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刘禹锡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而且是一位改革家。他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而且在做人方面也给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财富。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是唐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21岁时与柳宗元同中进士,同年登博学宏词科,贞元十一年(795年),应吏部取士科的考试合格,授太子校书。年纪轻轻,就连登三科,走上了仕途,可以说是春风得意。十多年后,唐德宗去世,身患重病的李诵继位,这就是唐顺宗。在唐顺宗支持下,王叔文执政并大胆革新。柳宗元、刘禹锡等都积极参与。为了革除时弊,刘禹锡积极进言献策,成为革新派的重要成员。
这次革新罢黜了一些贪官污吏,免除了百姓所欠租赋,提出废除宫市,不准以皇宫的名义到市场低价强买,放出宫女300人与教坊乐女900人等,确实做了一些好事。他们还准备削弱藩镇和宦官的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因为这些措施都在永贞元年(805年),所以历史上就称为“永贞革新”。
革新自然会触动一些权贵的利益,所以很快就遭到了宦官、藩镇势力的反扑,他们纠集在一起,借口唐顺宗患病,把他赶下了台,推出唐顺宗的长子李纯作傀儡皇帝(唐宪宗),将革新派镇压下去。王叔文被迫害致死,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被贬谪到偏远的地区,只进行了146天的“永贞革新”就如同昙花一现。
这时刘禹锡33岁,正当年富力强,要大展鸿图之时,却遭到了厄运。他被赶出了京城,贬为朗州(湖南常德县)司马。
近10年之后,刘禹锡才被召回京城。此时的朝廷中并没有任何新的气象,昔日参与革新的朋友大都凋零,朝中全是一些无所作为、只知中饱私囊的新贵。对此,他十分反感。
一天,他到街上散步,听到很多人都在谈论去道士庙“玄都观”赏桃花的事,他便好奇地也去看了看。看到那昔日并无桃花的庭院,而今满园是灼灼桃花时,他联想起这些年来保守派大力培植起自己的势力,不禁很有感慨,于是就挥笔题了一首诗,题目是《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诗表面上是写赏花,实际上却是在讽刺当局。“玄都观”是暗指朝廷,“桃千树”是喻指那些投机取巧新得势的权贵。而纷纷去看桃花的人正是趋炎附势,奔走权贵门下的小人。这首诗含蓄地讽刺了当时掌管朝廷大权的新官僚。
刘禹锡很快又被发落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此后,又先后被迁徙为夔州(四川奉节一带)及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
刘禹锡辗转在湖南、四川、安徽等地,前后两次,长达20多年,一生最宝贵的时光都在贬谪中度过,真是尝尽了艰辛。但是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主张,决不去攀附那些权贵。
多年之后,刘禹锡又回到了长安,这时宪宗、穆宗、敬宗皇帝都已经过世,朝廷里大批人又换了。这年春天,刘禹锡又来到了玄都观,那里的情景使他大吃一惊:当年的满观桃花已是荡然无存,满地是又湿又滑的青苔,只有一些兔葵和燕麦等在春风中摇曳,只有一些菜花在开放。看着这情景,他想起了当年写的诗和因为这首诗所受的迫害,真是感慨万千,于是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诗的前两句写眼前景象,后两句是寓意双关。借问道士归何处,是问那打击当年革新运动的当权者如今又到哪里去了呢?我刘禹锡不随波逐流,虽受尽挫折,但今天不还是回来了么!这是胜利的记录,是自豪的笑声,表现了他那种追求美好理想和不屈的战斗精神。这首诗与那十多年前的诗直接相承接,表现了诗人坚毅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