍怒怨而养性,养之在气。

顺百事而养性,养之在神。

绝忧虑而养性,养之在心。

劳筋骨而养性,养之在形。

修品德而养性,养之在命。

善养生者,修养人之精、气、神、心、形、命,其心必其安,身必健,养性而至“清静无为”之境,寿可增矣。

道家养生要义之六,养神之道

养神,为道家养生之要。《黄帝内经》云:“太上养神,其次养形。”道家养神之功夫,基于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基础之上。《生神经》云:“身心并一,则为真神”。所以,养神先要养心,使身心合一,形神相依,而致心神相交,此乃道家养生之法的至高境界。

生命之贵在于神,神兴生命的活力则旺;神衰生命的活力则弱;神健生命的能力则强;神失生命的能力则败。所以,养生所贵者在乎养神。玄中子言:

养生之要养神为贵。乃:

保全精力,养神之本。

和顺气息,养神之基。

修养性情,养神之源。

端正心地,养神之根。

节制七情,养神之道。

强健体魄,养神之法。

玄中子言:道家养生之道,求之于“清静无为”。乃清其心,寡其欲,静其神,安其形,固其精,养其气。善于养神,应习气凝神,若养之有素,心神凝一,养生增寿之益,必然孕育其中。

道家养生延寿之法,在于修行“致虚极,守静笃”,“清静无为”之道,而达到此一境界,心与性,心与神,神与精气,神与身形,则须务实于修身心而养性,习练于精气神而合一。互为其根,互为其养,方生成于养生之道。

道家养生要义之七,中医针药

自古以来,医道两家密不可分,故有“医道同源”、“医道通仙道”之说。

道家认为:“未学道,先学医”,意思是说,想要学习修道,首先必须以医学作为基础。因为从事丹法修炼,应当明白人体内部的经脉穴窍、气血运行、脏腑生理、阴阳生克等等,才不致于盲修瞎炼。学医对于修道人来讲,至少有以下七大利益:

1.未曾学道,先须学医。这一点前面讲了。

2.擅医可以救死扶伤,是积功培德的一大途径。

3.学医能够谋生,以解决修道的生活问题。

4.行医可以积财,以解决修道四要素之中“财”的问题,所谓“无财不养道”。

5.自身功修不当或有痼疾,妨碍炼养。懂得医药就可以自行调治,经云“法药相助”是也。

6.习学医术,纵使修道不成,亦不致迁延岁月,蹉跎今生。尚可行医培德,益人利己,以待来世。

7.医学是弘道的方便法门,可以获得群众的支持。所谓“道不离俗”。

自古以来,道家历史上出现的不少高真,都是大名医。如东晋时期的抱朴子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孙思邈、南宋的马丹阳、明代的张景岳、明末清初的付清主等等。由于道家历来对于中医学的重视,《道藏》里面搜集了一些古代中医典籍,弥足珍贵。

中医所用的药物,除了治病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保命延龄。延龄药物的研治,来源于古代方士的“服食”。服食,又称“服饵”,即通过服食药物,安神益炁,坚固形体,以保障自身的功修。后来的道家人士保留了这一传统,坚持对于服食药饵进行研究,在此方面创造了有益的成果。这一课题,对于当今社会的群众健康,仍有相当作用。

中医的针灸,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俗话说:“一针二拿三吃药”,针灸疗法十分简便易行,疗效迅速,治病如同立竿见影,所谓:“一根银针治百病”,特别对于修炼人来讲,较为实用。道教七真祖师之中的马丹阳,即擅长针灸,现在留传的“马丹阳十二针”,就很有名。这是非常行之有效的针法,虽然取穴只有十几个,但是以少胜多,可以治疗全身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