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2000万和“股神”巴菲特吃顿午餐,你愿意吗?
普通人觉得这人一定是疯了。
但对于投资界的人来说,能和巴菲特吃顿饭,被老爷子的“金手指”点拨一下,也许自己的投资生涯会从此开挂。
这不,6月12日,“股神”巴菲特将拍出自己最后一次慈善午餐,消息一出,投资界又沸腾了。
这“最后的午餐”会拍出怎样的天价,会花落谁家,人们充满了期待。
在此之前,巴菲特已经拍卖了20顿午餐,最高是45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157万元)。
2006年,被人称为“中国巴菲特”的段永平,以6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10万元)的价格拍下和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成功和股神约饭。
这一年,他45岁。
三个小时面对面的交谈,有人说,段永平的投资人生从此再上一个台阶。
(段永平、巴菲特)
在这顿长达三个小时的聚餐里,两人详细聊了什么,外人无从得知。
但外界传得神乎其神,认为段永平从巴菲特那里得到了投资的“金手指”。
其实,在成为职业投资人之前,段永平的人生就是一段传奇。
90年代,他一手打造的“小霸王学习机”,火遍大江南北,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他创立的“步步高”,家喻户晓。
他带着还在上学的黄峥,和巴菲特共进午餐,后来黄峥也成为传奇。
段永平是天生自带“金手指”,还是得到了“股神”的“秘籍”?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段永平的传奇人生。
说起来,巴菲特算是段永平进入投资界的领路人。
未曾谋面之前,段永平无意间看了一本巴菲特的书,从而坚定了自己做投资的选择。
“他的东西确实有价值。”
那顿午餐之后,他对巴菲特的投资原则更是奉为瑰宝。
段永平觉得,他从偶像身上学到的不是做什么,而是学会了不做什么。
有所为,有所不为。
他给自己列了个“不为清单”,上面列着三件自己不做的事。
这三件事就是: 不做空,不借钱,不做不懂的事。
这也是巴菲特的投资原则。
为什么不做空呢?
我们可以经常在金融讯息上看到,许多金融大佬们疯狂做空,赚得盆满钵满。
不过,在段永平看来,卖空是投机行为。
所有投机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失去的不只是钱,还有机会。
这样的认知,是巴菲特说的,也是他用自己的惨痛教训换来的。
段永平曾做空Bai度,超初只是小打小闹,后来是心里不服输。
结果越投越多,他将所有的储备金全部用在这笔投资上。
这笔投资,让他损失了大约2亿美金。
最糟糕的结果,不是亏了钱,而是他把储备金消耗完了。
随之而来的金融危机中出现了许多投资机会,巴菲特放手就在金融危机中“拣漏”,而段永平却已经“地主家里无余粮”了。
有了这次惨痛的教训,段永平就在自己的“不为清单”上,将“不做空”列在首位。
排在不为清单上的,还有重要的一条:不借钱。
借钱投资,利用杠杆撬动市场,这在投资界并不少见,甚至许多人为能够“空手套白狼”而洋洋得意。
段永平说,反正你借不借钱一生当中都会失去无穷机会的,但借钱可能会让你再也没有机会了。
相比之下,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借钱“生蛋”的企业家,最终是踢在借钱这块铁板上。
比如,贾跃亭一身债务不敢回国,比如许家印资不抵债,将企业带入一条不归路。
这一点,即便是对普通人来说,也值得将“不借钱”这一条奉为人生原则。
毕竟,因为借钱而焦头烂额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有人问段永平,学习巴菲特难吗?做价值投资难吗?
段永平说难。
难在被怀疑被耻笑时的坚持、自信与淡定;
难在逆势而为的理性、清醒与忍耐;
难在自省与分清对错,难在目光长远而不急功近利。
其实,不仅做投资要面对这样的考验,做企业如此,做人则更是如此。
功成名就的段永平,他并非含着金汤匙出生的。
只是如今回过头来看,他不管是求学、工作,还是创业,投资,都始终秉持一样的原则,才能在商业江湖上留下自己的传说。
段永平的人生并非一片坦途。
1961年,正值三年大饥荒的时候,段永平出生在江西南昌。
父母都是老师,在江西水利电力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南昌工程学院任教。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即便是艰难时期,段家的小日子也过得不错。
相比之下,比他早一年出生的福建首富陈发树。
家里有兄妹7人,生活困顿到常常揭不开锅。
不过,这样的好日子没有持续多久。
段永平5岁那年,父母响应上山下乡号召,举家来到井冈山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在井冈山,他和农村孩子一起,上山砍柴,下河摸鱼。
他在旷野上撒欢,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孩子见风长,转眼间,段永平就长到了16岁,高中毕业就赶上国家恢复高考。
1977年11月,他和全国570万考生一起,挤上了高考这条独木桥。
在乡村肆意生长的段永平,摸鱼砍柴或许是把好手,但在考场上却一塌糊涂,败北而归。
4门科目总分80多分,实在是惨不忍睹,成绩“渣”到垫底。
聊起这段经历时,他还有些羞赧。
谁能想到,后来在商场上屡战屡胜的“段菲特”,还有这样一段过往。
其实,这对那个年代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来说,也并没有什么值得羞愧的。
我上学时候的书法老师,高考的时候英语才考了18分。
因为在他的学校里,就没有正儿八经的英语老师。
不过,很快,段永平就在1978年的考场上,一洗前耻。
仅仅相隔半年多,他的成绩就达到每科平均分80多分,成为学校里唯一一个考上本科院校的学生。
这样的进步除了埋头苦读,还要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备考,需要有毅力,更需要有智慧。
这种爆发力,在他后来做企业、做投资上,都有所体现。
1978年,17岁的段永平考上浙江大学无线电系,从井冈山来到杭州。
从浙江大学出来的商业精英不少,两年后史玉柱考上浙大的数学系,和他成为校友。
而后来和他一同赴巴菲特午餐,与他形同师徒的黄峥,1980年才出生 。
相比段永平高考的坎坷,18岁的黄峥是被直接保送进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
刚到杭州,段永平感觉自己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
想给杭州的舅舅打个电话,攥着电话号码站在电话机前,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下手。
纠结好一会儿,终于来了个人打电话,他才有样学样拨通了舅舅的电话。
段永平自己也没有想到,多年以后,曾经连电话都不会打的自己,会成为制造电话机的人。
和许多大学生一样,段永平在大学校园里也感觉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
但从浙江大学毕业的天之骄子,毕业后工作是不愁的。
大学毕业,段永平直接进了北京电子管厂,成了国有企业职工,月薪46块钱。
北京电子管厂也叫774厂,是当时整个亚洲最大的电子管生产企业,许多人挤破了头想进来捧上这里的”铁饭碗“。
段永平觉得,这里并不适合自己。
1985年,在这里工作了4年的段永平,任性地辞去了这份让人羡慕的工作。
摔掉“铁饭碗”,段永平意欲何为?
即便是今天,辞去铁饭碗还会被亲戚朋友笑话傻子。
那个时代的段永平,在众人眼里,一定显得任性又爱折腾,不知道要被多少亲朋好友苦口婆心地规劝。
现实中,许多人无法做出这样勇敢的决定,在不适合自己的岗位上一辈子碌碌无为,平庸到老。
正如段永平所说,为人做事,难就难在 被怀疑被耻笑时的坚持、自信与淡定。
段永平在辞职时,除了别人的“好言相劝”,一定还有冷嘲热讽和怀疑。
庆幸的是,他没有妥协。
辞职后的段永平,没有着急找下家,而是寻思着回学校充电,回炉再造。
第二年,他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攻读计量经济学硕士。
临近毕业时,他又任性了一把,没有按时提交论文,连研究生学位证书都没有拿到。
他对此的解释是,学到知识就够了,有没有证书并不重要。
当许多人把学历证书作为敲门砖时,段永平无疑是个异类,是个自信自己学到知识就够了的异类。
相比之下,我一直耿耿于怀自己当年没有拿学位证书,在很多次晋升上被卡了“脖子”。
要不说呢,人与人之间的境界是有高下之分的。
研究生毕业后,段永平面临更多的选择。
但已经经历过国有企业的他,不想再重蹈覆辙。
此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全国各地,涌起一股全民经商的浪潮。
那些后来成为商界大佬的人,正是在这几年开启自己的经商生涯。
同样毕业于浙江大学的史玉柱,已早他几年南下深圳,决心要做中国的IBM。
而任正非和王石,一个创立了华为,开始卖路由器,一个正式涉足房地产。
段永平也随着“南下”经商大潮来到海南经济特区,成为时代浪潮中的一名“弄潮儿”。
希望在这个滚烫的时代里,写下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
高学历、有干劲,段永平被怡华集团陈健仁看中,任命他为日华电子厂的厂长。
就是在这里,28岁的段永平,开启了自己的传奇之路。
然而,信心满满的段永平到厂子里一看,有些傻眼了。
全厂20多个工人,欠债200多万,厂里的账上只有3000多块钱。
一到任就负债200多万,段永平这个厂长当得有些憋屈。
不过,来都来了,总不能撂挑子,办法总是有的。
90年代,日本任天堂的“红白机”开发的魂斗罗、超级玛丽这样现象级的游戏,风靡全世界。
但在中国,这款游戏机价格昂贵,寻常百姓只能望而兴叹。
脑子活络的段永平一寻思,自己是工程师出身,电子厂有设备有工程师,何不搞个中国版的游戏机呢?
说干就干,他和工人一捣鼓,就搞出了个风靡全国的“小霸王”,功能和“红白机”差不多,价格却只有对方的四分之一。
怕家长觉得孩子玩物丧志,他又给加了个键盘,成为学习机、复读机。
不得不说,老段是把家长的那点小心思拿捏得死死的。
就这样,段永平把台子搭起来了。
人生成长最难的一点,在于认清自己。
这一点,段永平比许多人早熟、早慧。
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他“任性”地选择自己想要的,而不是将自己消耗在无谓的事情上。
搭好台子,段永平就放开手脚“唱戏”了。
他花40万拿下央视的广告,请来成龙念出那句“同是父母心,望子成龙小霸王”的广告词。
一下俘获了“望子成龙”的父母,成为城市家庭的标配。
1995年,这款游戏机的市场份额将近80%,大概连后来特别擅长做游戏的马化腾也甘拜下风。
不过,马化腾此时还在读书。
这个原本负债累累的小破厂,短短几年就跃升为年收入超10亿元的“大厂”,年底给工人分红,用来包奖金的报纸就用了十几摞。
初试牛刀,硕果累累。
但段永平只是个厂长,不能参与公司的分成,说好听些算是个“打工皇帝”,说难听些也就是个“打工人”。
他向集团提出要进行股份制改造被拒后,决定离开,另寻一片属于自己的“江湖”。
放弃自己一手打造的明星企业,重头再来,这需要勇气。
从当下来说,许多人觉得段永平亏了。
然而,站在长远来看,他的决定的明智的。
倘若他死守这一亩三分地,江湖中是否还有老段的这么多传说,那就不一定了。
1995年,段永平来到东莞,另起炉灶,创立了步步高电子工来有限公司。
按照约定,他不能与自己的老东家“抢饭碗”,他就不再制造游戏机。
他决定生产电话机、无绳电话机、学生电脑,后来又进军VCD市场。
这些产品并非段永平首创,但他的到来,如同一条鲶鱼搅动了市场,并迅速成为走在行业前面的企业。
1999年,公司拆分成三家公司,生产领域分别为点读机、VCD和无绳电话。
这几家公司,就是后来的opp、vivo手机品牌的前身。
如果发展到今天,我们无法想象,段永平会绘制出怎样的商业版图。
段永平的人生,似乎永无出乎别人的意料。
比如成绩“冰火两重天”的高考、比如放弃“铁饭碗”,比如任性地不拿学位证书。
就在企业正要展翅高飞时,他又做了个决定,放下一切,移民美国。
他把自己一手带出来的企业交给三个徒弟,自己做起了“甩手掌柜”。
我们摒除对企业家成功之后移民的评判,单从他可以放下这一切来看,段永平就是个狠人。
毕竟,这样的决定没有几人能做到。
他离开实业界,投身投资界。
很快,投资界又有了段永平的传奇。
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段永平投资濒临退市的网易,获得100倍以上的回报。
丁磊比段永平整整小了10岁,他呱呱落地时,段永平应该在井冈山下的田野奔跑。
再过8年,段永平就要来到丁磊的家乡上大学。
仿佛冥冥中,就注定了这两个人的人生,会发生交集。
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网易的股价跌到白菜价,仅仅是原来的3%。
丁磊四处找投资碰壁,一度想过把企业给卖了,再另起炉灶,重新弄一家公司。
段永平拿出200万美元,买入股票,稳住股票下跌的颓势。
丁磊抓住救命稻草,开发了“梦幻西游”,像当年段永平做游戏机一样,在全国爆火。
不同的是,他们一个做的是游戏机,一个做的是虚拟的线上网游。
这笔投资,救丁磊于水火,也让段永平一战成名,从此奠定了他在投资界“段菲特”的基础。
丁磊之后,段永平在投资上又有许多神来之作。
他重仓茅台、苹果,抄底中概股,被人称为“中国股神”。
这些投资,外界认为,是老巴菲特那顿午餐点拨的结果。
虽说名家指路有奇效,但正如段永平说的,如何弄懂一件事,一个行业,必须是自己学的。
无论是做企业还是搞投资,段永平有许多自己的“金科玉律”。
比如,他认为fast is slow(快就是慢),捷径有时候反而是不归路。
他坚持,一个人不要盲目扩大自己的能力圈。
他觉得弄懂一个生意就需要很多年,轻易跳进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早晚会栽的。
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往往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能力范围和能力边界在哪儿。
股市上那些长期亏钱的人,大多属于不知道自己能力圈有多大的人。
有人说,段永平的“金手指”也和巴菲特一样能点石成金。
当年跟着他一起离开“小霸王”的,如今都已经成了独挡一面的大佬。
他投资丁磊,让丁磊起死回生。
黄铮在国外读研究生,受到丁磊的引见,认识了定居美国的段永平,改写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段永平建议黄峥去当时还未上市的谷歌工作,带他参加“巴菲特午餐”,回国创业时,给他出钱又出计策。
如今的黄峥也成了传奇。
其实,世界上哪来的所谓的“金手指”,无非有些道理,你听进去了,身体力行去做了,你就“开挂”了。
比如,段永平曾经给oppo和vivo拟定的不为清单:
没有销售部,不单独和客户谈价钱,所有客户一个价格,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不做代工,因为代工的产品没有太大的差异化;
在资金方面,不进行任何有息贷款,这样公司“永远不会倒在奖金链断裂上”。
这些清单,继任者能够坚持执行,才能够真正迈向星辰大海。
人们很容易把那些在某个领域,尤其是在商业领域获得成功的人,神化成为天赋异禀的“神人”。
而这些人往往也喜欢给他人“指点江山”,大谈自己的财富之道。
其实,每个人莫不是普通人。
段永平常说,企业的经营之道就是两个词:本分和平常心。
所谓本分,就是做人诚信为本,做本分的事,赚本分的钱。
而平常心,就是理性,遵守规律,不好大喜功。
其实,做人亦是如此。
今年,段永平再次抄底股市,人们好奇他是否能再续传奇。
其实,无论结果如何,段永平也是个普通人。
作者:朱小畅&比特姑姑
关注公众号回复:“抽奖 ”即可获得宠粉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