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传

北昆名旦魏春荣:酒香也怕巷子深

时间:2022-05-11 11:16:43 热传 我要投稿

昆曲曲调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被称为中国戏曲“活化石”,其发展几经沉浮。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迎来了她新世纪的繁盛。

“我不会迎合潮流审美,我要告诉你,昆曲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昆曲舞台上,魏春荣走过了40载春秋,舞台上的痴笑怒嗔怨,她演活了昆曲的美。杜丽娘的娇,王熙凤的辣,陈妙常的鲜活,杨贵妃的富丽……她一边演,一边感受,一边感叹。“我们这代人是干一行爱一行。我冥冥之中接触昆曲,从事昆曲,一路走来对于昆曲的认识,就像在酿一坛老酒一样。”

10岁开始学艺,32岁一举夺梅,魏春荣曾赴联合国做昆曲演出,获誉“最美东方女人”。这是属于古老昆曲的魅力赞叹,也属于魏春荣。“10岁我进入北方昆曲剧院学员班学习昆曲。作为现代人来说,这是难以想象的,那时候的昆曲远不如现在这样火热,受众群也非常少,宣传力度更少。当时,我根本不知道昆曲是什么,完全不知道。我在唱歌跳舞文艺方面有一些擅长,算是集体里的文艺骨干。父母没在北京,我和奶奶同住,家里为了减轻奶奶的负担,就让我考艺术院校,那时候只有艺术院校有寄宿制,管理非常严,经过了大概四次的考试,我就进入到学员班,毕业以后就留在了北方昆曲剧院,一直到今天。”

戏曲演员是“磨”出来的,基本功的训练是一项枯燥而痛苦的功课。回忆起开始的练功经历,魏春荣觉得那是一段痛苦与欢快并存的时光,“小时候不是为了刻苦,而是觉得新奇。那时候日复一日的基本功练习为了现在打下了一个扎实的基础。”

有过影视表演体验的魏春荣觉得,还是舞台艺术的诱惑力更大,每一场的不确定性都具有挑战“一个戏曲作品排练出来要经常演,反复演,《牡丹亭》我演出了上百场,演员很忌讳演‘疲’了,要演未知数。‘每一次演戏,要有像第一次登台的感觉。’对于戏曲演员,每一次表演都要投入,要有兴奋感,要有新鲜感,那就是要全方位地调动自己,你此时此刻就是‘她’了,而不是你,但是你恰恰又是在演‘她’,所以这种矛盾又和谐的感觉就是舞台艺术的魅力所在。

昆曲讲究曲牌,是曲的艺术,也是词的艺术,其文本的文学性,赋予了它高于一般戏曲种类的独特审美特点。对于这一古老剧种而言,如何在古与今之间巧妙而富有创造力的发展,是昆曲人的历史使命。“习总书记说的‘守正创新’特别适合传统戏曲,守正就是首先要了解自己,守住我们的根本,敬畏我们自己的艺术,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我们才有信心有资本和力量去和别的东西碰撞,才能既吸收别人,又能把我们的自己的文化输出来,让他们来吸收。”

“我不喜欢不真诚的合作,我们首先需要考虑,为什么这么做?如果不能很好地体现这门艺术的美,如果体现不好,就会适得其反。任何形式的融合与创新前提是昆曲特性不能丢,最起码让人听得懂,它就是昆曲。”

昆曲剧目的发展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一出新戏,在观众的“审视”下,经过重重考验,最终或历久弥新,或束之高阁。谈及昆曲剧目的创新,魏春荣觉得,我们需要做创新的尝试,好比一个产品,前期推出,不是每个产品都能留得住。现在舞台上能成为传统戏的剧目,其实也是经过了历史的大浪淘沙,那些已经不适合时代的欣赏习惯与节奏的作品,就会慢慢被淘汰掉,留下来的都是精品。其实同样,我们现在的创新也是这样的一个历史实践的过程。

“北方昆曲剧院是一个创作型团队,从建院初期到现在,一直也是创作性的院团。比如《红楼梦》《救风尘》,观众非常喜欢看,编剧加入新的元素,对人物的性格进行了更深入的描绘,一套北曲下来,观众掌声不断。每部作品都有适合的舞台,有些局限在舞美灯光,我们现在也在打造一些适合更多剧场的戏,因地制宜,用各种方法,让受观众喜爱的新剧目留得住、传得开。”

魏春荣先后赴,欧洲、美洲、东南亚,中国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演出推广昆曲。对于当代昆曲而言,借力各种手段让昆曲到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是让人们了解昆曲、爱上昆曲的新途径。除了专注于舞台与角色外,她不断进行多方跨界尝试,用昆曲的韵白为《王者荣耀》里的甄姬配音:“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春啊春,得和你两流连,春去如何遣?”……

“有一个很火的词‘出圈’,我所理解的出圈就是走出我们的舒适圈,去和其他的艺术进行碰撞,碰撞以后会得到一些新的灵感,包括工作状态,因为往往在这个圈子里,适应了节奏与环境,久而久之,我们的视野会受到局限,只能看到圈内的一点东西,对于圈外发展的程度,人家在艺术创作中处于何种状态,你不知道,就会安于现状,怎么才能再往前走,所以要出圈,要破圈,要和这个世界融合碰撞,才能调动自己。包括现在科技与游戏等的结合,让你通过昆曲圈外的平台帮助宣传昆曲,现在的生活太多信息了,不去做更多的宣传,不和其他的平台合作,就不会有更多的人知道,或许就会石沉大海,酒香还是怕巷子深。”

对于新时代浸润于丰富多样的娱乐项目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古文的词、节奏的慢,让昆曲过于阳春白雪。如何将适应快节奏生活的年轻观众吸引进剧场,成为昆曲人的思考命题。魏春荣做昆曲讲座,走进校园,参与戏曲文创产品开发,对于年轻人更好地欣赏昆曲艺术,她有自己的见解。

“首先不要把‘懂’放在第一位,而是要去感受,欣赏戏曲,不要求‘懂’,其实很多艺术,比如西方的歌剧,可能听一晚上,就等这一句‘今夜无人入眠’,听一晚上《茶花女》,就为了听一个祝酒歌,对于《牡丹亭》,可能你就是喜欢皂罗袍,去剧场听,这一出戏演完,就不光只喜欢皂罗袍,你会发现整场戏都很好看。”

“包括西方的音乐,巴赫、贝多芬,你知道有多少,又懂多少,但是为什么要去欣赏呢?不要用‘我不懂’把自己拒之门外,而是要去了解,或者是仅仅去感受。作为我们从业者来说,我们要做很多事情,用更多的平台和更多的艺术形式去碰撞。我做过《为你读诗》,可能我在为你读诗的时候,读过一段昆曲的词,读完又唱了一段,在听《为你读诗》的听众朋友们,听完以后觉得,哎,昆曲挺好,那我去了解了解。”

“比如‘王者荣耀’,玩家在打游戏的时候,听到了一段没有音乐的皂罗袍,包括听到那些念白,可能就会觉得,哎,这个挺好听的,想去了解,这又是一部分潜在的观众。还有一部分我们要走进校园,在大学、中学、小学,去给同学们讲昆曲,我们不会讲的很深,都是深入浅出,讲历史、表演、台前幕后、潜台词,大家会觉得特别有意思。也包括线上进行的昆曲battle大赛,请戏迷来唱,我们点评。”

担任导演工作给了魏春荣不同的不同的眼光与思维去看待表演。“导演是把控全局和整出戏的格调,是一个指挥,得想方方面面,演员和导演,学生和老师之间都不一样。当老师是先规范,一招一式,然后学生慢慢进入其他状态,导演就是先让戏出来。”勇于尝试的魏春荣喜欢导演带给自己的成就感,“以后也想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导演工作上。”

谈及最近由她担任主演的大戏《国风》,魏春荣希望继续打磨,将之真正推到观众面前,有更好的呈现。“这个戏给我带来创作以来很难有的感受,《国风》中的姬熙是卫国公主,是一位有才华、有志向、有格局的杰出女性,在表演上更注重体现人物的风骨和气质。剧中她一直处在悲壮压抑的情绪里,但四折戏又有区分和层次变化,虽然是哀伤的基调,还要表现出人物骨子里的执着、倔强和韧劲。”她说排练的过程充满着痛苦,但又有角色塑造的畅快感,正如她偏爱《救风尘》里面的赵盼儿,《关汉卿》里面的珠帘秀一样,“她们都属于自我觉醒意识很强的那种女性,有点侠女的感觉,有点儿‘酷’。”

这个舞台上多姿耀眼的昆曲名旦,也正在以一种“酷酷”的姿态践行着昆曲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