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文

我在海螺沟拍下过去和现在:小孩帐篷里写作业青壮年搬物资

时间:2022-09-13 20:09:17 热文 我要投稿

也许有一天, 我会再回到海螺沟

因为我很想看到它重建后的样子

9月5日12点52分,躺在床上午休的唐莎,突然被一阵剧烈的晃动惊醒。慌乱中她只穿着睡衣,赤脚跑出了房间。事后回忆起来,她说:“我感觉自己捡回了一条命。”

当日四川甘孜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截至9月10日,地震已造成88人遇难。

唐莎工作的民宿,位于海螺沟景区内的磨西古镇,也是这次地震的震中地带。相对周边其他村镇,磨西镇的灾情不算严重。但她依然经历了与“死神”赛跑的生死瞬间。

就在地震前两小时,她刚拍了一张雪山的照片。

一束微光穿过雪山,像是一道横亘天边的裂缝,时间仿佛在那一刻停止流动,把海螺沟割裂为前后两个世界。

此刻的她,还在为救援人员、周边居民提供后勤服务。忙到深夜一点半,才有空拿起手机回复未读消息,回顾自己震后72小时的经历。

以下是她的自述。

01

地震来了

我赤脚跑出民宿

我是四川遂宁人,读书、工作都在成都。2020年疫情爆发,我辞职去了新疆旅游,在那待了大半年后离开。

去年10月底我到了海螺沟,在民宿里工作。来这里的游客以四川本地人为主。但最近成都疫情,镇上的客栈多数都暂停营业。

地震发生的那天早上,我和平常一样在小镇里走走拍拍。以往九月份是不会下雪的,但今年这场雪来得突然。前一晚下过雪的山,被早上的阳光笼罩,勾勒得雪线清晰可见。

两小时后,地震来袭。

当时我躺在宿舍床上,突然间看到天花板上的吊灯摇摇欲坠,床也开始晃动,强度越来越大,那种感觉像整个人失去重心。

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就听到我的同事在外面喊:“地震啦!快跑出去!”

我慌忙跑出房间。

一到室外,看见屋顶的瓦片都掉了下来,碎了一地。我低头才发现自己穿着睡衣,忘了穿拖鞋,只能赤脚站在原地。同事小张想也没想地跑过来,二话不说抱起我躲到安全的空地上。

大概过了半小时左右,我们被集体通知前往贡噶广场。

那里是这次地震的临时安置点。到的时候,已经有镇上的志愿者在搭建帐篷。临时医疗救助处都是等待包扎的伤员。

还有人,因为突然的信号中断,四处徘徊走动。

常来民宿换布草的老王,一看见我们就来问:“手机还能打电话吗?我这消息发不出去,都是红色感叹号。”

这时我才从强烈的震感中缓过来。

听到隔壁民宿的老板说整个磨西镇都已经停水、停电了。看着手机屏上的信号格消失,以及仅剩的59%电量,我也焦虑了起来,不敢瞎玩。

我有个同事,他家人住在山顶的村庄。

因为家里电话一直打不通,他逢人便问:“你家有住在上海子村的吗?现在能联系到他们吗?”他把身边人都问了个遍,试图得到一点消息。

但那时候,大家都处于音讯全无的状态。

一下午,空中陆续飞来无人机、直升机,来了一批又一批的人员。

五点钟左右,先是电信网络恢复。隔了两个小时,移动、联通才陆续能正常使用。用电信卡的人相对少。前两个小时里,不少人轮流借用手机,只为了给家里人报一声平安。

到了晚上九点,广场上的电力系统修复。有几个固定的临时充电桩,每一处都排了很长的队伍。我才意识到平时触手可得的水、电资源有多稀贵。

恢复通信后,我第一时间开机,目睹手机上跳出几十条微信消息、未接来电。为了节省电量,我只给父母和几位朋友回了电话,发了一条报平安的朋友圈。

我没去用充电桩,我想会有比我更需要它的人。

02

地震第二天

大家一起煮了锅白粥

广场上临时安置的帐篷位十分有限。

当天晚上,我们还是回到民宿休息。客栈损毁不严重,除了室外掉落的屋瓦碎片,里面还是好好的。还有一些回不了家的村民,选择睡在自家车里。

但由于频繁发生的余震,根本没办法安心睡觉。

好几次,房屋一开始摇晃,我和同屋的女生就往外跑,但没过一会儿,震动停止,恢复正常。我们只好又回到了房间里。

住在贡嘎广场上的人也不好过。这里原本是镇上最大的活动场地,晚上常有跳广场舞的中老年人。

现在空地上都是成排的帐篷,十来个人挤在一个帐篷里。

加上磨西镇早晚温差大,只有十来度左右。头天晚上安扎在帐篷里的人,不少都冷得睡不着觉。

第二天早上,广场的空地处架起了一口大锅。附近村民这家烧点柴、搭把手,那家寻瓶水、找把米,烧了锅热乎乎的白粥。那是我震后的第一顿早饭。

而后的两天里,一直有余震。

一次我在院子里清扫落叶,一感受到震动就扔下扫把,往大门口跑去。同事邱姐正在厨房炒菜,拿着锅铲跑了出来。

看到她这副模样,我们都忍不住苦笑。

挺过了头两天,镇上的人也逐渐适应起震后的生活。

刚开学的小孩在帐篷里写起了作业,热心的阿姨们一起煮“大锅饭”,青壮年则都干起了搬运物资等体力活。

虽然暂时不愁食物、水等基本物资,但接连不断的余震让人无法安心。手机电量有余的人,都在打电话了解外面的情况,或是跟家人发消息报平安。

在反反复复的震感中,我像生活在一个平行世界里。左边的我在正常生活,打扫民宿、收拾院落。右边的我始终提高警惕,随时准备逃生。

最可怕的不是断网、断电、断水,而是对生命未知的恐惧。

03

我想再回来

看重建后的磨西

9月7日傍晚,民宿里的水电恢复。客栈开始对外提供免费茶水和淋浴房,让路过的消防人员有一处停下休息的地方。

进来的人,大多是年轻的救援人员。他们通常话也不多,带着一身沉重的疲累感。在走进客栈后,他们会很自然地摘下安全帽,脱掉橙色外套,逐渐放松了下来。但动作依然很迅速,不会耽搁太久。

为了节约时间,他们有时会两个人一起洗澡。前后不到10分钟就离开了,连杯热茶水都来不及喝一口。

我也不好意思过多打扰,只把感谢藏在无声的行动中。

除了我们,镇上的一些商家也在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有一家我之前常去的面馆,店里阿姨也在摊位上摆出“免费供面条”的招牌。有救援人员吃完后坚持要付钱,阿姨不肯收,只说:“谢谢你们来帮忙。”

这座正在承受痛苦的小镇,却始终保留浓浓的人情味。

距磨西镇20分钟车程的共和村,是个泡天然温泉的好地方。我去过几次,那里的游客、民宿也不少。

但在地震当天,通往村镇的道路被山上滚下的巨石阻断。没有网络,没有水电,路也走不通,这座村庄成了一座“孤岛”。

孤岛外,救援人员用绳索在水上架起“生命通道”,用无人机投送矿泉水、泡面等应急物资。

邻近的青岗坪村,与共和村的直线距离只有2.5公里。那里不算旅游景区,路况不太好,村里面受伤的人更多。

救援人员只能现场伐木,架起一座“独木桥”。脚下是湍急的燕子沟河,用自制的简易担架抬着伤员,走过这条近200米的桥。

从桥梁到救护车的所在地,还需要徒步4公里的路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连夜转移了29名重伤人员,疏散近300名的群众。

救灾工作还在继续,我不知道会持续多久。

如果没有地震,我会一直留在这里。我见过这座古镇的春夏秋冬,和它共同度过昔日的繁华,也经历了今天的地动山摇。一些损毁的建筑、房屋终会修复,我对小镇的记忆也会慢慢缝补。

我没想到的是,因为热爱摄影,让我在不经意间记录下这座小镇的过去和现在。每张照片里的静态景物,都在无声述说着它的故事。

我想等情况稳定后再离开,下一站可能会去大理。先找一间民宿当义工,再做接下来的打算。那是另一座我很喜欢的城市,我还可以继续用摄影记录生活。

也许有一天,我会重新回到海螺沟。

因为我很想看到它重建之后的模样。

文、编辑/Erika57图片来自受访者唐莎,经授权发布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