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文

影视剧里的穷人越来越坏,好吃懒做、脸皮厚,《幸福》更是典型

时间:2022-07-21 12:12:57 热文 我要投稿

不知从何时起,影视剧里的“穷人”成了摆在大众心中的一道坎,随便打开一部剧,里面的穷人要么是住着宽敞的大房子、穿着精致的“伪穷人”。

比如嘴里穷得只能吃速食的女主,常常吃三四十一碗的自嗨锅,住着装修复古的大房子。

或者是在失业边缘挣扎,快要租不起房子的小律师,嘴里口口声声说着自己没钱,就差把穷刻脑门上了。

结果镜头一转,住着有大露台的独栋,泡着浴缸,浴室快赶上真实普通人房子那么大,和穷扯不上半毛钱关系。

要么就是被刻板的印象裹挟,被塑造成了贪小便宜、好吃懒做、精明刻薄的“穷人”,可以说这些负面的词语几乎成了形容他们的“代名词”。

就比如最近热播的《幸福到万家》里的“王庆来”就是这样一个让人牙痒痒的角色,他目光短浅,时时刻刻在拖妻子“何幸福”的后腿,阻止妻子追求更好的人生,还给弟弟王庆志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在整个剧里,他就是那种不停地在“闯祸”的人。

还有女主的妹妹“何幸运”,在婚闹之后,她的生活和心灵都遭遇很大的摧毁,好不容易生活开始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官司也快要尘埃落定的时候,何幸运却突然“反水”。

给出的理由居然是“我知道韩律师是在出卖我,我也知道他是在拿我做交易,可是他现在开出的条件,我觉得我可以接受了。我宁愿做交易,我也不愿意接受别人对我的施舍。”

这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心态也让不少观众对她们怒其不争,甚至觉得“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确实,在这部剧里,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是“穷”伴随着的,然而比物质更穷的是他们心灵的匮乏与贫穷。

他们当然不是个例,随意翻看近些年的国产剧,小8发现,各种剧里的穷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恶”,也忍不住让人怀疑,难道穷人真的就这么“无可救药”、“自甘堕落”、不讨喜吗?

像前些年大火的《欢乐颂》里,樊胜美和曲筱绡就成了一对鲜明的对比,樊胜美原生家庭很差,父母重男轻女,像吸血虫一样攀附着女儿,而樊胜美本人也在很多时刻体现了自己虚荣、拜金的一面,惹得不少观众的不喜。

反观曲筱绡这边,富贵人家出身的她,可以大胆地追求真爱、事业,她可以尽情地看不起虚荣的樊胜美,以“直爽”为利器伤害别人,他的父母也更加开明,甚至连观众都更加喜欢曲筱绡。

这种“穷--富”、“封建--开明”、“目光短浅--目光长远”的拉扯在这部剧里时刻都有所体现,富贵人家出身的安迪、曲筱绡个性也远比穷人出身的樊胜美、邱莹莹更加讨喜,这两类人群也被简单粗暴地定义了好与坏。

当然,除了樊胜美的吸血虫父母,近些年的国产剧里更是涌现了不少奇葩的“穷”父母,他们PUA子女、暴力相向、思想落伍陈旧、没有素质等等,简直成了各种负面词的“集散地”。

像在《生活家》里刘敏涛饰演的穷人,会在请别人吃饭的时候只花50块钱,平日里也显得抠搜,甚至为了节约钱将超市试吃当正餐,试问,现实生活中也几个穷人是这样干的?这对穷人未免污名化了。

还有《安家》里房似锦的妈妈,在全剧中简直就是个大写的“神经病”,重男轻女、愚昧无知、撒泼打滚无所不用其极。

前两年大火的《都挺好》里,一直为儿女闯祸的苏大强也是这样:自私、不爱干净、贪慕虚荣等等,就连他要喝咖啡都成了一个梗,以此表达他的蛮横不讲理。

除了穷父母让人受不了,那些“穷二代”们,身上的“劣根性”同样很重,哪怕凭借自身努力终于和上层阶级够上话了,也要面临“暴雷”的局面。

在《流金岁月》里的蒋南孙的前男友章安仁,是个从小山村里考出来的大学生,哪怕他脱离了原生的环境,但是骨子里的“穷”依旧让他时刻阵痛。

他因此自尊心强、虚伪、为了目的不择手段,这也让不少观众对两人的感情“劝分”,甚至一度感慨门当户对的重要性。

就连近些年偶像剧里的“灰姑娘”角色都快要销声匿迹了,贫穷女+富贵男被看成是“白日做梦”,连小孩走不再相信它的真实性,更遑论本来“灰姑娘”的故事本质上也是为了得到更高阶层的认可。

甚至连古装剧都不能“幸免于难”,在一般的套路中,往往是庶子作妖,嫡子“光辉伟正”,就连在宫斗剧里也是贫穷人家出身的嫔妃心思更歹毒,像 《甄嬛传》里的“安陵容”就是如此,不仅小气,心思深,还不识好歹。

在它的姐妹篇《如懿传》中,也是底层出身的“魏嬿婉”成为头号大反派,别的嫔妃的“恶”是可以被原谅的,带有“大小姐式”耍脾气的恶意,而“魏嬿婉”就是不择手段往上爬、恶得人神共愤的程度。

而这些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大家默认的套路,进一步强化了大众对穷人的恶感。

确实,穷人的生活压力更高,做任何选择的代价也更高,在日常生活中也缺乏获得开阔视野和资源的机会,这可能在性格塑造上会让他们更加谨慎、做某些决定不那么“爽”(恶和具体的人有关,和群体无关)。

因为环境的局限性,他们可能确实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这并不代表将他们以雷同的、单薄刻板的方式刻化是合理的,编剧以上帝视角,将他们的血肉与挣扎剥离,于是大家只看见一个“恶”得很戏剧化、很刻意的穷人形象。

小8很担心的是,在这样的无意识灌输下,年轻的一代会天然地看不起穷人,社会资源的弱势成了“原罪”,这样基数庞大的“穷人”群体,在现实社会中饱受歧视,甚至在舆论场上也没有任何立足之地。

当然,凡事有例外,也许正因为这类对穷人的污名化太过严重,以至于偶尔出现几个正常的穷人都让观众欣喜不已,像《开端》里的大叔,自己穷得生活都快维持不下去了,却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挺身而出。

还有好口碑的《山海情》、《乔家儿女》都生动地刻画出了穷人对生活的挣扎与努力。

往远了说,周星驰电影里的小人物也让人记忆深刻,里面人物的嬉笑怒骂,不经意间就将辛酸道出,就像大家丝毫不会怀疑《长江七号》里带着儿子住着烂尾楼,因为繁忙的体力劳动而对儿子没有耐心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面对这样层出不穷的对穷人的污名化,大学老师毛尖在脱口秀上这样总结过:

本来影视剧是为大众服务的,是要做到取自现实,高于现实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却成了最“不宽容”的地方,永远在向大众强调出身有多重要。

总的来说,造成这样一种局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赢家视角下对社会资源弱势群体的“睥睨”,带了一种高高在上,穷人对生活的挣扎与努力被塑造为单一的贪小便宜、目光短浅。

而后果则是,对生活缺乏体察的年轻一代,在弱势群体上凝视的时间越来越短,对个人的追求也转变为金钱至上。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