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评

黄进业教授:肝硬化腹水的病理机制

时间:2022-10-30 20:03:31 热评 我要投稿

肝硬化腹水归属于祖国医学“鼓胀”等范畴,是指腹部胀大,绷急如 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一般认为导致本病的 病因较多,大多将其归纳为酒食不节、情志异常、虫毒感染及疾病后续发 等四个方面,其病机为肝、脾、肾三脏受损,致气、血、津、液等不能正常运行,气、血、水等邪气互结滞留腹中而成本病,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 实。

嗜酒过度、情志不畅、虫毒感染和病后续发等是导致鼓胀的病因。疾病初期,致病因素首先 损伤肝,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横逆乘脾致湿邪困脾,脾失健运,不能 运化水液,气滞湿阻,形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壅塞聚集中焦,出现肝 脾俱病之候;随着鼓胀病情迁延,不仅可致气滞血瘀,壅塞隧道,使气、 血、水瘀留更甚,还可累及于肾,致阳虚衰,若肾失开阖,肾气不能促进 肺气和脾气的运化和输布水液,也不能正常调节尿液排出,则加重鼓胀程 度,形成中晚期脾肾阳虚和水盛的症候;若肾阳虚败,阳病及阴,或水湿 郁而化热,灼伤阴液,导致肾阴亏虚,阴虚则阳无以依附,阳气不能蒸化 水液,形成鼓胀后期的肝肾阴虚之证,肾阴亏虚。所以说鼓胀形成的基本 病理因素为:气滞、血瘀、水停,病变的主要脏腑为肝、脾、肾。

“臌 胀”是水积于内,鼓形于外,外似有余,内实 不足,病机乃肝脾肾三脏俱损,三焦决渎无权,水液 内聚而成鼓。

《金匮要略》将饮证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4 种。其平素饮食所化之精津,凝结而不布,则为痰饮; 饮水流溢者水多气逆,其流于胁下者则为悬饮; 其归于四肢者则为溢饮,其偏结而上附心肺者则为 支饮。癌性腹水属中医悬饮、痰饮(狭义) 范畴。

居中焦的脾胃不但是水液代谢 的枢纽,亦是痰饮形成的枢纽,故有“生痰之源”之 谓,因而癌性腹水的成因首先归为脾胃虚弱。癌性腹水均可由“谷入而胃不能散其精”或“水入而脾不能输其气”,或水因气逆而流溢所致。  本病病机不外乎肝、脾、肾三脏受病,气、血、水瘀积 体内而成,由于晚期肿瘤病人多接受过手术或放、化 疗等多种治疗方法,手术可大伤元气,使正虚邪恋, 放疗的射线和化疗药物均属热毒,在杀伤肿瘤细胞同时可煎熬津液,使肝肾阴液亏耗,又克伐中焦阳 气,造成脾胃呆滞、气血生化乏源,久之则气、血、阴、 阳俱虚,肺失肃降,脾失健运,肾不制水,阴水日聚, 耗气伤阳。

《金匮要略》: “血不利则为水。”《血瘀论》亦: “瘀血既久,化为痰水”,“血病不离水,水病不离 血”。《医学心典》亦提出“血分者,谓虽病于水,而 实于血也。”现代医学证实腹水伴有高凝状态,因此重用活血化瘀药亦可达到行水之 目的。”故而癌性腹水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 证。标实为气滞、血瘀、水停等,指病变局部有实邪 为患; 本虚为肝郁脾虚、肝脾两虚、脾肾阳虚等。   中医辨病首先辨其轻重缓急,采用“急则治标,缓则治 本”的法则 。