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默认采用平水韵,词默认采用词林正韵,曲默认采用中原音韵,当然现在诗词曲的创作者如果嫌麻烦,都可以使用中华新韵或中华通韵,只需标明即可。
元曲不是不能用入声字,而是中原音韵没有入声。所有入声字都派入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四声中去了(入派四声)。所以元曲中入声字的平仄判断,不能机械地按平水韵来认定入声字为仄声,而是要根据《中原音韵》韵表来确定其平仄。
曲韵和词韵不同,也和诗韵有别。词韵大致依照诗韵,而曲韵则另有韵部。我们通常所说的散曲用韵,也就是曲韵。
元代文人周德清根据当时的北曲编制了一部《中原音韵》,其内容基本上反映了当时北方的实际语音系统。
《中原音韵》把“平水韵”的一百零六个韵部作了适当调整,归并为十九个韵部,它们是:1、东冬 2、江阳 3、支思 4、齐微 5、鱼模 6、皆来 7、真文 8、寒山 9、桓欢 10、先天 11、萧豪 12、歌戈 13、家麻 14、车遮 15、庚青 16、尤侯 17、侵寻 18、监咸 19、廉纤
曲的用韵和词的用韵有所不同。曲用韵较密,几乎是句句用韵,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平韵、仄韵可以互押。因为北曲没有入声,原来的入声字已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因此,曲韵的平、仄互押实际上是平、上、去三声通押。如: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里,鸦、家、马、下、涯押韵(属中原音韵十三部“家麻韵部”)。其中“鸦、家、涯”是平声字,“马”是上声字,“下”是去声字。
这种平、仄通押的情况,在词中是颇为罕见的(个别情况除外),在近体律诗中是不允许的;而在曲中却是普遍的现象。不过,这种平韵仄韵通押并不是可以随意安排的,而必须按照曲律的规定:哪句该用平韵,哪句该用仄韵,甚至哪句该用上声韵,哪句该用去声韵,都得受曲律的约束,不能错乱。
总的来说,曲的用韵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曲韵以平、仄通押为常规,平仄不通押的反而颇为罕见。
第二,不论小令还是套数,都是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即使是篇幅较长的杂剧,一折也只能押一个韵部的字。
第三,近体诗和词都避忌重韵,而曲则不避重韵。
第四,曲韵允许“赘韵”。所谓“赘韵”,指的是本来不必用韵的地方也用了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