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文

真正优秀的人,都懂得“知识复利”

时间:2022-04-19 00:21:27 热文 我要投稿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下,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出现焦虑。

为什么优秀的人可以游刃有余地纵横于不同的领域,而我使劲浑身解数还是看着阶层的玻璃天花板无法突破? 为什么有人可以过着五光十色的绚丽生活,而我只能困居一隅? 为什么有人可以一夜成名、一夜暴富,而我一直很努力,却总是看不到希望?

上面这些问题,困扰着很多不甘平庸、渴望成功却又找不到人生突破口的人。

于是,下定决心改变的你天天知识付费、参加培训、混迹社群,非常努力地去读书、学习,可是还是很焦虑,脑子里是一团杂乱的信息堆积,生活和工作并没有什么改变。

如果不是勤奋和努力的差别,到底是什么制约了我们的成长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绝大多数人只知道一味地盲目努力,却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我们努力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日常的努力学习一直处于碎片化的状态,没有将学到的知识都及时连接起来,因此并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对成长的特点规律也缺乏整体性认知,所以才始终处于低水平勤奋的状态。

因此,要想摆脱这种低水平勤奋的状态,实现个人的快速成长,首先要做的就是让知识实现“复利增长”,将知识效用应用到最大化,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带来质的飞跃与成功。

01 管理你的知识,产生复利效应

经济学家用一个公式表达复利效应:(1+r)ⁿ。R代表你正在做的事,N代表时间。

比如,你每天坚持看半个小时书,可能一时半会看不出什么差别,但是几十年之后,读书所带来的益处就会在你身上所体现。

再比如,你每天坚持运动健身,也许一天两天,你的身体并没有变得多么强壮,但是三四十年之后,因为运动的原因你会发现自己要比同龄人年轻和健康。

只要r为正,即你在做正确的事,时间就会为你带来奇迹。

爱因斯坦曾说过:“复利是世界的第八大奇迹,其威力比原子弹更大!”

“知识复利”同样如此,持续不断地学习,哪怕是小规模地进步,只要长时间地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实现知识增值。

德国作家申克阿伦斯在其著作《卡片笔记写作法》一书中就以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理论学家卢曼教授为例,详细地介绍了卢曼从阅读到记笔记再到写作的整个工作流程以及如何利用“知识复利”的秘诀建立个人的知识体系。

卢曼被誉为“当代黑格尔”,是马克思和韦伯之后,百年一遇的具备天才卓识的大师。他的写作方式别具一格,37岁才投身学术界,并只用了一年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卢曼教师生前发表了58本著作及数百篇文章,许多都成为各领域的经典之作。

这不仅仅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写作和记笔记的书,而是一本告诉我们如何从思考到整理,最后形成个人知识结构过程的书。

作者在书中详细公开了卢曼教授成就背后的秘密——卡片笔记写作法,深入解读了如何通过一张小小的卡片,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搭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宝库。

卢曼认为:知识不是孤立的,只有让知识彼此之间连接起来,按着“复利”的速度快速迭代,单一的知识才能自然生长为有价值的信息。

卢曼教授在使用卡片盒学习工作

02 不要制定计划,避免自我消耗

为了达成目标,我们总会制定一些计划来督促自己。

比如,想要减肥成功,就计划每周至少运动3次;期望通过考试,就计划每天看xx页教材;希望年底存够10万,就要给自己每天的花费进行计划限额……

市面上有关“如何制定计划”“如何时间管理”的课件和书籍层出不穷,从日计划、月计划到年计划,再从番茄工作法到时间四象限,似乎我们只有掌握了这些制定计划和时间管理的方法,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从此走上人生的巅峰。

卢曼认为:对于学习、研究和思考这类开放性的过程,制定计划反而是给自己强加条条框框,进度变得按部就班。

而且,人们总是倾向于对达成目标的时间、成本和努力做出高于实际的乐观估计,一旦发现自己的计划和实际进度不相匹配,就会产生焦虑的心态。

此时,再想追赶计划进度,就得用意志力来逼迫自己,反而容易导致自己陷入意志消沉的状态,更严重地,对自己制定的目标计划产生厌倦,得不偿失。

美国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在一项心理实验中发现: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生理资源,每一次我们成功地抵制诱惑,意志力都会受到损耗,意志力就像肌肉一样,使用过度会感到疲劳。

为了避免意志力的自我损耗,卢曼发明了“卡片盒系统”,把日常积累的信息记录在卡片上,这些笔记因为各自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不需要分门别类,让它们思想交融而产生洞见。

卢曼教授的卡片盒

这是一种有价值、有趣地主动学习的过程,不因为依赖意志力而产生懈怠,反而能够洞见和激发新的思想。

通过使用“卡片盒”,我们可以不定期地提取先前的想法和经验,并将它们与其他信息关联起来,实现知识积累。

03 打破结构,在大脑之外思考

美国电影《土拨鼠之日》中,天气预报员菲尔发现自己被困在了2月2日这一天,不断地循环。每天早上醒来,一切都会重复来过。

听到同样的广播,遇到同样的人和事,还有同样的工作安排,无论菲尔怎么改变,都无法跳出这个怪圈。

现实中虽然不会有如此荒诞的事,但是很多人却同样过着重复的生活,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和思维,每天重复做着同样的事。

《土拨鼠之日》剧照

这些人内心往往是一个矛盾体,一面厌倦着这种重复,渴望改变和成长,另一方面却又对改变充满抗拒,只要遇到挑战,便立即逃回自己的舒适区。

简单来说,大多数人的头脑里,知识就像砖块,知识体系就是由一块一块砖块垒起来的墙。

知识体系的砖墙隐喻,其实就代表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它就像一个稳固的框架,当根基稳固、四梁八柱搭起来之后,剩下的就是不断地往里面添加新的东西的了。

然而大部分人因为受困于“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影响,只倾向于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做事,而不敢于挑战舒适区之外的事物,如果一味地逃避、重复,那么我们的思维就会固化,不会使接触到的知识实现增值,从而实现自我成长。

《卡片笔记写作法》告诉我们:要勇敢地接入新的知识网络,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充分激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让自己成为信息化知识网络的一部分,让知识时刻处于流动之中、增长之中。

一旦我们不再聚焦于局部、细节,而是敢于打破结构,在大脑之外思考,这时我们的知识网络就会发生协同效应,涌现新的知识,产生真正具有独创性的观点。

让知识不再是孤岛,使其彼此连接起来,开始产生1+1>2的效果,这就是知识体系给我们带来的知识复利。

我是阿元,一个野蛮生长的书影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