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万宁学者符学良带着自己刚刚出版的关于万宁本土文化内容的书籍《家园况味》来到青路书堂,将书赠予陈茂司,陈茂司接过书品读一番后,将它插入拥挤的书架内。
每有人来赠书,陈茂司都会表现出如获至宝般的欣喜,仿佛书架上每多一本书,外面就会多一个像他一样热爱本土文化的人。
陈茂司。记者 张野 摄
“多一个热爱本土文化的人”,这是陈茂司创立青路书堂的目标。7年来,青路书堂从“全民公益阅读空间”逐渐发展为展示万宁本土文化的窗口,被誉为“百姓身边的图书馆”,陈茂司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堂主”。
陈茂司说,相比于“最美退役军人”的称号,他更喜欢“堂主”这一称呼,因为军人代表着他已有的过去,而“堂主”将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身份。
“书店不应仅仅是经营场所 更应该是文化场所”
陈茂司出生于万宁市万城镇,陈家是当地有名的书香之家,陈茂司虽然从小喜欢读书,但是和同辈的哥哥们相比,他自认为自己只能算个“粗人”。高中毕业后,他索性弃文从武,到部队参军。
青路书堂。记者 张野 摄
2001年退伍后,陈茂司有很多机会,但“图书情结”让他最终选择了去海口一家书店做保安,几个月后,他给公司领导写信,表达了自己想参与书店经营管理的工作,得到了领导的赏识,转而成为一名图书管理员。
从基层员工到管理层,从一家书店到另一家书店,陈茂司在图书行业摸爬滚打10年,收获了成长,也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书店里大多是畅销书和长销书,海南本地书籍很难打入市场,万宁的就更少了。”优秀的本土作品蒙尘,让他心里有些难受。
2019年5月4日,青路书堂举办青少年书法展。本人供图
“书店不应仅仅是经营场所,更应该是文化场所。”抱着为本土文化“出头”的想法,2010年,陈茂司辞掉了海口的工作,回到万宁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书店,并开始搜集海南本土人文刊物。他还在书店有限的空间内开辟出了一块地方,摆上桌椅,供客人阅读、休息,这也成了后来“全民公益阅读空间”的雏形。
2015年,发生了一件改变陈茂司人生轨迹的“小事”。朋友送给他一本1994年出版的《万宁县志》,陈茂司如获至宝,被其中的丰富文化遗产所吸引,他决定按照书里的内容,对古迹逐一走访,但结果却让他痛心不已,700多年历史的万安书院已是残垣断壁,清代万州唯一进士杨景山的进士牌坊被建筑垃圾淹没。
“先贤的灵魂何处安放,割裂的文化,谁来链接?”陈茂司在朋友圈中大声疾呼,发出疑问的同时,也给出了答案。
“没人干,我来干!”2016年,恰逢书店场租到期,陈茂司投入所有积蓄,在万宁繁华路段租下了一整栋楼,取名“青路商城”。搬家那天,他把《万宁县志》摆放在了办公桌上最显眼的位置。
打造全民公益阅读空间 在这里“一站式读懂万宁”
青路商城共分三层,一层作为商铺出租,二层是书店,三层是陈茂司重点打造的全民公益阅读空间,取名“青路书堂”。用陈茂司的话说,一楼支撑生计,二楼发展事业,三楼承载梦想。
从楼梯口登上三楼,两排书架上摆满了有关海南本土文化的书籍,其中万宁的居多,这些书大部分都是陈茂司多年来搜集的成果,也有一些是朋友为了支持他的事业赠送的。每有客人到访,陈茂司都会精准地从书架中找到他想要的那本,并向朋友极力推荐,陈茂司说,每拿出一本书,都是对海南本土文化的一次有效传播。对于这件事,他乐此不疲。
2019年,陈茂司在青路书堂组织的“五四”青年书法展及现场交流会。本人供图
300平方米的空间内,陈茂司设置了120个读书位,提供10000余册各类书籍供人免费阅读,其中海南本土文化书籍就占到三分之一。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是青路书堂最热闹的时候,书堂内坐得满满的,来人或是在准备考试,或是在温习作业,或是在阅读书籍,而这个时候,也是陈茂司最欣慰的时候。
直到现在,冯秋颖依然记得在青路书堂度过的两年。2017年,为了给高二的儿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冯秋颖只要有时间就带着儿子来青路书堂学习,“那里氛围好,孩子学得进去”,两年的陪伴,让儿子如愿的考上了大学,而到青路书堂读书的习惯,冯秋颖则一直保留到现在。
“每一张墨迹,每一幅书画,每一本书籍,每一页故事,都吸引双双渴求的眼睛。”这是冯秋颖为青路书堂写的一首诗,“这里阻隔了一切世事喧嚣,还原一派禅意般的静谧,让人放飞自我。”她说。
除了提供免费阅读空间,陈茂司还把青路书堂免费提供给各类讲座、培训、展览等公益文化推广活动使用,有些活动经费不够,陈茂司就自掏腰包赞助;需要名家到场的,他也会积极协调,甚至不惜登门邀请,久而久之,这里也成了很多万宁本地的作家、书法家、画家闲谈叙事的“大本营”。
几年下来,青路书堂举办的公益书画摄影展有12次,公益文化推广活动如读书会、摄影、书画、音乐、朗诵、亲子等公益讲座上百场,现场参与人数近万人次。
“一站式读懂万宁”,这是陈茂司对青路书堂的另一个定位。陈茂司想把这里打造成一个立体式展示万宁的平台,外地人从这里看见万宁,让本地人通过这个窗口更深入了解万宁。
因此,光是书架满满当当还不够,陈茂司几乎把空间利用到了极致,楼梯两侧挂上万宁名人简介和风光影像,书架上方的空间变成万宁书法作品展示区,书桌上每隔一米就有一个万宁风土人情的小桌牌,就连通往厕所的走廊墙上都铺满了宣传垃圾分类的绘画作品。
“青路书堂提供的不仅是一个场所,更是一种氛围,希望这样的氛围能够为每一位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带去多一份对本土文化的认可和自信。”陈茂司说。
走出去 把青路书堂搬到每一个孩子触手可及的地方
如果说2015年的青路书堂是点燃陈茂司传播本土文化热情的“星星之火”,那么对于现在的他来说,这串火苗已经显得有些微弱了。“地方太小了,很多想做的事在这里做不了,要让光照得更远,还是要走出去。”
近些年,陈茂司开始尝试着联合社会公益社团,以赞助资金物料的形式策划一些社会公益主题推广活动,他想把“青路书堂”搬到学校,搬到农家书屋,搬到每一个孩子都能触手可及的地方。
2019年,陈茂司策划赞助了“我的书屋·我的梦”农村少年儿童阅读实践活动,集合优秀教师、文化志愿者、返乡大学生,在万宁4个镇进行了共计64个课堂的教学,内容包括诵读经典、书法、美术、棋艺等4个主题。
这场活动办得很成功,这让陈茂司更加坚定了自己想法。他一鼓作气,又在2021年策划了文化振兴乡村公益课堂,让脱贫户的孩子也能接受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滋养。同年,青路书堂又组织了“青路文化志愿者服务队”,在万宁市11所乡镇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青少年禁毒漫画现场创作、中国象棋基础普及等课程。
现在,陈茂司每年寒暑假都会组织万宁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等公益社团到农村开展公益支教,同时也利用自身资源,推广乡村文化发展、改善民风民情,宣传推广社会美德行为。
和很多到青路书堂学习的学生一样,文寒冰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但是在考上大学后,她决定加入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和陈茂司一起投身文化公益事业。每年寒暑假,文寒冰都会第一时间联系陈茂司,和他一起谋划公益活动。
2020年1月,青路书堂组织书法家“对联公益下乡”走进万宁周家庄村委会,为群众送春联。本人供图
“他是一个很犟的人,一心只想着把本土文化传播出去,他也是一个聪明的人,知道借助其他人的力量来帮助他做这件事。”文寒冰说。
即将大学毕业的她有一个想法,就是利用专业所学,把心理辅导融入青路书堂社会公益活动中,从书堂中来,到书堂中去,做一名社会文化公益事业的继承者。
2020年起,受疫情影响,陈茂司其他事业受到不小的冲击,但是青路书堂却从未关停,在他看来,公益已经融入了青路书堂的血脉,成了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而坚持做公益活动对陈茂司来说也已经是一种习惯。
7年的坚持,陈茂司在公益事业上的支出已经近200万。好在家人的支持,让他能安心于自己热爱的公益事业,而对于很多不理解甚至恶意揣测他公益意图的人,陈茂司则以回之:利他则利己,爱出者爱返。
陈茂司说,只要自己还有能力,就会一直把青路书堂经营下去,把公益活动做下去。现在,陈茂司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公益推广活动中,闲暇的时候,他也会回到青路书堂坐一坐,翻开办公桌上的那本《万宁县志》,有时候,他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每次翻开,就能照一照自己最初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