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章跟大家聊聊有关阳痿的事儿。
先讲一个这样的的案例。
有一个28岁的男子,还没孩子,就被确诊为痿弱之疾。
此人四处求医,都没有效果。
后来有医院提议,要不干脆就做手术,通过海绵体血管重建术解决问题。当然手术必然是存在风险。
患者不同意。最终,他找到一位医家。
刻诊,脉沉涩,苔薄白,舌体胖大,舌淡,两腿之间总感觉凉飕飕的,整个人乏力、懒言、神疲。
看样子有点像阳虚、气虚之类的。但医家拿来患者之前的方药,发现都是按照补阳、益气之法治的,怎么就没有效果。
这时医家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患者脉象沉而偏涩。
脉涩就意味着淤血。舌象上没有淤血之征,但脉象,是值得注意的。
再结合全身乏力、懒言、舌淡之感,医家猜测,会不会是气虚血瘀。按照这个思路,医家写了一张方子。但见——
黄芪60克,人参10克,当归15克、桃仁15克、红花15克、地龙15克、香附15克,川牛膝30克、川芎30克,赤芍20克,水蛭6克。
水煎服。
结果患者前后用药一共14剂,两腿之间冷飕飕的感觉消失了,大欲时有兴起之感,生活恢复正常。又遵原方适当加减调治一个多月,患者诸证悉平。
这方子的奥妙在于打通了传送阳气的通道,解决了传送阳气的方式问题。
患者宗筋不振,两腿之间发凉,给人阳气不够用的表现。可以说患者身上的阳气只发挥了一半。还有一半,事关生殖大事,没有发挥出来。
患者另一半阳气,为什么没发挥出来?
从自身状况看,是输送阳气的道,不通。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的运行,靠的是气的推动。气的运行,又靠血来承载。
一个人如果血瘀,血行不畅,意味阳气没办法在血液的承载下,被输送到身体各处。有阳气也发挥不出来。
患者脉涩。脉涩,是血瘀之象。
患者血瘀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气短、乏力、懒言等,还要考虑脾肺气虚的问题。脾肺之气亏少,不能帅血而行,就导致血瘀了。
就通过补益脾肺之气,再加上活血化瘀之法,来打通身体运送阳气的通道,让患者另一半的阳气,发挥出来。
医案中的配伍,是补阳还五汤的化裁。
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从药性上看,黄芪可以补脾肺之气,其他可以活血,这是补气活血的配伍。
主治的就是气虚血瘀证。通过益气活血来送达阳气。阳气有十分,患者少了五分,通过益气活血,来补充另外五分。就是所说的补阳还五。这方子最初是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的。但后世医家认为,气虚血瘀引起的其他毛病,也是可以治的。就包括了阳痿。
医案里面的方子,是在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再加上人参益气、香附疏肝行气、川牛膝活血化瘀、水蛭化瘀通经。
用这个方法让患者脾肺之气充足,可以帅血而行,脉道淤血得化,让血行畅通无阻。这样阳气就可以在血液的承载之下,顺利送达下焦,问题就解决了。
阳气不足,当然是阳虚了。但还有另一种可能,阳气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发挥出来,或者说无法被送达到身体需要它的地方。
其中,气虚血瘀是很重要的原因。
在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患者——气短、懒言、乏力、怕冷、手脚凉,身体功能发挥不佳。通过温阳益肾之法,要么没有效果,要么上火。
还有考虑一个淤血的问题。有淤血,气血津液在三焦内的输布不畅,温阳益肾是白费力,还容易补出火来。转换思路,通过活血之法应对,很可能就柳暗花明了。如果真的证属气虚血瘀,补阳还五汤加减,还真是值得借鉴的思路。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内科学》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不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点开关注 !共同推广中医学 汉方医学 从古至今名医名方医案分享。 178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点个赞,一起为中医加油!
戳原文,免费领名师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