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评

《青铜器铭文中的 方国名和地名用语》

时间:2022-04-22 02:56:33 热评 我要投稿

重大出版项目、上海教委重大科创项目刘正教授《金文学术史》21

第八章 方国名和地名用语

引 论

在铭文中大量出现了国名和地名用语。这为金文学术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地理方位。因而使得对铭文记载的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的空间活动范围的确定,成为金文学术研究作为实证的历史研究的地理基础。

在甲骨史料中,殷商帝国的周边有大大小小几十个诸侯国、方国存在。而在其边远地区,这样的方国更是有数千之众。《逸周书·殷祝解》中记载殷商帝国开国之初,居然有“三千诸侯大会”的规模。按照《史记·周本纪》中记载的史实,相传武王克商之时,就来了大小数百个城邦、方国──“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而到了西周时期,因为封建分封制度的广泛实行,诸侯国和方国的数量更是成倍增长。因此,铭文中出现的方国名和地名,自然而然地也是十分丰富的。

在铭文中出现的方国名和地名,常常是和氏族名形成三位一体的现象。要想准确区分铭文中出现的何者为方国名、何者为地名、何者为氏族名,颇为不易。需要看上下文的意思,分析之后才能得出比较可信的结论。

铭文中常见的“邑”字:口,上部的方框代表四面围墙的城池,下面代表居住的人。因而“邑”字的本义是指人们群居之处,引申为城市。铭文中凡从“邑”之字多与方国或地名有关。《说文解字》:“邑,国也。从口。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礼记·祭法》中说:“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可见,“邑”是和“国”具有同样性质的地理建制。

出现在商周铭文中的方国名和地名用语可以分成以下几种表现形式,我们在此加以举例说明如下:

第一节 方国名

周初在武王克商之时,曾经联合西土八国一起出兵。按照文献记载,西土八国是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国。而出现在商周彝器铭文中的方国就更多了。比如,著名的西周铜器《班簋》中就记载了秉、繁、蜀、巢四个国。

根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

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

上述二十个方国,皆是西周建国前就已经存在或建国后封建制下的产物。对商周方国的详细研究,也许需要写一部大书!著名历史学家陈褩以几十万字的篇幅,详细考证了商周时代的一百余个古方国。他的这一成就已经是这方面做得最好、最多的优秀学者了。而这几十万字的篇幅也只是出现在商周铭文中的古方国的十分之一左右吧。因此之故,我们知难而退,在此挑选几十个常见的方国,进行说明如下。

我们再看看《国语·郑语》中史伯对成周四周各诸侯国地理位置的介绍:

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非亲则顽,不可入也。

结合铭文史料,我们从上述各国中选取一些方国予以解说如下:

一、西土诸国

1、庸国

古国名。曾随同周武王灭商。庸国列于八国之首,显然应该是西土大国。庸国本在西土居住,西周开国后,受封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南一带,建都上庸。《史记集解》:“庸、濮在江、汉之南”。武王伐商,曾联合西土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方国,并亲率“戒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庸国历史曾见录在《庸伯簋》、《庸鼎》等铭文中。其中在《庸伯簋》中,曾经记载了庸伯跟随周天子出征“口鱼”、得胜后获奖之事。具体奖励内容是“贝十朋”,而庸伯则是“用乍文考宝尊簋”。从奖项内容来看,应该只是很一般的获奖,可见庸伯不是因为战功而获奖。

2、蜀国

古国名。曾随同周武王灭商。《括地志》:“益州及巴、利等州,皆古蜀国”。古蜀人先祖为蜀山氏。蜀山氏或许是古羌人的一个分支,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曾经分别由蚕丛氏、柏灌氏、鱼凫氏、开明氏诸族统领。著名的三星堆青铜器应该就是其文化遗留物。

3、羌国

古国名。曾随同周武王灭商。《说文解字·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史记正义》:“陇右岷、洮、丛等州以西,羌也”。《晋语·国语》:“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炎帝属古羌族部落,部落众多。羌,属他称,即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游牧民族的泛称。但是,作为方国和姓氏的铭文,则可以见《羌鼎》、《羌乍父已尊》、《郑义羌父盨》等。羌国和周王朝后来也时有战事。在《大保彝》中则记载了“大保克羌,乍遣王道”之史实。

4、髳国

古国名。曾随同周武王灭商。《史记集解》引孔安国说:“髳、微在巴蜀”。髳国在今四川汉源、石棉县一带。

5、微国

古国名。曾随同周武王灭商。《史记集解》引孔安国说:“髳、微在巴蜀”。微字古与眉通。微国和微族又可称眉国和眉族。现今已经出土的微国铜器颇多。著名的《散氏盘》和《卫盉》中就记载了微氏。而微国自己的铜器,如《微伯鬲》、《微伯簠》、《微孪鼎》、《微盘》等。根据《史墙盘》中对微氏家族七代传人名字的记载,可以知道微伯是史墙之子。

6、濮国

古国名。又称百濮。曾随同周武王灭商。《史记集解》:“庸、濮在江、汉之南”。

7、卢国

古国名。曾随同周武王灭商。姜姓,神农氏后裔所建古国。卢又称卢戎。卢国在今襄阳和宜城境内。卢国铜器现今出土较少,我们只在《叔传觯》铭文中发现了对卢公的记载:“叔传乍卢公宝彝”。

8、彭国

古国名。又名大彭国。曾随同周武王灭商。彭国是历史悠久的古国,夏朝时就存在,曾协助夏王启平定西河叛乱。到了商朝外壬时代,又曾协助商王平定了邳人、姺人之乱。商王武丁在位时,曾灭掉了大彭国,其遗族则归属武王。武王灭商之时,彭国遗族起而回应。彭国在今谷城和房县境内。现今已经出土的彭国铜器颇多。著名的有《彭女甗》、《彭女簋》、《彭女鼎》、《彭史尊》、《彭子仲盘》、《伯彭乍盉》、《彭伯壶》等。其中,《扬方鼎》铭文中记载了扬到彭国的一段史实:“见事于彭”。《广簋》铭文中又记载了某代彭王一个叫广的子侄怀念其叔父彭而作的宝簋。

二、文昭诸国

1、蔡国

姬姓诸侯国。周武王分封诸侯,封其弟叔度后裔于蔡。蔡国在今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一带。蔡国铜器颇多,主要有《蔡尊》、《蔡簋》、《蔡子旅匜》、《蔡公子壶》、《蔡侯鼎》等。在《口钟》中,与蔡姬同被列为“好宗”。《蔡侯匜》铭文中有“蔡侯乍姬单媵匜”一语,可知,蔡侯取单女子为妃。在《伯乍蔡姬尊》铭文中,“伯乍蔡姬宗彝”说明了伯对“好宗”的赏赐。著名的《蔡簋》中,西周天子册命蔡时,回忆了蔡的祖先功劳:“昔先王既令女乍宰,

司王家”,而现在又是“司家外内”。足见蔡国与西周的关系非同一般。

2、郕国

姬姓诸侯国。周武王分封诸侯,封文王之子叔武于郕。郕国在今山东宁阳一带。或疑郕国本封于西周畿内,春秋时改封于山东。现今出土的郕国铜器并不多,主要有《成伯孙父鬲》、《成周邦父壶》、《成姬多母盨》等。在《小臣单觯》铭文中,“王后克商在成,周公易小臣单贝十朋”,这里的“成”显然应该是郕国地名,也应该在今山东宁阳一带。而这里的赏赐者为周公,鲁(今山东一带)为其封地。《成伯邦父壶》铭文中讲“成伯邦父乍叔姜万人壶”。

3、霍国

姬姓诸侯国。周武王分封诸侯,封其弟姬处于霍。霍国在今河南汝州西南部一带。成王继位,周公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与周公不和,联合武庚发动叛乱,史称“管蔡之乱”。周公奉成王之命东征。霍叔先被贬为庶民,后又恢复封地,降为伯爵。现今出土的霍国铜器并不多,主要有《霍鼎》、《叔男父匜》等。

4、毛国

姬姓诸侯国。周武王分封诸侯,封文王第八子叔郑于毛。毛国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后随周平王东迁于河南荥阳。现今出土的毛国铜器颇多,主要有《班殷》、《毛伯敦》、《毛公鼎》、《此鼎》、《毛伯簋》、《旅伯鼎》等。

5、雍国

姬姓诸侯国。周武王分封诸侯,封文王第十三子于雍。雍国在今河南焦作市西南一带。现今出土的雍国铜器并不多,主要有《雍伯源鼎》、《雍鼎》、《雍伯鼎》等。

6、曹国

姬姓诸侯国。周武王分封诸侯,封其弟叔铎于曹。建都陶丘。曹国在今山东定陶一带。现今出土的曹国铜器并不多,主要有《曹公簋》、《曹公子戈》、《曹伯狄簋》等。

7、滕国

姬姓诸侯国。周武王分封诸侯,封文王之子错叔绣于滕。滕国在今山东滕县一带。滕国与鲁国关系密切。现今出土的滕国铜器颇多,主要有《滕公簋》、《滕虎簋》、《滕侯鼎》、《滕侯盨》等。在《滕虎簋》铭文中出现了“滕虎”的名字,另外在铭文中还有滕侯、滕公二人的铜器。并且在《滕侯簋》铭文中还出现了滕侯给滕公作器的内容:“滕侯乍滕公宝尊彝”。而一个叫“吾”的人还曾经给滕公作器:“吾乍滕公鬲”。滕侯自己也曾自作器:“滕侯鼎”。

8、毕国

姬姓诸侯国。周武王分封诸侯,封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于毕。毕国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一带。现今出土的毕国铜器并不多,主要有《伯显父鼎》、《伯显父鬲》、《倗仲鼎》等。毕国女子曾嫁给伯显父,留下了《伯显父鼎》。显,铭文中或作口、口、口。这三个字出现在铭文中的文字内容全是“伯某父乍毕姬尊某,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的格式,只是人名用字和器名略有不同,不太可能是三个人的名字,而更接近是一个人的名字在不同铜器中的不同写法。

9、鲁国

姬姓诸侯国。周武王分封诸侯,封周公旦之子伯禽于鲁。都城曲阜。鲁国在今山东一带。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根据《礼记·明堂位》中的记载:“凡四代之器、服、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因此,鲁国素来具有“周礼尽在鲁矣”的美誉。现今出土的鲁国铜器颇多,主要有《鲁侯熙鬲》、《鲁伯大父簋》、《鲁伯车鼎》、《鲁伯者父盘》、《鲁侯尊》、《明公簋》等。

其中,在《明公簋》铭文中记载了明公跟随西周天子东征之事:“唯王令明公遣三族伐东或,才□,鲁侯又功”。这里的“明公”,即鲁国国君伯禽。

根据吴其昌的总结,铭文中的“明公”先后有七种不同的称谓:

此一人不同之名凡七:曰“周公子明保”,夨彝称之。曰“周公”,禽彝鼎、徏彝称之。曰“明公”,夨彝、明公尊称之。曰“明保”,作册卣称之。曰“太保”,宪鼎、某鼎、口彝、太保鬲、太保簋、傋彝、傋鼎、典彝称之。曰“公太保”,旅鼎称之。曰“尹太保”,此爵及作册大伯鼎称之。

10、原国

姬姓诸侯国。周武王分封诸侯,封文王第十六子原伯于原。原国在今河南济源西北一带。原伯之后转封于先轸,号为原轸,官为晋国上卿,其采邑在原邑。《水经注》说:“辽山县西南黄崖山,先轸所出也”。现今出土的滕国铜器并不多,主要有《原仲簠》等。

11、酆国

姬姓诸侯国。周武王分封诸侯,封其弟于酆。建都于酆。酆国在今陕西山阳一带。现今出土的酆国铜器并不多,主要有《酆王斧》、《酆伯鼎》、《辅伯鼎》等。根据《叔簋》铭文中的记载:“

叔乍酆姞

旅簋,酆姞

用宿夜享考于

公”,

这里的“酆姞”,即酆国女子名口者,嫁给了叔”。“口”即“室”字。铭文中经常出现下半部的字被重复并列出现的衍文,如“霍”字下半部的“佳”写成了“口”。在《亶季遽父卣》铭文中记载了酆国女子嫁给亶季遽父的史实。酆国与周朝关系紧张,在《方鼎》铭文中记载了“唯周公于征伐东尸,丰白、专古咸”的周征伐酆的一段历史。

三、武穆诸国

1、应国

姬姓诸侯国。周武王封其四子于应。应国在今河南平顶山西郊一带。现今出土的应国铜器颇多,主要有《应公旅鼎》、《应公方鼎》、《应公簋》、《应公尊》、《应侯钟》、《应侯爯盨》等。

《水经注》引《汲郡古文》云:“殷时已有应国”。今本《竹书纪年》记载“盘庚七年,应侯来朝”之事。武丁时期甲骨史料中也有“贞:王步于应”的记载。这是殷时的应国。从“王步于应”之记载来分析,殷时应国地理位置显然距殷墟不远,商王才可能“王步于应”。西周应国具体位置在今河南平顶山市滍阳镇。《括地志》云:“故应城,因应山而名,在汝州鲁山县东三十里”。《水经注·滍水》:“滍水东径应城南,故应乡也,应侯之国”。《汉书·地理志》颍川郡父城下,颜师古注:“应乡,故国,武王弟所封”。据《逸周书·王会解》载:“周武王灭商,诸侯来朝,应侯立内台西面正北”。又,《逸周书·王会解》云:“成周之会内台西面者正北方,应侯、曹叔、伯舅、仲舅,比服次之”。可见应国和西周王朝一直保持着臣属关系。

而且,应国和周边国家也保持着婚姻关系。河南出土的《应申姜鼎》铭文中记载:“应申姜乍宝鼎,其子子孙孙永宝用”。这是为嫁到应国的申国女子所作的铜器。申国为姜姓国,具体地望在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位于应国西面,与应国为近邻。《邓公簋》铭文中记载:“邓公乍应嫚西媵簋,其永宝用”。这是邓公为嫁到应国的女儿所作的铜器。邓国的具体位置在今湖北襄樊一带,位于应国南面。应国与申、邓等国联姻的铜器铭文,反映了当时作为西周王朝的一个诸侯国的应国,与申、邓等周边诸侯的通婚关系。

2、邗国

纣时封鄂侯于邗,其地为邗国。邗国在今江苏省扬州一带。现今出土的邗国铜器并不多,主要有《成周邦父壶》等。在《郕周邦父壶》铭文中记载了邗仲姜嫁给郕国贵族的历史。

3、晋国

姬姓诸侯国。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后因地邻晋水,故此改国名为晋。晋国在今山西境内,先后迁都于曲沃、绛、新田等地。现今出土的晋国铜器颇多,主要有《晋姬簋》、《晋姜鼎》、《晋侯苏钟》等。在《格伯乍晋姬簋》中记载了晋国女子嫁给格伯这件史实。铭文中出现的晋侯先后有晋侯口、晋侯邦父、晋侯马、晋侯对、晋侯苏、晋侯喜父等。晋人和周人也有婚姻关系。《白父鼎》铭文中记载了晋国司徒“白父乍周姬尊鼎”一事,可以为证。

四、南蛮诸国

《礼记·王制》中曰:“南方曰蛮”。又见《周礼·夏官·职方》:“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南蛮诸国是和“八蛮”联系在一起的。主要有以下几国:

1、申国

姜姓国。《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武公娶于申,曰武羌”。而根据《国语·周语》记载:“齐、许、申、吕由大姜”。韦昭注解曰:“四国皆姜姓”。申国在今河南南阳一带。《汉书·地理志》载:“申在南阳宛县,申伯之国,吕太公所封”。现今出土的申国铜器并不多,主要有《申簋》等。在《申簋》盖铭文中记载了西周天子在康宫中册命申的历史:“益公内右申中廷,王命尹册命申”,要他“官司丰人九祝”。这里的 “官司丰人”可能是监管丰国。口,即是“司”。西周金文中“司”多写作“口”。

2、吕国

《说文·吕部》曰:“昔大岳为禹心吕之臣,故封吕侯”。其地在今河南南阳王村。周武王克商后,封姜尚在吕。吕国现今出土的吕国铜器并不多,主要有《吕王宝壶》、《吕王鬲》、《吕仲仆尊》、《吕服余盘》等。吕国与西周天子关系密切,《吕服余盘》铭文中记载了西周天子册命吕服余“六师服”的职务,足见其职位的重要。在《吕王壶》铭文中甚至出现了吕氏称王的记载。

3、邓国

曼姓。商王武丁封其叔父曼于邓,曼姓邓国在今河南孟州一带。西周以后,邓国又举族南迁至今河南邓州与湖北襄樊一带。现今出土的邓国铜器颇多,主要有《邓伯盨》、《邓公簋》、《邓公鼎》、《盂爵》等。邓国与西周天子关系密切,《盂爵》铭文中记载了“王令盂宁邓伯”一语,记述了西周天子派盂慰问邓国国君之事。《邓公簋》铭文中记载了“邓公乍应某妣朕簋”一事,反映了邓与应之间的联姻。

4、陈国

妫姓。妫满娶周武王长女为妻,受封于陈。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带。建都宛丘。现今出土的陈国铜器并不多,主要有《陈公子匜》、《陈逆簋》、《陈生鼎》、《陈侯簋》等。在《陈侯簋》铭文中记载了“陈侯乍王妫媵簋”这样一件历史事实,“王妫媵”即指西周天子之女,此簋主要记载了陈和周之间的联姻。

五、北狄诸国

北狄诸国出自参卢氏,为炎帝的后裔。始祖为孝伯,发源于山东境内。狄人部落众多﹐春秋时以赤狄﹑白狄﹑长狄最著名。主要有以下几国:

1、燕国

燕,甲骨文、金文作晏。周武王克商后,封召公于燕。燕国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一带。都城在蓟。现今出土的燕国铜器颇多,主要有《燕侯旅盂》、《堇鼎》、《复尊》、《燕侯簋》、《燕侯旨鼎》等。铭文中出现的燕伯有燕伯圣、燕侯旨。其中,在《燕侯旨鼎》铭文中记载了燕侯旨初次来朝见西周天子就受到重奖的史实:“王商旨贝廿朋”。燕、周关系一直很密切。

2、徐国

夏禹时,伯益因辅佐治水有功,其子若木被封于徐。徐国在今安徽泗县一带。夏、商、周三代,徐国都是诸侯国之一。徐,铭文中多作“口”。现今出土的徐国铜器颇多,主要有《徐王鼎》、《徐王义楚铺》、《王孙遗者钟》、《徐王庚儿钟》、《徐伯鬲》、《徐子氽鼎》等。徐国参与了以武庚为首的殷商残余贵族的叛乱,西周天子在铭文中信誓旦旦地说“余以伐徐”,(此器名不详,铭文残缺。)可见徐、周之间战争频繁。铭文和古代文献中出现的“淮夷”主要就是指徐国为主的东夷诸国。《诗经·泮水》中有“明明鲁侯,克明其德,既作泮宫,淮夷攸服”四句。可见,周人对“淮夷攸服”看得是极其重要的。铭文中出现的徐王有徐王庚、徐王义楚、徐王季粮等。

六、西戎诸国

1、虢国

姬姓诸侯国。周武王灭商后,封文王的两个弟弟虢仲、虢叔分别为东虢国、西虢国国君。东虢国在今河南荥阳一带,西虢国在今陕西宝鸡东部一带。现今出土的虢国铜器颇多,主要有《虢文公子鼎》、《虢仲鬲》、《虢季子白盘》、《虢伯鬲》等。铭文中出现的虢季氏子有

口、口,虢文公子有口,虢宣公子有白。《虢姞乍鬲》铭文中反映了虢和姞之间的联姻。而《虢姜盘》铭文又记载了虢、姜之间的联姻。在著名的《虢仲盨》铭文中记载了虢仲陪同西周天子讨伐东夷的历史:“虢仲以王南征,伐南淮夷”。《钟》铭文中记载了西周天子册命

之前,让“虢叔召”的史实。可见,虢叔为西周天子的宠信大臣。而且,虢氏家族的人还曾出任西周王朝的史官,参加对大臣的册命活动,见《颂簋》:“王乎史虢生册命颂”。

于豪亮在《陕西省扶风县强家村出土虢季家族铜器铭文考释》一文中曾经主张:

虢仲、虢叔都是文王之弟,虢仲封于东虢,虢叔封于西虢。北虢在平陆,在黄河北岸;南虢在三门峡,在黄河南岸。北虢和南虢隔河相望,其实只是一个虢国,这是虢叔的后代随平王东迁后建立的国家。

2、芮国

姬姓诸侯国。周武王灭商后,封卿士姬良夫于芮。芮国在今陕西朝邑一带。现今出土的芮国铜器颇多,主要有《吕王壶》、《芮公鬲》、《芮公壶》、《芮伯壶》、《芮叔簋》等。在著名的《吕王壶》铭文中记载了芮和吕之间的联姻,因此,吕王妃是“芮姬”。铭文中出现的芮伯有芮伯启、芮伯多父。《左传·桓公三年》:“芮伯万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也,故逐之,出居于魏”。《世本》:“芮、魏皆姬姓”。

3、霍国

姬姓诸侯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叔处于霍。霍国在今山西霍县西南一带。现今出土的霍国铜器并不多,主要有《己公鼎》、《霍姬匜》等。根据《霍姬匜》铭文中的“叔男父乍霍姬媵旅匜”的记载,可知霍国女子曾经嫁给叔男父。

七、东鲁诸国

1、齐国

姜姓诸侯国。周武王灭商后,封姜尚于齐。齐国在今山东东北部一带。都城临淄。现今出土的齐国铜器颇多,主要有《齐史觯》、《齐巫姜簋》、《齐叔姬盘》、《齐侯匜》、《齐侯豆》、《齐侯鼎》等。在《伯姜鬲》铭文中记载了“伯姜乍齐鬲”之事,更说明了姜氏封齐的历史。而《帛女鬲》铭文中出现的“帛女乍齐鬲”的记载,反映了齐女嫁给帛人的联姻。《齐迭姬簋》则是齐女自作器的证明。

2、薛国

任姓诸侯国。周武王灭商后,封任姓后裔畛于薛。薛国在今山东滕州南部一带。现今出土的薛国铜器颇多,主要有《薛子仲安瑚》、《薛侯盘》、《薛侯鼎》、《薛尊》等。《薛侯盘》铭文中记载了“薛侯乍叔姙襄媵盘”的史实,姙这里通任,襄,妇人名。这是薛侯嫁女作器的说明。

3、宋国

子姓诸侯国。周武王灭商后,封商朝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宋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都城睢阳。现今出土的宋国铜器并不多,主要有《宋公钟》、《宋公戈》、《宋颖父鬲》等。在《宋颖父鬲》铭文中记载了“宋颖父乍酆子媵鬲”的史实,反映了宋、鄷之间的联姻。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